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16节

都到了这份上了,自己真不敢轻举妄动。

可几万亩耕田就这么没了?那叫一个难受呀。赵允弼想哭!

至于让官家给?他根本就不敢,除非想找死。

“大王,门阍接到一份信……”

赵允弼赶紧拿过来看:照实奏报官家。

什么意思?照实?若官家清查这些耕田源头……好像自己的这些耕田来源还算正。

到底怎么个意思?朝会时也没见他掺合呀?干嘛非要这样?

赵允弼想了很久。相对于招惹文臣,结果要比招惹官家更可怕。

官家处置宗室,还有文臣检点。可要是文臣找宗亲的麻烦,官家只会顺水推舟。

唉,早知道真不该趟这趟浑水。

“两万多亩?还真当个事了!中正,喊一下赵琴……”

赵曦以为自家堂叔没胆子跟自己讨要,没想到还真做了。

“琴儿,按市价给东平郡王府送两万亩耕田的钱粮……以后咱家的生意没他什么事了。”

分不清轻重,理不清内外!就这两万亩田,彻底把赵曦心里的那点血缘情分拽走了。

“官家,朝会结束后,在东平郡王回府之前,曾有人到过东平王府,据探知奏报,应该是送信去了……”

看来还真是背后有人了。赵曦没问王中正送信的是谁。

若知晓了,王中正绝对会上报。

其实,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是什么。

想让我失信?违了在朝会上的话?倒也是个弹劾的借口。

或者是想让我在意这两万亩田吗?然后对宗亲出手?

应该是两者都有吧。

不过,宗亲如此这般圈养着,还真不是个事。倒是可以借机议一议宗亲的事了。

也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忒大方不是?

第463章 看完了再说

鄞县、京东路以及陕西路关于青苗法试行区域的调查,应该快要结束了。

这一次的调查,因为是关乎青苗法推行的,所以,在调查人员组成上相当复杂。

从司农寺开始,各方就因调查人员的遴选有过激烈的争论。

最后还是赵曦一口定下了:凡相公举荐之人,皆可为调查人员,各负其责。

朝廷不差那点差旅费的损耗,就怕没事扯淡。

最终连工坊城、皇城司也都参与了。

如此庞大的调查组,又是各抒起见的,时间肯定不会短了。

也绝对可以把整个实施青苗法的地方起底了。

三四个月过去了,看皇城司渠道发来的奏报,调查应该快结束了。

到时候又会是一阵混乱。赵曦希望在调查结束之前,也就是朝堂繁乱之前,先把宗亲的事议一议,能解决了最好。

倒不是不能拖,现在正好有个由头,他也想知道,是谁在后面撺掇,或者说谁在后面等着自己犯错。

“先圣曾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或许这话用在这地方不合适,我就是借个开头。从太祖开朝,到我这一代,赵氏已经是四世了。”

“今日召集集议,是想让大家一起议议,国朝的皇室宗亲政策,是否需要做调整?如果要调整,怎样调整合适?”

开门见山。赵曦现在是越来越不客气了,一句废话没有,直接说明了召集集议的议题。

又要拿宗亲开刀吗?就因为东平郡王的弹劾,有阻碍农田水利法的推行吗?

这是诸位相公一致的想法。

“宗室之制,自有祖宗法度。官家,国朝对宗亲的管理,是避免内乱之良策。无需调整。”

又是祖宗法度。赋以厚禄,别无职业;藩抵之设,止奉朝请;宗室犯罪,与常人同法。

说白了,就是朝廷养一群闲人,有吃有喝有玩,有职有衔无权。

这样的管理体制,确实可以有效防范宗亲谋反叛乱……毕竟这时代的认一个得位正统,出师有名。

作为一个诚古的执宰,司马光这说法不算错。

赵曦想改变,自然不会随口说说。说服相公们有改变的意图,就得有说服他们的理由。

“这有一组数据,大家可以先看看。至于改不改,调整不调整,待诸位看完了再论可好?”

“我大概说一下。我赵宋宗室,以宗正寺在册人数算,如今三代尚存者一百五十余人,郡王居多。”

“第四代,也就是与我同辈者,一千百余人,为国公、郡公为主。而第五代,至今已有三千余人。以祖宗法度,应封为郡公、县公等。”

“而第六代,目前也有近三百人。应封为县公、国候。”

首节 上一节 616/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