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17节

这时代文人对数字不敏感,喜欢用些许、诸多等等词语代替。

就如宗亲数量,在场的相公,都没有个具体的概念。顶大了只是觉得每年朝廷拨付给宗亲的钱粮多了些。

若是朝廷财政吃紧,或许早有人注意到了。这几年朝廷财政宽裕,虽然宗亲用度增加,像绵羊一般的宗亲,还不到被人注意的程度。

“国朝陈例……也是祖宗法度,有封爵者必有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不等。”

“自然,有封爵便有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国朝陈例为七等。”

“咱取中数,以四等为例,食实封五百户算。宗亲封爵以数量众者核算。”

“实封一户,每月给钱二十五文,一年三百钱,五百户为一百五十贯。可有错?”

赵曦给诸位相公的数据,是精确的计算,也是朝廷逐年递增耗费的图表和说明。

而现在,他只是大概的估算,也让这些相公们先有个印象。

“去头掐尾,咱不算三代,也撇开六代,就以四代五代宗亲为基础核算。四千…~就以四千算吧。”

“每一位宗亲每年实耗钱粮百五十贯,四千户,每年朝廷需支付宗亲用度六十万贯!”

文官,在他们心里,国朝所有的阶层中,除了他们自己,没人可以享受。

宗室都是乖孩子,早年还有汝南王一家,现在已经被人忽略了。也就不会惹人注意。

所以,他们的用度,也没人专门关注过。

赵曦不相信,在这些数据下,政事堂还能容忍。

这只是大概,而真正的数据汇总,一年用于供养宗室的费用大概近百万贯。

并且,在奏折的末尾,有一个模糊的推算。四代五代最长者四十多岁,最幼者三五岁,再过二十年,宗亲的总数会超过万数,而供养宗室的费用也将翻倍……

就是赵曦,在看到这数字时,也是有种恐惧。

冗兵、冗官,这些常被人提起,也是众所周知的。

这些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冗兵一项稍有改观,而冗官……太敏感,还没有动。

这时候才发现,宗室也将冗起来。

或许再过百年,大宋将是第一个被宗亲吃垮的王朝。

又是一次莫名其妙的集议。

唉……就不能消停会儿吗?

韩琦就不明白了,怎么自己执掌朝政以来,就没有一刻消停过?事务是一个接一个的。

往年的朝堂,虽然也乱,但乱的都是些你争我斗的狗屁倒灶事,那种事,对于大家来说,很热衷,处理起来也得心应手。

可现在呢?没一件松快的,都是触动利益的。

彦国啊!要不你夺情吧!韩琦真受够了。

一个王介甫执拗,一个司马光耿直,一个欧阳修耗日月,一个文彦博韬光养晦,两个官家的代言人。整个政事堂,自己居然找不到一个同心同德的。

就说这宗室……确实该有个章程了。可被官家这样呼来唤去的,真心让韩琦不爽快。

可又能怎样?

除了开头司马光有那么一句,等官家一个数字接一个数字的说完,再没人吭气了。

从心底里,韩琦也不想吭,可就是被官家一直这样左右着政事堂,他担心近百年来,文官好不容易拿到的权限,会被官家这样一点点的拿回去。

最终政事堂就成了摆设,替官家出言的摆设。

最后能做的就是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了。

虽然在明面上,集议一直不是官家在主导,一直是政事堂的人在争论,可几件事下来,给韩琦的感觉:政事堂就是在配合官家,所有事都是官家在掌控着。

第464章 老王这锅背的冤

政事堂没让赵曦失望。政事堂不仅很快的出台了办法,还是少见的在政事堂取得了一致。

“宗亲之法,政事堂议定十条。第一,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择一人为宗,令世世封公,补环卫之官,以奉祭祀,不以服属尽故杀其恩礼。”

“第二,祖宗袒免亲(五服以外的远亲),已赐名授官者,将军以下,愿出宫为官的随意,但必须经大宗正司投状上闻……”

……

啰啰嗦嗦十大条……还别说,政事堂相公要是想做事,还是能考虑周全的。

这十条变革措施,从祭祀,到授官,再到幼有所养老有所依,一项一项都考虑的相当周祥。

赵曦没做任何变动,直接签署了。主要是他对这时代宗亲观念了解并不深,有点无从入手。

干脆就以政事堂的为主了。

在赵曦看来,这已经相当宽限了。

“官家,今日放衙后,数十宗亲齐聚王相公府门,与王相公家仆推搡。巡捕介入方各自散去,扬言明日还会继续讨说法……”

听王中正好像有点幸灾乐祸。

宗亲堵王安石家门?没缘由呀。

“市井传言,宗亲变革乃是王相公新法内容,是王安石一手推动了宗亲变革……”

首节 上一节 617/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