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52节

有了早些时候庭辩的铺垫,加上这一次大讨论,想必不管是士林还是朝堂,想要发声的人不少。

创刊《时论》,开辟这样一块阵地,也能让自己了解国朝士林和官员的真实思想。

至于指望御史台…~还是算了吧。都带着跟脚,都有利益趋向,没有发自本心的言论,他们服务于利益。

“喧王韶吧……”

王韶节制边境事务,已经完成了陛辞。临行前,赵曦需要听听他具体操作上的想法。

也可以说是面授机宜,就跟指导报刊事宜一样。

王韶被内监领进勤政殿…~这是他第一次有单独的机会觐见官家。

在同年中,三甲进士,能有单独觐见官家的,也就吕惠卿在担任馆伴使时,官家谋划大理才有这样的机会。

王韶是激动的,从官家单独召见,就能知道,官家确实是看好自己的《平戎策》。

“子纯,你的《平戎策》我仔细看了,很有见地。操作成功的可能也很大。当然,同样存在功败垂成并引起西夏警觉的可能。你准备如何进行,可有章程?”

国朝除了特定的朝会,并没有跪拜的要求。赵曦也不喜欢那一套。

王韶自进门,请安后就躬着身,直到赵曦问话。

“回官家,平戎之法,无非就是剿抚并重。臣虽有边事经历,也对河湟各部落有所了解,但时过境迁,臣还需要到任后切身体会方可计较……”

“臣认为,凡控弦者多的部落,首领威望大,力量相对强的部落,应该以剿为主,安抚为辅。而那些控制地域小,却关键的部落,应该以安抚为主,剿为辅……”

这都是大而化之的措辞。即便是自己熟悉的领域,王韶这时候也做不到拿出详细的策略来。

赵曦也没想着让王韶阐述细节,倘若那样,他倒要考虑是不是把这事交给王韶了。

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并不适合做这种需要扎实推进的事。

“子纯,涉及到吐蕃的那些部落,说到底,真正决定他们心之所向的应该只有两点。一是种族群体,就是族群;二是利益。”

“从边官的奏报,以及你对河湟态势的分析。河湟地区的吐蕃,在族群认同上应该是出了问题,而出问题的根源应该是利益。”

“这也给你的平戎提供了机会。当然,也存在在对外问题上他们会再次凝聚。所以,你这也算是任重道远。”

“既然吐蕃部落是因为利益而分裂,你可以侧重于利益方面的考量来实施平戎。”

“临行前,我建议你去一趟工坊城,与工坊城羊毛采购的相关人员接触一下。我会着令工坊城与你接洽。”

“另外还有一个,听闻西域适宜棉花生长,河湟地区也可以尝试。你需要跟司农寺接触……”

棉布现在有,很稀少,还贵的让人生畏。

赵曦记不清后世在河湟这边是不是有棉花产业,从气候条件来说,应该是可以的。

关键是那地方地广人稀,有大片的荒地可用。

赵曦眼里从来不止是地域,更多的考虑产业。

国朝土地政策造就了如今国朝的困境。从开始,赵曦就是在开源,用利益引导国朝的特定阶层把视线往外看,一点一滴的改变国朝固守的思想。

利益的诉求是不分阶层的,那怕是再正直的士大夫,面对利益时也很难做到无动于衷。

军备强盛是基础,胜战是胆气,而那些国朝眼里蛮荒之地产出的利益是引子,而让整个朝堂有扩张的野心才是目的。

就如因为东川矿城,而让朝堂赞同谋划大理一样。

第492章 把疏奏带回去吧

王韶走了,带着疑惑。

蹴鞠快报恢复了以往着重在蹴鞠赛事的职能,继续面向大众。

同时,市面上出现了一家专门针对士林的刊物,继续延续着官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争论。

自然,也出现了褒贬朝廷施政的一些评论,偶尔还刊登一些工坊城新物事,还有有别于经史子集的考据文章。

这一切似乎局限在士林……至于是不是有朝臣掺合就不清楚了。

蹴鞠快报的背景是太后娘家,这是整个朝堂都清楚的。但是这家《时论》到底背景在哪,却知道的人很少。

不过,并不妨碍士子的热情。《时论》在一创刊,就受到了士林的一致好评。

每一期,曹家人都会先送过来让赵曦过目,确定没问题了再刊发。

这倒是成了赵曦休闲的一种方式,能有目的的去了解如今士林的思潮。甚至他还专门跟工坊城以及讲武堂那边打了招呼,让他们也向《时论》投稿。

这都是闲事,对于朝廷,真正的重心还是在市易法上。

给了四个月的期限,算是给了朝臣们调查并思考的时间,同样,也给了他们在私底下串联的余地。

无所谓,有勾连的,那怕时间短,也肯定能统一意见。没勾连的,那怕是半年一年,也还是有自己的主见。

反倒是这么长的时间,让大家都有机会踏实的去深入市面调研,也能冷静下来考虑自己的立场。

可惜,赵曦还是高看了这食肉糜的士大夫!

四个月过的很快,也就转眼之间,递上来的奏折不少,可符合赵曦标准的却很少,大多还是喊口号的。

没了祸国殃民,可与民争利的口号贯穿着大多数的奏折。

“市易法为缓解国朝易货一道确有其用。可由朝廷掌控百物之价,施以调控以利百姓;可削弱大商贾控制国朝命脉之弊,万物为朝廷所制以利税入……”

“市易法除了可以调控万物之价以外,对于朝廷增收一项也颇为可观。”

首节 上一节 652/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