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4节

“回官家,王爷聪慧不可以常人度之。老奴以为,万不可限制王爷……”

“大伴,吾唯此一子,大统继承无旁落之意,岂会对曦儿有何防备?汝莫要妄议,若曦儿能如此这般作为,吾高兴尚不足以明心志,岂有限制之意?”

有些事陈琳也是藏着掖着,掐头去尾的跟赵祯汇报。

帝王之心,谁人懂?他只是难得见赵氏皇室又出现了太祖太宗一般的人物,生恐官家戒备,而限制王爷施为。

说真的,就王爷这几件事的处理,就连陈琳也不得不佩服。

他为了为王爷保密,皇城司的亲从官都处置了几个……没办法,没有比让鄂王爷继承大统更重要的事。

“回官家,近来宫内诸多事宜,虽老奴愚钝,未知其详情,恐均与王爷有涉。”

“王爷聪慧自不是老奴可揣度,老奴也只是感觉若有所思所指,对故事仍无迹可寻。”

老陈琳就是想表明……王爷没什么可查的。

赵祯瞥一眼陈琳……难道自己让身边有危机感了?大伴为何如此说?

陈琳可是打小就在这宫中,从太祖篡位,金匮之盟,再到狸猫换太子,他听说的经过的太多为这个位置的肮脏事,如何真的不明所以的去做帝王的知心人?

“明日吾去资善堂。”

赵祯很无奈。

老爹到资善堂,赵曦是不清楚的。

当一群人呼啦啦推开赵曦上学那屋时,别说孙复,就是赵曦也愣了。

一下子让他有些恍惚,这感觉好像很熟悉……家长为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偷偷的跑学校查看,顺便还跟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

这不是就是后世某些家长的操作吗?

“陛下,诸位相公……”

孙复施礼,却不知道该往下说什么。

怎么说?明复正在与王爷讲解《中庸》,请陛下明示?还是说你家孩子忒聪明,我高兴是高兴,就是挫败感多一点?

施礼完毕,只能是乖乖的站一边了。

“泰山先生,莫要多礼。吾与相公于此,唐突了。”

赵祯看见自家儿子……其他的都无所谓。

“爹爹,诸位相公……”

赵曦也只能跟着孙复施礼,然后跟孙复一样,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俩人这般见外倒是让场面一下子冷了,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

“诸公,明复如何?”

“官家,明复不惑经注,舍传子求经,文为道用,是为经传之先河。”

对于范相公的赞扬,孙复愧不敢当,却也知此时轮不着他参言。

“赐银鱼绯衣,迩英阁祗候说书……”

这本来就是赵祯此行的目的,所以干干脆脆的万事走人最好,他真怕就这点破事又有什么幺蛾子了。

“可,臣附议……”

“官家,泰山先生是为大才,名至实归。吾以为,如今新政推行乡约、族规以正宗亲之法度。其中便有族学之义。”

“吾恳请官家以资善堂设吾赵宋皇室之族学,以履新政,以明族规之义。”

这……赵祯本意就是来感谢儿子老师的,已经处理的够利索了,可这赵允让还是逮着机会找麻烦了。

第46章 资善堂族学

话说赵允让作为大宗正寺司,如此提议自是其本职要义。

并未反对赵祯对孙复的赏赐,那怕赵祯是拿官位报答儿子老师,他一样没反对。

只是这机会逮的也太准确了。

“族学之事,可于宗族内议定……”

赵祯喜欢推,这种冷处理的方式能唤来他思考的时间,从而做出合适的决定。

“官家,新政发自朝堂,皇家即朝堂。如今新政施行,皇室自应先行,为天下宗族做模范。”

“臣以为汝南王之议为朝堂之事,并非宗正寺责权。此时可定。”

赵允让对于赵祯的推延不以为然,即便是宗族议定,能到资善堂就学,他有把握在宗族内达成决议。

可贾昌朝接茬了。

孙复渊源他知道,既然是新政一帮人举荐,势必是倾向于新政。官家赐予五品本官,贾昌朝并不当回事,不当回事并不是说他就可以如此轻易附议。

丢一点狗屎,恶心一下新政一帮人,也是可以的。

确实!他的目的达到了。

赵祯求助的目光,一直从范仲淹转到了后排的欧阳修、余靖等人,居然无一人吭气。

没法吭声。新政推行,自朝堂始,皇家若有表率作用,于新政推行有益。

首节 上一节 64/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