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767节

“州府郡县的主副官以及军伍厢一级以上的将帅,必须执行五年期满调任制度,这一点没有任何余地。”

“至于调任的依据,这里面涉及到吏部考评、监察衙门意见等各方面因素。调任的权限在官家,参考的依据是考评。”

“每年吏部都整理一份任期满的官员名单,并标注其历年考评结果,经由内阁和监察衙门审核后,呈报官家予以调整。”

“基本原则是有上有下,有进有出。什么意思呢,就是监察衙门有相关处罚记录者、吏部考评为差者,将降低差遣调任。比如由上州调任下州,比如由一州主官调任辅官。”

“考评中平者,辖地也无其他事故,或者出现灾荒未发生大灾难等等情况,原则上是平调。”

“而考评优秀者,辖区产业发展迅速,甚至有创新产业等等,将予以擢升。当然,这一切均由官家决断。”

这不完全属于官制改革的内容,应该属于运行机制和流程的范畴。

富弼回答的,是在商议官制改革中,相公们提到后,赵曦给出的初步设想。

本来赵曦准备让吏部拿意见,只是相公们以为这一点没必要太明确,应该给内阁和君王留余地。

说到任期,赵曦对于议政和内阁并没有做任期的限定。

怎么说呢,要说议政,虽然有本官或者官阶俸禄,但议政并不是常设职位。

之所以确定议政的最高和最低官阶俸禄,是对议政权限的推崇。

议政的任期基本上是随官员差遣而定。比如开封府知府,基本确定为议政,还是排位靠前的议政。

但是,开封府知府有任职年限,如果在任期内违反了监察条例,或者吏部考评为差,那么任期满后的调任就肯定会调任下州府主官,议政排位是肯定靠后了,甚至会失去议政的席位。

这时候,就不再享有议政的官阶俸禄了。

当然,如果是任期满后擢升,自然也不会再享受议政的官阶俸禄,而是享受内阁的官阶俸禄。

国朝的官制,在赵曦看来,就一点是最值得称颂的,那就是低职高用和高职低用。而这次的官制改革,也完全的继承下来了。

这也是赵曦在考虑官阶俸禄、差遣俸禄以及确定议政俸禄标准的因素之一。

以蔡确和吕惠卿为例,从官阶俸禄上,蔡确嘉佑四年,吕惠卿嘉佑二年,蔡确的官阶俸禄比吕惠卿低。

在差遣俸禄上,蔡确跟吕惠卿基本持平。这就造成蔡确实际到手的钱粮,比吕惠卿少。

可在整个国朝朝堂职能上,蔡确作为副总监察、内参总编撰,并不比吕惠卿的市易寺主官轻。

而议政确定了官阶俸禄,就会将他俩实际钱粮取平。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公平,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平。这不仅取决于是否拥有议政席位,还有本身官阶的因素。

就比如吕嘉问,他属于恩荫得官,跟工坊城李诫类似,资历要比李诫深。

新官制下,吕嘉问的官阶俸禄重新厘定,将高于李诫的官阶俸禄。但是,李诫作为工坊城的辅官,是确定拥有议政席位的,而吕嘉问却不确定。

议政席位上有了差别,李诫的俸禄总计要比吕嘉问高出很多,又不能跟吕惠卿、蔡确相比。

议政席位,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差遣更重要。当然,差遣本身就是议政席位的基础。

第595章 三级制衡

一切都还是从利益上入手,在利益上结束。

不管是官阶、差遣,还是三级决策官员的遴选,都不开利益这个核心。

赵曦在制定新的官制体系时,也是基于利益,在确保大多数臣工利益不受损,并且给予他们愿景的条件下,才能确保稳定的推动这次大革新。

“官家,当下国朝官阶和勋爵高,非本意而造成差遣与本官不匹配的情况如何处置?例如老臣的情况。”

张方平,真正的老臣,先帝时曾任参知政事,算是官拜执宰了。

因为赵曦即位后以稳定为主,他没有机会再入朝堂,心灰意冷之下,几次告老,赵曦都不允。

张方平属于方正的性格,虽然多年不掺合朝政,当官家召其参与这次议政时,他不屑于争究钱粮,他更想做事。

如今大宋是真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也让张方平有了重临朝堂的想法。

“安道公,你的问题就涉及到三级决策制上面了。如果诸位对官制没有意见了,接下来就讨论三级决策制。”

赵曦对于张方平还是熟悉的,甚至可以说张方平对于赵曦整个大布局的开始,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当年赵曦带着护卫营南征,辗转大理,谋划矿城,第一次收拢朝臣们,张方平给予他极大的支持。

说实话,当时的赵曦羽翼未丰,赵允让父子几十年经营,在朝臣中有很大的势力。张方平在某种意义上讲,当时支持赵曦,说是有拥立之功也不为过。

张方平从资历而言,如今的政事堂相公,也就文彦博和韩琦强于他。

这人也算个倔头,不过是个开明的倔头。

自从政事堂少了司马光,赵曦一直希望相公中能有一个耿直的倔头,只是因为预定推动官制改革,朝廷又需要稳定,赵曦一直没有调张方平入朝。

其实,这一次议政,赵曦专门召集了张方平,他就应该明白其中的意味。

张方平这时候出口问,也是想确定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年纪上,张方平跟富弼、韩琦、文彦博以及吕公弼都算同龄人,还没有息了一番作为的心,更希望能赶上国朝这发展的趋势,最终千古留名…~这是作为一个士人的执念。

官制改革方案已经是定论了,所谓讨论,就是需要这么个仪式,走这么一个流程。

释义是早完成的事,上下定稿也有过几次了。

而体现地位、权利的三级决策制,才是在场所有人所关注的。

对于三级决策制,朝臣们了解的有限,或者说朝廷公之于众的就有限。

首节 上一节 767/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