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69节

至于再往下一个梯队,如曹霖等老护卫营的四大金刚,他们还需要积累名望……

不管是不是变相保护吧,反正见郭逵和种鄂被放在讲武堂闲置,朝堂没有一份攻讦他俩的奏折。

这在国朝是从来没有的事。所有武将,在一次大战之后,不论胜负,是肯定需要面对朝臣们的弹劾的。

偏偏这一次没有。这结果狄青是真心羡慕,而种鄂和郭逵似乎也体味到了官家的深意……错对吧,赵曦没心思想这些。

因为朝臣闲着没事,看到了内苑那些修造一新的亭台楼阁,开始接连不断的指责官家奢华无度了。

什么不体恤边疆军将之苦,大胜吐蕃的奖赏够不着内苑修缮的皮毛。

什么国事蜩螗,官家不思进取,安于享乐,乃是祸国之举……还好,没有提亡国。

凡是能跟修建内苑挂上勾的借口,全部被臣工拿来指责他赵曦了。

这时候没人想这笔钱的来源,更没人考虑就连勤政殿也是内库出资修建的。

赵曦没搭理,一律留中不发,甚至看一眼奏疏,只要是关于这方面的,他直接丢一边,择日用于烧火。

不仅如此,赵曦还在这时候派遣一千人的队伍,前往河北道……

市井有传,官家这是为到泰山,请泰山石欲安于内苑。

这一下更加激发了臣工们的愤怒!

对检点帝王得失的奏折留中不发,这已经是对臣工的蔑视了,居然还变本加厉的劳民伤财……

一份份弹章,开始从低阶御史,往四五品的官员上升。

“官家一直留中不发,又停了朝会。富相,这样不行的,还需要跟官家沟通一下。朝臣与官家对立,最后难为的还是我们……”

韩绛如是说……

除了吕公弼有意附议,其他人都不想掺合。

王安石自官家再一次改良了市易法,他就话少了。应该是意识到官家一直在用他分散火力。这不,这段时间自己没有再继续推出什么新法,朝臣的弹药都冲他而去了。

而司马光则在忧忧官家说过的官制改革…~他是递过外出折子的。

“跟官家沟通?说什么?六品官员家里都有专门切葱的婢女,整个朝堂谁家的侍妾比官家的嫔妃少?”

“内苑修院子,没动过一文左右藏库的钱粮,就是连工坊城和内库都没动,有什么理由指责官家?”

“现在不是与官家沟通,是请各位告诫一下自己的门生故吏,别过了。都明白这闲钱的来源,都也享受着这份收益,以己度人,都好好思量一下吧。”

富弼越发对现在的朝堂烦了,甚至比官家还烦他们。

这不是先帝时,朝廷窘迫,朝臣用弹章叫停官家修院子的理由充分。

现在,不管是朝廷还是臣工,就是黎民也过的富足了,怎么就容不下内苑修个院子?

第508章 借圣人手打脸

弹章一直在继续,而赵曦置若罔闻,根本不搭理。

这样做的结果是,那些靠嘴吃饭的臣工,越发斗志昂扬了,但政事堂诸公始终保持着静默,就跟没这事一样。

再一次集议时,赵曦带着相公们转道到了原来公廨房的那一片工地,看过这一片已经在收尾工程,就更不会再多嘴了。

谁也是从低阶官慢慢爬到高位的,都也理解朝臣们的做法,也就不能阻拦人家出人头地的步伐。

可居然没人想过,所有关于官家的弹章,最后都是啪啪打脸的结果。

就说近前的勤政殿,那原本就是先帝修院子的旧址,加上逢灾年兴土木已经是常规。

由于黄河堤坝和城墙因为水泥的出现,已经修缮过了,官家才修的勤政殿。即便这样,还是有人递弹章,直到勤政殿投入使用后,那阵风才停下来。

这次又来了!你们好歹搞明白官家除了修内苑的院子还干了些什么!

“官家,泰山石一事…~”

富弼在这片工地并没有看到泰山石,内苑好像也没看到。泰山石这样至阳之物也不适合置于后宫……

“哪有什么泰山石,我遣人将衍圣公请来了。这毕竟是文坛盛事,有衍圣公在场才能名正言顺。算算日程,衍圣公应该在明日未时抵达汴梁。”

“衍圣公恐怕要斋戒几日,方会出席仪式。至于该有怎样的流程,这还需要礼部筹划。毕竟这是前所未有的新创举……”

大概过了三五七日吧,衍圣公挺当回事,很庄重,不仅斋戒,还沐浴焚香,玩他家里那一套特繁琐的程序。

同样,这几天内阁议事厅也没有闲过,吏部、国子监陪着政事堂的相公们一直在订正完善一套礼仪,还时不时的征询衍圣公和官家的意见。

说来也怪,在整套礼仪将要完成的前一天,衍圣公同时结束了他复杂繁琐的流程……这根本就是看着礼仪在做的。

既然是把人家请来了,自然就不能埋怨人家摆谱。

在这一天,整个朝堂放衙了,所有文臣,包括当世大儒、国子监、皇家宗学等等,所有与文相关的人,统一着青衫在一尊盖着红绸布的雕像下驻足……

这是属于士林的盛世,跟武将无关。

因为,今天是夫子雕像揭幕暨贡院开院的日子!

这就是赵曦之所以不搭理朝臣们弹劾的底气,他借夫子的手,在今天啪啪的向那些弹劾自己奢华无度的人开打,用夫子的手打文臣的脸,再没有比这更爽快的事了。

在勤政殿建造之初,赵曦就对原来朝堂公廨的这片地方有了安排。

如今的科考,还没有固定场所,更别说用于开科取士的专门建筑了。

就赵曦知道的,一共开科十七届(有时候老爹不痛快了,或者是战败了,那一年就不会开科。)。而这十七开科取士,有八次在国子监的院子里,四次在大庆殿前,甚至还有在礼部衙门院子里过。

首节 上一节 669/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