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38节

别看苏颂并不是工坊城的城主,可赵曦赋予苏颂的权利,甚至是高于城主的。

这就意味着,工坊城不可能存在火器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库存旧式火器泄露出去的可能。

有势力可以制造火器了?这比泄露火器更严重!

“子容,火器作坊的工匠······”

“回官家,火器作坊是按照官家要求,实行分步骤制造的。基本上能做到每一步各不相关,而成品作坊的工匠,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截止目前为止,工坊城尚无一名工匠活着脱离工坊城。并且,工坊城火器作坊的规定,即便是出城,也最少不得少于三人同行,同时,皇城司探知和工坊城护卫队,对于火器作坊的工匠严防死守,应该不存在工艺泄露的可能。”

其实,工坊城火器作坊的所有制度,都是官家参与制定的。在这样的制度下,应该不存在有工匠泄露工艺的可能。

况且,火器作坊的工匠,在待遇上堪比国朝四品朝臣的待遇,甚至连其家眷都由工坊城提供营生,可以说是完全由工坊城供养着。

苏颂以为,没有谁可以给予这些工匠更高的待遇,以至于可以诱惑这些工匠背叛朝廷,背叛工坊城,乃至背叛他的家人。

最为重要的一点,即便是在工坊城,除了火器作坊的工匠之间相互熟悉外,紧要岗位的工匠,即便是对朝堂都是保密的,有这些工匠名录的也就特定的几个人。

如果这些工匠被引诱叛变,那就可能在官家、工坊城主、内阁首相以及他苏颂之间出现了问题。这不可能。

苏颂能想明白,赵曦也同样能想明白。

“子容,火器库如何?”

倒不是赵曦不信苏颂和工坊城的管理者,越到了这时候,他越需要把所有的可能排除掉。

“回官家,臣在发现火器残留物后,第一时间就是清查火器库。经清点,火器库无一泄露。所有的库存和销毁记录,都是详细到每一支火枪,每一颗弹头上的。核对无误。”

难不成真出现了制造火器的势力?赵曦不敢确定了。说实话,就黑火药而言,真正的所谓工艺,就是提纯和配比,或者苏颂后来的各种添加和实验,还谈不上大进展。

倘若说有人致力于这方面,长时间的调配,不难调配出有一定威力的火药。

这就真的是大事了,甚至是可以改变朝廷很多规划和战略的大事。

“宣内阁······”

“官家,臣以为······”

“子容,倘若有另外的火药制造方,这可能会改变朝廷诸多方略的大势,有些事需要朝廷议定的。”

“官家,臣可能没说明白。从残留物判断,太子遇袭现场的残留物,并非其他非工坊城制造的火药。臣是说,那些火药的残留物,其实就是攻防战第一代、第二代火药的残留。”

“若是工坊城以外的火药制作工艺,或者说有调配出火药配方的,也可能完全与工坊城早先的完全相同!”

这就有点自相矛盾了。赵曦看着苏颂,似乎在考虑苏颂说的这些话。

工坊城的库存清点没问题,工坊城的工匠没问题,工坊城的工艺流程也相当严格,偏偏出现了属于工坊城制造工艺的火药残留······

苏颂到底想说明什么?赵曦能感觉到苏颂的话里有话。

赵曦感觉自己在太子遇袭这件事上的脑子不够用了,或者说有些不条理了。

也是,越是过分看重的事,越容易导致人考虑问题的偏颇。尽管赵曦一直告诫自己要冷静,但是由于心底的某些原因,赵曦在事实上,一直没有彻底冷静下来。

今日,苏颂有奏报火器方面的问题,这更是赵曦特别看重的······更加搅乱了赵曦本来已经有些杂乱的思维。

要想彻底看清事件的本来,最好的方法是置身事外······

“子容,将所有火器生产和进出库的账面给朕送过来吧······”

赵曦觉得这时候自己必须要真正的冷静下来了,尽可能的撇开事件的本身,从另外的角度去重新看待这个事件。

不管是太子,还是其他相关人,赵曦都需要完全的撇开,纯粹的去考虑这件事。

“臣已经将所有火器的生产和进出库账面带来了,这就呈与管家。”

随着王中正进来的,两个内监抬着一堆账本进来了。

应该是自己误入歧途了,从种种迹象看,苏颂似乎是明白方向的······

第754章 大理的嫌疑

工坊城火器账面很规范,即便再规范,毕竟是十几年的账目,不是短时间能理清楚的。

赵曦没有留苏颂,也能理解苏颂的欲言又止。太子遇袭,这毕竟是涉及宫闱的事,臣工的是不适合介入过深的,甚至说,苏颂已经做到的臣子的极限。

不知是苏颂有意,还是说工坊城火器账目就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呈上来的账目,赵曦首先看到就是最早的火器账目。

账目很完整,甚至连最早期在护卫营作坊的那些火枪和火药,都记录在册,包括历次训练、作战、出征等所有的领取、耗费、回收、销毁的登记。

赵曦看着账目,有点沉浸其中了,似乎在重复他从组建护卫营的历程······这是一个让自己冷静最好的方式。

从火器批量生产,到首先装备护卫营,再到自己跟老护卫营的校尉军卒一起训练,记录着一次次训练的消耗。

枪管发烫以至于直接废弃,火药的定量装配,铅珠弹头到铁珠弹头,散弹到单珠式弹头······一件件,一桩桩,在赵曦的脑海里反复着。

不对!赵曦突然想起,使用火器的训练问题······

太子遇袭的现场,出现了第一代火器的残留物,却没有一个皇城司的探知是被火器所伤,所有的伤亡基本上都是箭矢······这说明什么?

借枪!唯有歹徒借枪,没有经过训练而仓促间组织袭击行动,才肯能出现火器没有建功的情形。

“中正,让你问当时在现场的那些探知,详细的情况如何?”

赵曦似乎找到的切入点。

“回官家,在皇城司探知发现异常的一瞬间,太子卫队在第一时间就做了分工,大部护送太子离开,而小部分留下阻击歹徒。事实上,所有留下阻击歹徒的探知,全数没了,根本没有探知了解当时对战的详细情况。”

首节 上一节 938/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