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70节

所以,赵曦很早就想着踅摸一处地方建贡院。

但汴梁不仅仅是寸土寸金,更是不可以随便占百姓祖业。

营造贡院又不是一两户三五户就够用的。

在搞掉汝南王时,赵曦曾想过把汝南王府改造成贡院。并且还让李诫详细测量过……

汝南王府造价太高了,仅仅拆除汝南王府的损耗,比营造贡院的耗费还要大。

赵曦不得不把计划搁置了。

经过这几年,他不停的回忆他曾经参观过的贡院格局,又跟韩缜、吕公弼、苏颂、李诫等人多次反复的研讨。

在河北道大旱时,赵曦终于开始了自己一步又一步的计划。

整个过程中,赵曦每一步都把朝臣的弹劾考虑到了,每一步都挖好了坑,每一步都埋人。

而且,所有的应对,都为后面的监察制度提供了素材。

直到今日,孔圣人雕像揭幕和贡院开院剪彩,赵曦的计划才算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借用整个计划中各种佐证材料的过程了。

所以,赵曦今天也很兴奋,完成了这最后一环,想必朝臣们对自己不敢再有一丝轻视,应该改为敬畏了,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老爹执政时的那种君臣关系。

说真的,自己即位六年,主政近九年,朝廷的股肱之臣,仍然还是老爹执政时的人……这帮人也确实有能力。

同样,这帮人都钻在老爹执政的那种朝堂氛围里,已经习惯了那种朝政的环境。

赵曦没想过把自己的皇位玩成炮仗,这就是他这几年不停谋划的原因。

只有一次次的打臣工的脸,才能加深他们敬畏之心。

只有一次次出人意料的结果,才能让朝臣不敢肆意开口弹劾。

只有一次次实现自己的想法,无论有怎样的曲折,最终还是让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才能令朝臣真正的谨遵旨!

赵曦与衍圣公并列主位,两侧分别有周敦颐、张载、程灏、程颐、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

在揭幕人选的问题上,是政事堂一致通过的。就连富弼、韩琦、文彦博也无话可说。

赵曦着冕服,衍圣公着汉服,其他人一律的文士青衫……这一刻,他们分别代表着各自的学派,而不是朝廷的官员。

而观礼的士子文臣,自大中祥符五年尚存的遗老遗少开始,天禧、乾兴、天圣、明道、景祐、庆历、皇祐、至和、嘉佑,一直到赵曦执政的政和,除宝元和康定年没有开科取士外,每一年都有及第进士的代表,并依年限顺序,逐行排开……

同时,盛会还邀请了各国使节观礼。

这是一次在形式上庄严无比,在意义上无以伦比的盛事,是属于文臣,属于士林,属于整个大宋文华的盛事。

随着钟鼓楼一百零八声的钟声响彻汴梁,在二十八响的礼炮鸣放完毕后。

由衍圣公与君王进香,诸当世大儒一起怀着崇敬之心,揭开了先圣孔圣人的塑像。

当红绸缓缓落下后,自赵曦与衍圣公开始,就像波浪一般,人们次第的对圣人塑像跪拜。

整个跪拜过程,从贡院雕像开始,慢慢在整个汴梁蔓延开来,似乎在这一刻,整个汴梁都静止下来,没有一丝的嘈杂声。

那怕是花腿闲汉,在这一刻也是庄重的。

这是大宋尊文之道的极致,是大宋崇文的体现……

好像忘记了被官家打脸这回事。

第509章 文坛盛事

尽管赵曦曾经的信仰与孔圣人无关,但这一刻赵曦也是庄重的……环境给了所有人神圣之感。

对于赵曦而言,这样的仪式,还有另外一个寓意…~从文华传承的角度,是认可了赵家大宋的正统性!

这一手赵曦玩的相当好。在衍圣公与赵曦并排,并为孔圣人揭幕的那一刻,并没有任何异相发生,就意味着孔圣人认可了赵宋天下的合理性。

作为孔圣人门徒,任何一个士人,都不能也不会违背先圣之言…~

赵宋得位不正的说法,在这一刻就烟消云散了。

还别不信,这个时代就是如此,尊文尊儒,本来就把孔圣人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赵曦所做的只是借势而已。

有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理论做底,在这一刻就意味着孔圣人认同了。

当然,赵曦答应把整个曲阜的轨道车站经营权交于孔家所有的闲事,就没必要让大家知道了。

圣人塑像的背后,就是整个贡院的入口了。

赵曦完全是照搬他后世参观贡院的记忆,一样的设置了三重门。一曰头门,二曰仪门,三曰龙门。

而在龙门的两侧,是一溜排开的小隔断。这是赵曦根据进入考场搜身的需要设置的。

每当开科,进入龙门的学子,必须得从两侧进入,排队等待搜身。

“陛下,衍圣公,诸位臣工,开科之时,龙门中间的走廊是主考官及相关负责开科官员的通道,而两侧乃学子通道,便于监考搜检。”

进了贡院,在今天,整个贡院都是李诫的主场秀。

李诫并不是进士出身,但他主持修造贡院,无疑在他的出身上加了光环,即便是进士出身的官员,也无法跟李诫这样的经历相比,更不可对他轻视。

“跃龙门便算是正式进入贡院。前方正中央乃是明远楼,整个明远楼建筑群以方正为界,与考生号舍的圆弧形排列,形成方圆之境。官家有言,无规矩不成方圆,又象征国朝取士公平、公正。”

“明远楼立于中央,乃考官办公之处。处于明远楼,可全揽整个贡院考场,所有号舍皆入眼中。”

随着李诫的解说,由衍圣公与官家率先,诸官员士子开始游览整个贡院。

首节 上一节 670/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