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303节

这一昼夜的战斗也让清军付出了近百人的伤亡,城内外军民更是死伤累累,达到了骸骨撑天、鲜血成河的地步。

清军记恨兖州军民的激烈抵抗,特别是这回亲自指挥攻城战事的入关清军第二号人物内大臣钮钴禄·图尔格,他的弟弟遏必隆在先登兖州城时,被一民兵投掷飞石,砸伤面目。

图尔格有意以杀戮来击溃山东百姓的抵抗意志,他的弟弟遏必隆则因为被击伤面目的事情,更加仇恨兖州军民,八旗兵便放开了手脚,将兖州变成了一片血海。

遏必隆自恃武艺高潮、骑射无双,他为先登之时竟然被一个区区民兵砸伤毁容,既羞愤又气恼。他将这股无名怒火转加到了兖州百姓的头上,纵马驰入城内,先令部下押来数百名被俘的百姓,在府衙门前将他们一起释放,接着疾奔追上,左右开弓,和他的部下兄弟们一起展开了一场“围猎”式的游戏。

放下武器的百姓全都成为了待宰的牛羊,还有极少数斗志没有被击垮的人,他们则聚在了府城内的文庙做殊死一搏。

这些人中有本地的豪富,有穷酸的教书先生,有声名狼藉的污吏,也有平凡无奇的屠夫、铁匠、农民、猎户、小贩。

这群本应没有任何联系和交集的人物,这群本来被不同的阶层隔阂开的人物,此时此刻却在兖州文庙里成为了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他们的武器极少,只有四五支长矛和三副弓,一领盔甲都没有——只有那个出了名刻薄的胥吏,他手上紧紧抓着的一支鸟铳还算利器。

“这些人疯了吧!”

李率泰震惊了,他是汉人……不,更准确来说应该是汉军旗人。李率泰对于这些匹夫的殊死一搏,除了不可思议的震惊只有彻彻底底的鄙夷。

“这些人自己寻死,也就别怪我大开杀戒了。”

李率泰阴沉地说完这句话,便挥挥手让手下的汉军们放火烧毁文庙,他根本没打算派兵进去一个一个地将这些蝼蚁般的匹夫杀掉。

这些人不过是自己寻死,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们如果乖乖听话,或许在遏必隆一类满洲亲贵游戏似的屠杀以后,还能保住一条性命,跟着大军去辽东安家。

大清待有谷之人如父之待子!

如果他们能够认清形势,跟着大军出关,只要肯努力,不愁不能从奴隶变成满洲世爵们的包衣,将来抬旗出人头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大清的上升渠道,远胜于大明啊……那些奴隶纯粹是自己又懒又蠢还不努力罢了。

“寿畴……遏必隆玩得有点过火了,他从中午一直射猎到现在,把我们俘虏的明朝奴隶射杀了六七百人之多……这实在太浪费了!”

李率泰的部下已将火焰点燃,橘红色的火苗慢慢吞噬了整个文庙,孔子、孟子,诸圣们的泥塑木雕并没有发挥出神奇的功效,而只是被火焰轻而易举地摧毁了。那些死守在文庙里的兖州人,在这绝望的形势下,陆续有人自杀,也有人精神崩溃冲了出来投降,还有些人则默默地死在了烟雾和火焰之中。

这场景没有动摇李率泰的内心半分丝毫,可是李国翰说的话倒是让他愣了一下。

李国翰也是汉……汉军旗人,他父亲李继学本来是在辽东一带经商的商人,杨镐经略辽东时,李继学曾经代表明朝通使于努尔哈赤。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克辽阳,早和清军有所勾结的李继学也就顺势投降了东虏,被授予都司之职。

李国翰袭封了他父亲的世职三等男,又被皇太极授予侍卫,赐号“墨尔根”。也是清军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他的目光比轻放狂妄的遏必隆慎重许多,一开口就让李率泰重视起问题来了。

正如李国翰所说的,清军这回入关,并不是为了只有发泄意义的屠杀而来,而是为了掠夺足够的财货和奴隶,来为行将崩溃的辽东经济补血。

皇太极虽然取得了松锦大战的最后胜利,可这一场熬垮了明朝的战略决战,同样给基本盘更小的东虏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物质压力。

清军为了胜利,撑住了这种压力。现在他们取得了胜利,自然首先就要通过掠夺明朝,来补充松锦大战时自己的巨大损失。

清军是为了掠夺奴隶而来,可现在遏必隆为了发泄私愤,却毫不在意后果地胡乱射杀被俘的明国人。

只是就算李国翰提出了这个问题,李率泰也不敢冒然去制止遏必隆。

虽然遏必隆只是一个侍卫,李率泰却是汉军正蓝旗的梅勒额真,也就是副都统。可是遏必隆是满人,李率泰是汉军旗人,更何况遏必隆的哥哥内大臣图尔格更是阿巴泰的副手。

李率泰自然不敢去触这个霉头,惹恼了性情轻狂的遏必隆。

李率泰冷着脸,对李国翰回道:“明国人就像雨后的杂草一样,你割掉了一茬,立马又会长出一茬来,我们没必要去为明国人担心。攻破兖州以后,我们还可以打徐州、打济南、打海州、打淮安,包衣奴才要多少有多少。遏必隆也是被人暗算受伤,这才火气不小,就由着他胡闹一会儿吧。”

李国翰暗自摇头,他知道李率泰是慑于图尔格的权威才不敢置词,自己心中也无别的办法,只能暂时不管这件事了。

说到底多掠夺一些奴才回辽东,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拖着太多明国人走,如果明军趁机衔尾追击,可能清军要退出关外还真不容易!

所以遏必隆的残杀,好像也有几分道理。

不过有人却不这样看待。

“这话让我去说,我不准遏必隆再胡闹了!”

第347章 鳌拜

说话的人是鳌拜,他是跟随努尔哈赤起兵的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侄子。

鳌拜的满洲源流出身尊贵不下于遏必隆,而且他骁勇强悍,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指挥清军最精锐部队白甲兵的巴牙喇纛章京,地位显赫,深受皇太极的器重,自然不用把遏必隆放在眼中。

“松锦之战我国人死伤甚多,盛京家家戴孝、户户痛哭。大汗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入关以后尽量多地掠取明国壮丁,用以补充各家包衣。遏必隆在府衙前纵马骑射,把这些奴才全当成了鹿兔一类的猎物,将大汗的嘱咐放在了哪里?这是要坏大清的大事!”

虽然皇太极在崇祯九年时已经称帝改元,不仅在汉文文书、典籍、告示中以“皇帝”尊号自称,即便在正式的满文典籍中,亦称为皇帝。

不过绝大部分的满洲人,在非正式的场合和私下里,往往还是以大汗之号称呼皇太极。鳌拜本就是皇太极的亲信,关系非比寻常,自然也是用的大汗这种更显亲密的尊号来称呼皇太极。

鳌拜体态健硕,龙行虎步,他的官职虽然没有李率泰高,可是以他和皇太极极亲密的关系,自然不会惧怕内大臣图尔格、侍卫遏必隆兄弟的权势。

有了鳌拜的支持,李国翰才稍稍安心一些。李国翰倒不是为惨遭遏必隆骑射虐杀的兖州百姓担心,而是忧虑于松锦大战后元气大伤的“我大清”,如果这次入关劫掠,不能掠取足够的生口壮丁到关外,那“我大清”的经济状况又将有倾颓崩溃的风险。

松锦之战虽然以清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可是明军的这最后殊死一搏,也确实让八旗兵伤筋动骨。

因此也就无怪乎,皇太极会那般重视洪承畴的投降了,此人现在能为大清所用,也就正式打开了大清下一步逐鹿中原、猎取燕京的道路。

就像现在为清军带路的那些东江兵一样!

本来鳌拜要把李率泰和李国翰两人一起拉上,去劝阻遏必隆,不过李率泰为人怕事,借口还要清点这段时间来清军的财物收获清单,没有跟着他们一起过去。

鳌拜也明白他的心思,内心中暗暗鄙夷了一下汉人的虚伪和怯懦软弱,便干脆让李国翰先去找图尔格说明情况。

他自己则骑上高头大马,飞奔去了府衙方向。大街上还有不少被八旗兵虐杀后尚未死透的兖州百姓,战马疾踏而过,飞驰中又将躺倒在大街上的七八个兖州平民活活踏死——鳌拜对这些伤势很重的人就毫不在意了,反正清军也不大可能将他们一路带回去关外,这些人死掉也就死掉罢了。

他在意的只是那些手脚完好、身强体壮的生口壮丁,那些人都是继续推动大清国这台战争机器前进的燃料,岂能让遏必隆放手游猎虐杀?

首节 上一节 303/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