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766节

这个理念,赵曦引用了后世的做法。在本官和品级俸禄上,为各个层面的官员升迁畅通了通道。

这个官阶俸禄,相当于后世的级别工资,而差遣俸禄将对应后世的职务工资。

以将来的内阁成员为例,富弼为天圣八年制科及第,韩琦为天圣五年进士及第,而王安石则是庆历二年的进士。

在本官上,也可以说官阶或者品级上,他们是不同的。韩琦和富弼,是第二阶俸禄,而王安石会是第三阶或者第四五阶的俸禄。

但是,在差遣上,他们同为内阁成员,差遣俸禄会一样。

同样,王珪王拱辰,也是庆历二年进士,本官跟王安石相同,却因为一个可能成为内阁,一个最多为执政,本官俸禄可以相同,但差遣俸禄差距就很大了。

就比如嘉佑二年的那一批人,吕惠卿已经是市易寺主官,而苏轼则为黄州推官。在本官俸禄上区别不会太大,差遣俸禄则大不一样。

可像章惇、苏辙之类,在讲武堂的差遣,仅次于讲武堂的主副官,等同于六部九卿的侍郎,虽然在差遣俸禄上跟吕惠卿有所区别,也区别不大。

一旦都同为议政,就会直接持平。在差遣俸禄上,是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内阁、议政、朝会是确定了差遣俸禄的。

这一次官制改革之所以用时这么久,多数时间都耽误在制定差遣俸禄上了。

本官或者说官阶品级俸禄好确定,依现行国朝相同资历的五品官为例,统计国朝所有五品官最高俸禄、最低俸禄、平均俸禄,基本就可以确定五到九阶本官俸禄。

但是差遣俸禄却相当复杂。基本上涉及到了国朝目前所有的职位。从朝廷到地方再到军伍,甚至包括各地的教谕、酒监、盐铁监等等。

整个差遣俸禄的核定,是在贾宪的率领下,从户部调阅了大量的俸禄资料,在稳定为主的原则下,经过长达两年的商榷,才最终成稿的。

也是因为这个过程,让赵曦清楚了朝廷每年在怎样混乱的耗费钱粮。

可能大多数官员,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俸禄来源,甚至说户部负责这块工作的郎中,也无法全面了解。

比如一位官员,在庆历年及第,便有了本官俸禄,为将作监主薄,其实他可能连将作监的门都没进过,但这份俸禄户部会按期支付于他。

而后,经过多年磨堪,他成了中书舍人,并且有了殿阁的清贵官职,又在州府或者六部九卿有了具体职位。

这时候,这位官员的俸禄就彻底乱了。

本官寄禄官的俸禄,清贵殿阁俸禄,差遣俸禄,再加上国朝给予臣工涉及茶、酒、厨料、薪、蒿、炭、盐铁诸物、马料以及家眷、差役的衣料供养等,根本就无处算清。

若是再有文散官或者勋爵的食邑…~

赵曦还记得当初他责令工坊城的贾宪主持这项工作后,贾宪的第一次奏报,真的是惊出一身汗。

还好这时代的官员不精于数术,否则,这样混乱繁琐的薪酬方式,空子可以任意钻。

可赵曦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还得在这样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俸禄阶梯…~

贾宪说,一旦朝廷规范俸禄,仅此一项,每年足可以为朝廷节约几十万贯的钱粮。

赵曦真不在意节约什么的,现在的朝廷不缺钱,他只要求能清楚一些,明白一些,漏洞少一些。

赵曦支持王安石搞一条编制度的本身,就是为最终的官制改革服务的。

这也是赵曦能容忍王雱的一些小毛病的原因…~王雱制定的一条编制度,不管是从税收还是发饷,确实详尽而实用。

这一次,取消所有的补贴,并且一律以钱币发放,再实行职级、差遣和勋爵三方面配套的俸禄方案,对于朝廷,对于臣工都是清清楚楚的。

第594章 官制(下)

官制改革的议题,还是在雁门关大战之前,相公们就已经拿到了框架。

整个官制改革的方案,基本上是官家定大方向,相公们拟草稿,又经过几次上下反复,才最终成稿的。

朝臣们原本应该清楚,之所以召集这次扩大化的议政,赵曦并不是多此一举。

按赵曦后世的经验,所谓的讨论稿,真正用心去琢磨的并不多,只有到了最后关头,人们才会从自己的利益入手,开始考虑即将成稿的方案对自己的利害。

这一次议政,赵曦也只是开个头,就跟高遵甫开口询问一样,只需要把这个讨论的形式打开即可。

而赵曦问富弼的那句话,就是明白的告诉相公们:接下来是你们的事。

确实,接下来的讨论并不激烈,或者说更像是一次答疑,无非是《时论》释义的重复,或者是口语化。

这次议政基本囊括了国朝一定层面上各种类型,完成这一次的答疑,也就可以昭告天下了。

所谓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划分。即便赵曦是以稳定和减少变动为原则,也一样存在获利者和失利者。

官阶,为将着重点放在资历上,也是为考虑那些经年老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现状,采取了以资历取平本官俸禄的办法。

比如苏轼和吕惠卿,同为嘉佑二年,但如今的本官其实是有差别的。就包括冯京那一届,吴充那一届,甚至韩琦、王珪以及富弼他们的同年,如今的本官绝对不会相同。

官制改革后,只要是资历相同,没有严重的过错,在本官俸禄上,朝廷会取平,只用差遣俸禄去区分。

这是一个模糊的统计和核算方法。

相对于居朝堂高位者,在本官俸禄方面可能吃亏了,可只要加上差遣俸禄和勋爵,一样保持现有的水平。

而差遣官位不高,资历相对老一点的官员,无非是将各种贴钱在本官和差遣中换个说法发放。

再结合官制改革中提到的逐年增加比例,差遣不同,未来实际到手的钱粮会越拉越大。这一点能很大程度的激发臣工的上进心,以谋的更高更好的差遣,对于改变国朝当下怠政懒政有极大的好处。

对于资历深差遣低,本官也低的朝臣,暂时来看,短时间是获利了,最起码本官俸禄有所提升。可看明白整个官制改革的实质,就会对擢升有很大的欲望。

乍一看,似乎朝廷会增加支出,或许国朝的臣工都以为会增加支付,但贾宪率领的核算组,详细核算的结果是,在官制改革后,朝廷每年将减少二十多万贯的俸禄支付……事实上,赵曦准备着增加支出的,只是混乱的俸禄机制,在经过清理后,让朝廷有了结余。

“关于任期制的问题需要官家与诸位相公明示。新官制规定,州府郡县的主副官,以及各地驻军主副官都是五年任期制。期满调任,不知这调任的依据如何?”

讨论的气氛很好,不仅限于六部九卿的主官,就连苏辙这样讲武堂的教导也参与了。

苏辙这应该是为他那儿老让人操心的二哥苏轼问的。

首节 上一节 766/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