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39节

“官家,护送太子离开的探知回忆,因为在伏牛山一带,枪声传的不算远,他们都只听到有枪声,以为全部是阻击歹徒打出的枪声。”

等等,赵曦又觉得那点不对。

太子因为乘漕运船只漏水,从而转陆路,出于对太子安危考虑,皇城司绝不会选择偏僻的通道,只会是转官道,而官道还是连接漕运码头和轨道站点的官道,怎么可能没有人迹?

“中正,皇城司调查目击证人如何?”

赵曦对自己都有点埋怨了。自太子遇袭开始,朝廷诸多事务,一直到现在,他都在要求结果,没关注过程……都没法说清他是重视还是不重视了。

“回官家,没有目击证人。每年大朝会前后,地方州府都会邀请驻军对当地适龄丁壮进行选兵训练。”

“自从役兵制实行,兵员入选成为地方官员考评内容开始,地方州府就一直邀请驻军对适龄民夫训练。”

“所有的训练都是针对选兵项目的。每到训练民夫丁壮时,地方州府都会划定一些区域为禁行区。太子路过襄州官道时,正是襄州封闭官道训练的最后一天。”

若不是如此,皇城司不至于在襄州的调查一无所获。

可皇城司没有直接对地方州府的权利,襄州的理由是正当的,所有的条陈都合规,皇城司的调查也只能到此。

“地方训练丁壮的时间固定?还是随各地情况而定?”

这些琐事,赵曦还真不清楚。

“回官家,皇城司也针对这一点做过比对。各地时间不固定,一般在农闲时,各地州府任意确定时间。”

“襄州的时间,是襄州本地参政议政离开后,州府公务与农活同时闲着,便确定了这个时间。”

“皇城司查验过,襄州的训练时间和地段,都是在之前确定的,也就是太子遇袭之前,基本与朝廷拟定大庆时间接近。”

在这方面皇城司找不到理由,否则,就单指太子遇袭在襄州一带,就足可以对襄州州府问责了。

可惜,朝廷要求保密,就连太子遇袭的地方,都由皇城司收拾干净了。甚至整个襄州州府的官员,都不清楚有太子遇袭的事件。

“官家,因为汉水的原因,襄州一带水运繁荣,陆路官道路人本身就零星,封闭官道训练在襄州也是惯例。”

王中正也曾有过对襄州州府官员的怀疑,可调查的结果让他没法保留这样的意见,更不敢随意向官家建言…~皇城司的职责和权限,让他不能过多的涉及朝堂。

“主导训练的官员是谁?”

“回官家,是襄州团练判官刑恕刑和叔。”

刑恕?这个名字赵曦好像熟悉。哦,就是那个跟多个大儒都相当亲近的刑恕。

从王中正描述的情况,襄州府好像没什么问题。不过,赵曦还是将这个名字记下了。

就如礼部郎中蔡卞以及其兄长蔡京一样,他都记下了,还专门用一块板子,将哪些看起来没关联,却又似乎有关联的人和事物记下来。

这是后世的方法,烦乱的线索,他需要有个直观的认识,从而不至于再次出现判断失误。

王中正见官家不再问,又偏偏在板子上增加了襄州、团练、刑恕的名字,跟蔡卞、礼部,蔡京荆湖路一样,都在这个版面上,很零散。

王中正没敢多问,只是继续小心的伺候着官家,陪着官家翻阅工坊城火器的帐目。

赵曦翻阅的很细,也时不时的停下来感慨,当然,只是内心感慨。

虽然只是工坊城火器的帐目,可同样是大宋崛起的过程。

在大宋这样一个朝堂氛围中,能达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确实挺不容易。

赵曦从来到这个时代,就没想过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而是用心融进这个时代,然后缓缓的变革。

还好,多少有些改观了。

这是……怎么把这茬忘了!除了工坊城火器库,能留存着火器的地方还有大理!

因为高氏谋反,大理段氏求援,以及朝廷对大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当初朝廷是向大理支援过火器的。

大理有嫌疑,赵曦的心有点往下沉,整个事件所指,似乎正向他一直尽力回避的方向发展。

第755章

工坊城的火器账目没必要继续看下去了。

在看到早期火器的相关记录时,赵曦已经明白了苏颂觐见一次的意味。都清楚了······赵曦一时真有点无措。

虽然还没有证据,还不能把所有的关联衔接起来,可这个事件的方向应该大致就是这样了。

二子,乃是段氏所出,出宫后先是在汴梁历练,然后南下,于荆湖路停留,赵曦一直以为二子是想着解决荆湖一带的混乱,看来事与愿违。

赵曦想起当初朝廷改变旧制时的几次民间推动,朝臣以为是他在幕后,而赵曦一直在揣摩背后的人是谁······

这一次看似无迹可寻的太子遇袭事件,之所以让赵曦失去判断,是赵曦感觉到了与前期事件的一些相似处,让赵曦从心底的不想往这个方向考虑。

然而,事实并不由他所愿,也不是回避就可以真的避免的,事实会让他不得不承认。

王中正不明白官家是怎么了,见官家有点沮丧的丢开了那些账本,没说一句话,就那样径直向内苑而去。

这时候王中正知道不能叫仪仗,官家在考虑事情时,就喜欢这样。

仪仗一溜在赵曦身后跟着,乌泱泱的向内苑。

赵曦有一时的冲动,想去问问段氏,路过一半,赵曦却转道了。

不用想,这一次到成都府宣旨的内监,应该是二皇子少时的大伴······赵曦有点揪心,真的揪心,揪的很疼。

赵曦的本身,并不是这什么帝王,虽然也从片言只语中对宫闱有过了解,来到这个时代也实际经历了所谓的宫闱。

可在赵曦执政后,或者说成为大宋,成为这个宫墙内的主人后,赵曦并没有循旧例去管理宫闱,甚至还一直左右着滔娘对宫闱的管理方式。

首节 上一节 939/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