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765节

“官家,官制改革释义提到,勋爵将不再与官级匹配。朝廷却依旧保留勋爵,新官制下的勋爵与原来的勋爵有何不同?”

倒不是高遵甫真不理解,也不是他想出头,是官家的问话回应不积极,再加上他的确对勋爵有些不理解。

从抵报刊登相公们的释义,勋爵文武合一,这点能理解。但勋爵不再是朝廷的职衔,不再与朝廷职衔和品级等同……这一点他有些疑惑。

“国朝的勋爵与俸禄不相关,只是一个称呼,或者说仅仅是因为某种需要,朝廷才给予散官和勋爵。”

“这一次官制改革,将勋爵和散官合并,建立十二阶的勋爵体制,不再跟官阶匹配。也就是说,只要功劳足够,那怕是低品级的文武官员,也可能与重臣同勋。”

“并且,朝廷将根据不同的勋爵和散官给予一定的补贴,不是俸禄,与职衔、差遣以及品级无关,勋爵的补贴为终生制。”

“王、公、侯、伯、子、男为上等勋爵,可继承,逐代递减。国士、良才、楷模、模范、榜样、标兵为下等勋爵,仅限于获得者本人。”

也就是朝廷财政的宽裕,才让赵曦能这样做。

从心底,赵曦根本不想再留这什么勋爵和散官,都是些吃闲饭的,取缔才是最正确的做法。但现实不容许。

在官制改革后,将彻底清理各种贴职贴钱,而国朝同一品级官员到手的钱粮有很大的不同。

为避免官制改革阻力太大,不得不留下勋爵和散官这一另外的贴钱体系。这里面也有皇亲国戚的因素。

“如今国朝的文武官员有散官和勋爵的不少,在推行官制改革的同时,朝廷对原本勋爵和散官的处置办法也一并出台了,作为配套方案,也经过朝臣征询。富相,朝臣可有异议?”

“回官家,朝廷方案公平公正,未见朝臣异议。”

朝廷的方法,基本是基于俸禄或者说到手的钱粮而定。同一品级,因为不同的本官、寄禄官和差遣,造成了到手钱粮有很大的不同。

官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保持原有钱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予以改变。

比如一个从四品官,他的职官可能是龙图阁侍制,也可能是左右谏议大夫。但差遣却又千差万别,有六曹侍郎,也有州府主官,有的屁事没有到处晃荡。有的有文散官的太中大夫,有的没有。

这样架床叠屋的方法和混乱的差遣,造成俸禄重复叠加的太多、太乱、太复杂,繁杂到连户部都无法搞明白朝廷的俸禄发放。至于吃空饷,或者光领钱不做事的就更多了。

这也是国朝的文臣从心底对皇权没有敬畏的原因之一……大不了不做事,朝廷一样给钱。也是朝臣对贬谪无所谓的根源,因为不影响钱粮。

官制改革后,官员将只有本官俸禄和差遣俸禄,两者权重相当,这就让朝臣们会逐渐看重差遣,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做事不做事都一样的弊端。

官制改革还将本官和差遣的俸禄推行两条线发放的模式。官员的本官俸禄将统一由朝廷户部发放,而差遣俸禄则由地方负担。

地方官差遣俸禄将以一府为基本单位进行统筹。

有了皇家银行的铺开和国营寺关于地方和朝廷营收的分成,以及由王雱主导的税收新法,明确了地方和朝廷的税入分成,让地方州府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俸禄实行两条线支付,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地方州府主官,尽可能的会少养闲官。

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朝廷将原本那些不属于流内官的县丞、主薄也一并确定了品级,并由朝廷担负本官俸禄。

并且,朝廷还规定了,州府郡县衙门吏员的选用权,将统一归府一级衙门管辖。逐步由贡生和将来的退役校尉和军卒替换现在吏员混乱的现状。

这是有利于集权统治的做法,同时也给予了地方州府主官一定的权限。

敢推行这样体制的基础,是国朝监察衙门的独立性,以及对君王直接负责的体制基础。

这样体制,很可能造成地方官有唯上的倾向。但是,监察衙门、吏部考功和朝廷担负本官俸禄,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地方州府主官乱政。

并且,官制改革还明确了,所有有品级的官员任命,必须经过吏部、内阁以及君王。即便是吏员任命,也必须经过吏部备案,同时将吏员在任时称职与否作为州府主官的考评内容之一。

第593章 官制(中)

没有哪一种官制是绝对完美的,别说是大宋,就是后世也没有绝对完美的官制。

任何一种制度,能不能实现制度的期望值,关键还是在人。

赵曦在构想官制改革时,借鉴了很多后世各朝代的做法,也必须得结合国朝当下的情况,在确保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去设计符合这个时代,又具备先进性的官制来。

比如官阶,新官制改革的官阶,赵曦就借后世的做法,将官阶定为二十五阶俸禄。

第一阶,不涉及品级,对应君王。国朝原本君王就有俸禄的,只不过他老爹客气,自己取消了俸禄。赵曦无非是再一次恢复而已。

设立这一阶,赵曦也是想明确所谓共天下的虚假思想。本质上到底是共天下还是家天下,根本就没法理清。

从职能上说,君王和臣工一样,都是管理这个王朝的一份子。实际意义在事实上有很大的区别。

不过在这时代,不存在争议,也没人去争议。

第二阶,对应到臣工的品级上,就是一品,跟勋爵不相关,只与本官有关,或者说关系到官级俸禄。

处于第二阶的,包括太子、皇后、亲王、皇妃以及内阁部分成员,有些曾列为三公而致仕的老臣也在其中。

第三阶,即现在朝廷二品官员,以内阁成员为主,太子妃、内苑诸嫔妃,以及封为一品诰命的官员夫人等。

四到七阶,这算是国朝中坚,文臣中六部九卿的主副官,各路总督主副官,讲武堂、工坊城、监察衙门、皇家银行、国营寺、市易寺等主辅官,甚至包括重要州府的主官等。

武将则包括各路驻军首脑,讲武堂总教官,重要州府驻军主官,部分边境驻军主官等。

这一阶,基本上相当于国朝的议政一级。

之所以将官阶对应差遣说明,赵曦这次官制改革的目的,最终将实现差遣和官阶相对应,最起码在七阶官以上,官阶要与差遣最终对应。

八到十二阶,是国朝的底蕴所在,从各州府主官到上县知县,从六部九卿的侍郎到重要职能的郎中。

对武将而言,则包括军厢一级的军事主官。

十二阶往下,从州府辅官一直到下县的县尉主薄等。

这是指本官或者说官员的品级俸禄。之所以搞这样详细,并且在同等差遣上有不同的官阶,这涉及到一个资历问题。

这是任何一个时代无法避免的问题。所有的官制,都是金字塔模式,越往顶层,位置就越少。而具有同等资格的肯定比职位要多很多。

首节 上一节 765/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