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355节

最吸引李来亨注意力的是,他们在道路两旁看到了不少被开垦出来的新田,从田垄的样子来看,应该是牛耕所成。

这让李来亨想起了他当初跟随李自成进攻洛阳时,在前往洛阳的大道上见到的景象。当时河南十室九空,大部分田地都被抛弃,长久无人耕种,以至于杂草横生,沦为荒地。

百姓易子相食,可道路两旁又全是无人耕种的荒地,荒地中满是黄茅白草。那些荒地过去也曾是出产无数粮食的耕田,田垄标界都还存在,却因为无人耕种沦为荒地。与此同时又有数不清的百姓变成无地的流民,这种强烈的冲突,是河南动荡的根本原因。

天灾对河南、陕西的大饥荒,当然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天灾只是起因,使得这种大饥荒扩大、蔓延并延续下来的根本原因,却不是饥荒。

那些被荒废的田地,难道就不交税了吗?当然还要交。可是既然还要交税,又为什么没人耕种?不种地又如何交税?

李来亨那时候就曾问过道旁的流民,有饥民告诉他答案是因为没有耕牛,靠人拉犁累死累活一年,打出来的粮食,根本连交税都不够,种地也是饿死,还不如直接逃荒。

逃荒、逃荒,逃的不是饥荒,而是因为逃使得田地成为了荒地,荒地又造成了饥荒。

可为什么又没有牛呢?

那自然就是因为杨嗣昌提议摊派三饷以后,崇祯皇帝在大明朝行政官僚组织腐烂透顶的情况下,居然还真敢相信杨嗣昌的说辞,以如此重典追比重税。

此即崇祯皇帝所谓的“暂累吾民一年”了——当然,实际上军事局面既然不能好转,反而不断恶化,就不可能只“暂累一年”,而是只好一年又一年地加派下去。

如此,徭役太重,一旦被摊派上徭役,负担不起就得卖牛。牛一卖,地也种不成了,那就只能扔下田地去逃荒。可是人逃了,税还在,就得本村的人一起赔,逃的人越多,没逃的人税就越重,税越重,逃的人就越多。一开始是穷人逃,后来连富人也扛不住了,直到全村逃光为止。最后大半个县的人都逃了,这大路边的村子就都成了废墟了,田地也都荒了。

逃亡的人甚至没法在逃走前把田地卖掉,因为买了地就把税也买回家了,田地成为惹祸的根苗,自然无人耕种,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才是造成河南社会经济彻底破产的根本原因。

所以陕西、河南,虽然也受到了小冰河期气候的影响,出现了恶劣的灾害。但灾害只是起因,逃荒才是使得秦豫无药可救的根本原因。

李自成的治政手腕并不高明,他起用的一些官员,也只是牛金星举荐来的同乡和同年,无非是一些在明朝官场混不出头的落魄士人。

可他依旧能够在控制河南以后,迅速扭转了严重的逃荒现象,使得濒临总破产的中原总体社会经济,慢慢走上了恢复的道路。

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牲,务农桑,为久远之计。

这是牛金星为李自成献上的持久之策,其中并无制度上的创新,也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可只要能够停止中原大地上可怕的逃荒浪潮,只要有一个简洁合格的普通政权,河南,就可以恢复它的经济能量,成为闯军的一大策源地。

“据河洛以争天下……没有了黄泛区,闯军在河南的经营,难道真的要实现启翁的方略?”

李来亨扬起马鞭,遥指远处,对张皮绠笑道:“你们看,有人来接我们啦。大元帅的消息可真灵通,咱们快过去瞅瞅,是哪一个老熟人、老朋友?”

李自成没有在制度上对河南土地的分配情况进行革新,但是他没收了大量藩王王府和皇庄的庄田,再加上河南极度严重的逃荒潮,本身也已经破坏了原有的土地分配情况。

所以李自成虽然没有在主观上自觉地推行土地改革,可他招徕民众重新开垦荒田,又派闯军老弱士卒和老营家属开发军屯屯田,都在无形中形成了重新分配土地的既成事实。

李来亨和张皮绠这一队亲军,进入开封府地界以后,他们的动静就很快被附近军屯的人发现。所以没过多长的时间,就有闯军将领带着一支部队前来迎接。

张皮绠近来越发成长为一个英气勃发的青年将领,他身穿扬武蓝染料制成的罩袍,从同样色泽的马鞍边上取出一支“千里眼”——那是湖广闯军在武昌府缴获到的一支望远镜,大约是耶稣会传教士赠送或者出售给武昌达官贵人的东西。

“大帅,是二虎将军!”

“小老虎!”

刘体纯飞驰而来,几滴汗水从二只虎的额头上慢慢滑落下来,看来他这一路急忙赶来,心情同样是十分激动和兴奋。刘体纯长年和李过并称为刘李二将军,李过是一只虎,他的诨号则是二只虎,心中当然将李过这唯一一个义子李来亨,当成了自己的子侄。

李来亨和刘体纯的交情虽然不深,但对这个为人诚挚的闯军中坚将领,也怀有十分的尊重。或者说除了牛金星这样总给李来亨增添额外麻烦的人以外,他对闯营所有的人物,都是至少为他们的耿直和无他肠感到敬佩的。

从李来亨南下随州以后,湖广闯军与中原闯军分开已有很长的时间了。李来亨的亲军标内,多有一些资历很深的陕北元从,他们中不少人还和刘体纯手下的闯军老本劲兵是相熟的远亲、族兄弟、同乡。

这样长时间的分别,又是在双方都取得大胜以后的重逢,外无强敌的压力,内有越来越繁盛的烈火烹油发展势头。

两队人马,当然就都怀着十足的雀跃之情,簇拥成了一团。战士们和战士们拥抱在一起,老熟人们都在谈起自己近来的胜绩,这一年来新近入伍的士兵则都在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对方。

李来亨眯着眼睛,脸上挂满了笑容,刘体纯亲自前来迎接,还有陕北老兄弟们重新团聚的感人场面,都让人李来亨更加确信,这一趟大元帅召自己回汴,应当是没有丝毫不利的。

“二虎叔,我回来啦!”

第400章 我们这一年

新安大捷以后,秦军虽然逃出去了三四万官兵,可是绝大部分的战车、军资、马匹、辎重、甲械营帐,还有各式铳炮、铅铁炮弹、海量火药,全都为闯军缴获。

河南境内想要趁着孙传庭出关“剿贼”的机会,重新“翻身做主人”的一群还乡官绅,也被闯军偏师扫荡一空。

连过去对闯军一直采取骑墙态度,首鼠两端的河南土寇,如李际遇、沈万登等人,也都纷纷投诚,接受闯军兵马驻扎到他们的老寨里,又往洛阳和开封送去了许多家眷作为人质。

例如最为识趣的李际遇,他就是不光送去将士家属,还把自己的老母亲和幼子也都送去了开封。

汝州、洛阳、开封,中原大地上到处都已插上了闯军的旗帜。乡间的农夫也渐渐恢复了正常的耕作,一望无垠的荒地正在深秋时节里慢慢恢复生气,牛马嘶鸣之声,引颈可听,鸡犬嘈杂,禾苗繁盛,正是一派勃勃生机的复兴气象。

李来亨在刘体纯的陪同下,亲军标和刘体纯麾下一队人马已经混成了一军,大家一起往开封城的方向行去。

沿途大道两旁,不管是招徕流民来开垦的民田,还是安置闯军恢复生产的军屯,田垄上都时常有耕作者穿行而过。

虽然现在不是播种的季节,可如此的复兴景象,可想而知,过了明年的春、夏两季,中原大地虽然还未必能够恢复到嘉万时期的全盛之景,但一定已经不复有崇祯这十几年来的白骨森森了。

“大元帅原来在开封,用的还是免赋三年的办法,一切军需,全部取自于追赃助饷。但是牛军师是说了,我们总这么搞,那是喝水没鱼,没法长久,所以慢慢的才开始发农具、耕牛、种子给饥民,招徕他们重新开垦荒地,种起粮食。”

刘体纯为李来亨介绍着中原闯军推行的生产政策,只是他说的什么“喝水没鱼”,让李来亨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半天才说道:“涸泽而渔?”

“嗨!对对!涸泽而渔,还是你小老虎懂得多,不比老牛老宋差多少!过哥有你这样的一个儿子,下半辈子真是不用愁啦。”

刘体纯咧开嘴笑道,他和李来亨聊着聊着,不断提起李来亨在三年前刚刚投入闯营之初的往事,大家回忆起那时在商郧大山里筚路蓝缕的景况,原有的一些拘束感,也就慢慢散去。

甚至二只虎说话间,把原本的“牛军师”、“宋军师”都慢慢喊成老牛、老宋了。

刘体纯对李来亨的亲近,纯是出于他和李过过命的深厚交情,爱屋及乌,推及到了李来亨的身上。

而李来亨对刘体纯的刻意亲近,则出于他离开闯军主力很长时间,对闯营现在内部的情况并不熟悉,很有必要拉拢住一二人,好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再说,李来亨离开河南那么久,对闯军在崇祯十五年一整年的大发展,都很不清楚。他必须尽快设法从刘体纯的口中,搞清楚闯军近来组织、生产、财政、军制,方方面面的发展情况,拨开那一层陌生的迷雾,尽快掌握好一手消息,才有利于他在开封的活动。

“二虎叔,依你这样说,大元帅现在是已经取消了追赃助饷的宗旨吗?那么免赋三年呢,又是如何具体推行的。”

首节 上一节 355/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