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11节

高遵裕部是被围了,被西夏人团团围住了。而王韶部却是被天气围住了。从肃州到黑水镇燕军司的路,因为积雪,传讯不再那么及时了。不是说雪橇不可用,而是在茫茫的戈壁上,都是皑皑白雪,根本就没有方向感,就连积年老向导,也不敢在冬日积雪里穿过这条路。

“应该没什么意外。狄青、种颚、郭逵,跟他们各部交战的西夏队伍并没有多大变化,也就是说,高遵裕部还在继续游击,依然吸引西夏人围歼。”

“至于王韶部,前期对李宪部的命令已经提到过。为避免被围圈里西夏人的警觉,没允许李宪部打下黑山威福军司,就跟狄青等几路大军一样。但对于李宪部的斥候,要去他往西、往北放五百里······”

“李宪部需要在偏师南下的时刻,开始对黑山威福军司作战,最终能在西夏人北逃之前完成与偏师的汇合。”

“而李宪部的奏报显示,黑水镇燕军司除被西夏朝廷调集了部分兵力外,再没有任何异动。这时候没有异动,对于偏师而言就是好事,或者说偏师和李宪部在控制传讯的问题上,做的很好。”

“朕想看到的端倪,其实是想知道西夏各方势力在齐聚兴庆府后,给养和物资供应方面的情报,或许那才是这场大战的关键。”

赵曦的谋划,从来不是单纯的计算己方的实力,也不会单纯的考虑目前的状况。就如这次大战······

大谋局是一方面,最主要的一方面是赵曦所有的谋划,都是针对于西夏的体制成型的。

倘若西夏真的想国朝的现在一样,是绝对的集权,赵曦对西夏的谋划只能是循序渐进。西夏本身的体制给赵曦的谋划奠定了基础。

以党项人的悍勇,即便是最终大谋局完成,彻底形成对西夏整个有生战力的包围,一旦党项人集中起来朝一点突围,赵曦不敢肯定能彻底留下他们。

可是,西夏人的体制决定了,西夏人最后不会这样做。因为,为了歼灭高遵裕部,西夏调集了太多太杂的部落兵。几十万骑兵集中在兴庆、银夏、西平一带,就这么点地方,以西夏朝廷的储备,很难满足所有骑兵的给养。

所以,内部纷争是肯定的,而这种纷争才是赵曦所说的端倪,才是最终胜败的关键。

第724章 此事休要再提

果然如赵曦所料。

从各路大军的奏报中,赵曦终于看到了西夏内部变化的痕迹。

比如,狄青部奏报,跟他们对战的西夏骑兵所属部落开始轮换了,证明西夏内部开始有怨言了;比如,种颚部奏报,西夏人不再随意丢弃那些被炸死的战马了,也就是西夏开始缺粮了。

这是好现象。

其实,从战争的烈度上讲,越是外围的,就是对战狄青、种颚和郭逵这些名将时,反而战争的烈度不强。对高遵裕部围歼的战斗反而激烈。

但是,在开始,西夏贵族不会这样想,认为对战名将会损失更大些。所以,西夏人的分配,也就体现了各方在西夏皇室的亲近程度。想打高遵裕部的,建功容易,折损也要相对少,对战狄青等人,部族会损失过大。

可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这半年,战场让这些贵族看出了不同,所以,争端就有了。

有一种观点说,战争是必然的的,但战争的胜负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样也有一种观点,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赵曦而言,想杜绝这场战争胜负的不确定性,最好的做法便是,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偶然的必然条件,尽可能的考虑周全。

还是那句话,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发展的眼光去谋划,就可以极大程度的避免不确定性,避免偶然导致的结果。

这一场大战,对于赵曦而言,应该是从他来到这个时代,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即便是再普通的人,长期考虑一件事,也可以将一件事策划完美了。

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武器装备、朝廷财力、战场环境、军卒战力以及将领的指挥作战能力等等,可对于赵曦而言,他更看重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战为何,为何战,这是对于朝堂臣工,国朝士大夫阶层、官员阶层,甚至乡绅阶层需要知晓的。战为谁,为谁战,这是军卒以及普罗大众需要知晓的。

这种知晓,如何变成所有人的渴求,就是这么多年赵曦一直在做的事······无非是利益而已。

不亲临战场,没人能真正感受战争的残酷。对于赵曦也是如此。

他亲率队伍有过征战,可如今如此大规模的战事,给赵曦的印象居然没有当初那样强烈,自己看到的只是些数字。

那一路折损多少,那一路需要多少物资,歼灭地方多少,多少军卒参战等等,只有数字······

所以,不管前线如何,朝廷该怎样还怎样。

一年一度的大朝会又来了,朝廷并没有因为前方的战事而影响朝堂的正常公务,无非是从朝廷到地方,增加了为前线服务的内容。

这一届大朝会,或许是自三级决策制推开以后,最为单纯的大朝会。《内参》没有任何弹章,参政议政的提案议案也很少有脱开战事的议题,这几乎是一个对于战事的专题大朝会。

如此强势的官员和内阁,没有那个官员抽风在这时候相悖于朝廷。别说地方州府也在为战事服务,即便是有些杂事,也不会在这个时段提及。

所有的议题,都是围绕着战事,一切都以纠正在服务战事的流程展开的,都是在规范或者理顺服务战争时,地方和朝廷的协调配合,朝廷各衙门职责分工和明确等等。

值得庆贺的是,如此大的战事,在国朝内部,并没有因为战事而影响民生,所以的公务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官家,这一项议题是被参政议政多次提及的······”

富弼以内阁首相的身份,递交给赵曦一份议案,是关于大谋局在形成后,对西夏发起总攻时,朝廷应该派遣一名内阁去主导战争。

到这程度了,大包围的形势已经形成了,即便是被西夏人获悉,也不会有多大变化了。所以,大谋局也就让所有参政议政知晓了。

赵曦觉得,这本来就是一个告知而已,没想到居然有人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

多动脑子多想国事是好事,可这样的建议······怎么说呢,让赵曦疑惑。

“内阁讨论过?”

赵曦很直白,单独面对富弼,赵曦也习惯了直白。

赵曦考虑过,内阁之所以让富弼单独跟自己汇报,这本身就有一定的意味······恐怕都挺有想法。

“讨论过,普遍认为应该如此。毕竟各路大军的协调作战需要有一个可以掌控大局的角色。”

“你怎么看?”

富弼觉得不太对了,似乎官家对这样的提议不喜,甚至可以说是反感。

恐怕这一次真的是弄巧成拙了。富弼也不清楚是不是有内阁在后面操作了这事······不合适。想立功可以,想摘成熟的桃子就不太好了,关键是这还涉及到朝廷是否对武将彻底信任的问题。

行百里者半九十。有人想的多了。

“老臣也认同。各路大军最终汇合,是需要一个可以统领左右队伍的。一旦汇合后,仍然各自为战,恐怕对最后的收官不利。”

首节 上一节 911/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