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71节

“号舍宽五尺,深五尺,后墙八尺高,前檐六尺有余。号舍内高低两条卡槽,撰文时可上下分用,休息时两板铺平可做床板。”

李诫便解说,便倒换着两块挡板,并假模作样的尝试着应考时的情形。

不仅仅是他,那些观礼的大儒、士子、官员也纷纷使用号舍,以确定号舍的舒适度。

再逼仄也比室外跪坐的方式强太多了。

即便是衍圣公,在试用了号舍之后,也频频颔首。

这次被官家诱之以利,几乎是绑架着到了汴梁,那怕是有了曲阜车站的收益,这心里还是不太爽快。

在看了贡院的所有设施后,这心不由的自我谅解了。

为赵家证明正统性,跟与获得天下士子的归心相比,微不足道。官家如此抬举,让他来揭幕贡院,作为汇报,证明个江山的正统性又何妨?

“每十间号舍,均设置一处茅厕,一处厨房,以方便考生生活起居方便。并备以水缸蓄水,可饮用可防走水……”

号舍千篇一律,见一间跟都看了差不多。

多是经历过科考的,除了感慨有这样的条件自己会比当年名次更进一步外,兴趣也就那么回事。

“明远楼由弥封、誊录、荐卷、考监以及中央的主副考定名,组成相互联系有彼此独立的建筑群。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可使整个科考阅卷顺畅无比……”

整个明远楼里的设施,充分考虑了考官的工作性质,既能体现其封闭性,又有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的功能。

各公廨后,均设有相应的供考官生活的独立院子。

李诫也解说到:按照官家的设想,自确定开科各类人选之后,所有与开科相关的官员一律进贡院,不得再与外界联系,一切事宜由皇城司与城防军卒负责。

这是应有之义,一直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原来是跟礼部或者国子监混合,如今开科有了单独的公廨。

本以为该结束了,但李诫却带着大家往北继续。

“这应该不算是贡院的建筑,但由于是与贡院同期营造,又与贡院在文华昌盛的影响上有共同效能。今日衍圣公亲临,敬请诸位一同观礼……”

贡院的北侧另开了一门……没人觉得不合适。偌大的贡院,要真的只有那一个正门,确实不太合适。关键是,在这一刻,所有的士子官员,已经在酝酿贡院开科以及日常的各项制度。

这第一条,便是:那些丘八、阉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得自龙门出入贡院。

所以,北侧的小门大家就更认为有必要存在了。

“这是按官家要求,命名为大宋图书馆、大宋史志馆以及大宋士林讲堂的建筑群。”

“以大宋图书馆为主,两侧分别为史志馆与士林讲堂。听其名便明其用,其中士林讲堂的设计与勤政殿大殿相同,均采用了官家所言的回声设计,以确保处于馆内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清晰的听到演说者的声音。”

对于这些大儒,最感兴趣的是那个所谓的大宋士林讲堂,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处用于讲学的场馆。

对于他们而言,这士林讲堂的吸引力比贡院更甚。终于有一处可以宣讲自己学说的地方了。

从官家的所为判断,官家并没有确定任何一家学说为官学的意思。也就是说,官家允许百家争鸣!

而对于司马光而言,史志馆才是他关心的。

这一刻他也明白了。尽管自己近段不再针对官家谏言,但自己自请出外的事,官家始终没有忘记过。

修史?也罢,这本来就是自己所喜欢的,朝廷能给自己提供一处可以尽兴著史之处,也算是得偿所愿吧。

至于那朝堂,离开了也好,省得繁乱的朝政搅乱了心思。

司马光也没客气,也不再在意礼仪什么的,径直向史志馆而去…~

赵曦摸了摸不算太短的胡须……司马老头明白了?这样挺好,含蓄的把这事办了,保全了君臣情义,还能给司马光留一点颜面。

说真的,赵曦很讨厌动不动就以一些烂事让股肱之臣出外的做法,关键是外出一次就是一次加官进爵的时机,本来是惩处措施,现在却让人趋之若鹜。

第510章 总则

积压的事多了,估计臣工们也有憋着的感觉。

贡院的落城,再一次让那些找官家茬的臣工灰头土脸的,不管是不是有自觉,总是再一次被打脸了。

而官办产业和市易监管这两块的主官和属官,一直就没有定下来。

在两个机构初步在朝堂通过后,朝廷发了公报,凡有意于此两处任职的官员,不论品级,不论是否有差遣,不论是否有进士出身,不论是流内还是流外官,均可报名到讲武堂参加针对性的培训。

但过去这么久的时间了,培训还继续着,朝廷仍然没有对这两个机构拿出章程来,也没有确定具体官员。

再加上官家说过的官制改革。

一连串没底也没谱的事,让整个朝堂人心惶惶,暗潮涌动。

“陛下,老臣领皇命修史,自觉无暇顾及朝政。再次恳请陛下恩准老臣专心修史……”

司马光又一次提出不干这相公的营生了,还是当着整个政事堂所有人的面,没用奏折,是当面请辞。

估计在看到史志馆时想明白了。老头为了避免落面子,就抢先一步,占据主动,以表明是他司马光不想干了,并不是官家不让干了。

这有多大区别?

“司马相公,如今正值我酝酿官制改革之际,事务繁多,还请司马相公多多担待,以稳定朝局为重。”

是不是真心的,赵曦都必须这样说,也必须这样做。

“陛下,老臣自请修史,也正是为国朝官制改革而为。还请陛下恩准……”

铁了心了!陛下虽然挽留,偏偏以官制改革的由头,这让司马光铁了心要离开朝堂。

官家的话本来就是有意让他离开的说辞……

首节 上一节 671/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