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87节

既然前期提供了选择,到时候再一刀砍下来,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这一手,先把得利的老臣的嘴给封上了,也没有堵死后来者的路。

大家都明白,所以才如此死乞白赖的在监察衙门事宜上闹腾。

皇家银行,那是一赐乐业人的营生,又担心自家子侄进去,面对钱财管不住贪心而招致祸事。

市易寺和国营寺,又必须得得到薛向薛师正的认同。不管是不是官家严格要求,让这些老臣跟薛师正低头,他们还做不出来,毕竟薛向也是个恩荫得官的。

所以,除了特别倾向于这两个衙门而被薛向选中的,最后就只剩下监察衙门了。

且不说监察脱胎于御史台,本质就是清贵的职位,就说监察衙门的职能,就让人欲罢不能,那可是结人脉最有利的地方。

都在忙乱着,谁曾想官家又指示讲武堂开班了……

就在监察细则基本成型时,朝廷明发抵报,公布了所有监察官的名录,统一到讲武堂接受培训。

当名录公布出来,所有人才发现,这份名单并没有遗漏谁,几乎弹劾人的和被弹劾的,都在名录上……枉做小人了,让官家看笑话了。

听说范总监察问过官家原因,官家说了:国朝有府一十四,州二百四十余,皆需要派驻监察官,不用担心人多,反倒担心人不足矣!

回过头来,不管是朝臣还是相公,才发现又被官家溜了一圈……

谁都只能碎了牙齿往肚里咽!很简单,若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心思,官家就是挖了坑,也埋不下人不是。

第524章 大设想

赵曦这次真无意再次挖坑埋那些臣工。在富弼回朝后,君臣一心众志成城的苗头显现了,他也就没必要再去一次次打人脸了。

至于这次在明面上嚣乱的臣工,级别不够不说,就是全算上,也不够他赵曦一锅烩的。

在监察体系完成后,赵曦算是对国朝地方体制改革有了雏形。

从大的架构上,军事、政事、财务、商贸、监察,从朝廷到地方建立了隶属于朝廷的层级体系。

在军事上,枢密院管将帅和调兵,兵部管军备和底层军官,而军备的营造和运送,则全部由工坊城掌握。从根本上消除了武将作乱的可能,从制度上改变了将不知兵的弊端,也从程序上改变了国朝以文驭武的祖制。

在政事上,地方官不再介入军事,可放手专注民生和政务。而赵曦将财权剥离,也就避免了地方官浪用公帑,甚至用公帑饮宴作乐的可能。

市易寺监管商业行为,有效掌握了各地税入情况。而所有的税入将来会由三司使这边推出一条编的纳税之法,统一由皇家银行经办。

而地方官的自由裁量权,只留下了两税。为了让自己主政的州府宽裕点,地方官会下死力气的去开荒,去防范土地兼并,以确保地方税入。

同时,在推动官办产业这一块,赵曦让地方州府郡县,都变成了各类产业的东家……在未来,这一部分收益,将会远远高于农税。

赵曦也知道,想要转变千年以来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很难,他只想最大限度的让子民看淡土地。

确保粮食供应是一方面,降低土地的价值才是赵曦一直致力于做的。

为此,他一直没有想着征伐安南,虽然拿下安南对如今国朝的军力来说很容易,甚至朝堂也有部分臣工有过这样的提议。

在没有扩张疆域并另外开发出粮食供应和产地之前,赵曦暂时不考虑征伐安南,因为国朝需要安南稳定的为大宋提供粮食。

其实,用所谓的王道,让安南依附于国朝,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只是赵曦受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始终认为非吾族类必有异心的说法,用在安南身上是合适的。

这还是很久以后的事。

让子民看淡土地,并降低土地的价值,并不是赵曦不重视农业。农业是第一产业,这是至理。

而想要子民看淡土地,并降低土地价值,必须得让子民见识到不依靠土地可以生存的事实。

这就需要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朝的工业化进程。可能说工业化有些说大了,没有基础学科的发展,所谓工业化不如说是工艺化。

目的只有一个,让物质尽可能的丰富起来。

赵曦也想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尽力去做了。他给予了苏颂和沈括无限使用钱粮的权限,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俩身上。

赵曦能做的只是提点,这不仅仅是因为身份决定了,关键是赵曦认为:属于这个时代的就应该由这个时代的人物来创造。

工业化,并不是他赵曦一个人办一个工坊城就可以推动的,赵曦能做的只是引导。

唯有在这个时代建立一个工业化的氛围,营造一个工业化发展的环境,出台促进工业化的政策,让从官到商,从商到民,甚至到士大夫,所有人从工业化中得利,才能真正的促进这个时代的工业化发展。

否则,他赵曦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

在这所有的架构设计中,赵曦始终没有忘记监管。监察体系的建立,完善的细则,三年的轮换制度,追溯机制的设定等等,让监察体系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并且,赵曦还有只属于自己的皇城司探知……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官制改革议题。

首先,让吏部制定统一的官阶。从政事堂、六部九卿到州府郡县的主官、佐官,明确各职位的官阶,废除原先架床叠屋的官制。

并且制定详细的的升迁条件,细化磨堪,制定适应实情促进发展的政绩考评办法。

赵曦并没有指望能杜绝人情往来,后世都没有杜绝,更何况在这个师承和宗法大于天的时代,只是尽可能的让整个官僚体系规范起来。

其次,由户部着手调研目前各种本官、职衔、贴职、差遣、勋爵等各类贴钱的俸禄总额,以此为基准,根据吏部确定的官阶,形成官阶和俸禄对应的官俸体系。

新的官俸体系不仅要体现官阶的区别,还有体现职能区别,有无差遣的区别,体现致仕和在位的区别。

新的官俸体系,将忽略文武之别,重视地域差别,着重于政绩的奖惩,重出身但不唯出身,看履历而不唯履历,凭官阶而不唯官阶。

再之,是官制改革的核心,同时也是国朝官僚体系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赵曦设想的三级决策制度。

朝会为最底层一级,然后是议政层,内阁,最终是他作为君王的裁决。

朝会为参政一级,也就是说,参加朝会只是具备参政的资格,说白了就是知晓朝政的资格。

首节 上一节 687/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