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438节

“哈哈哈!乐山,走,跟我去拜访一下义父还有刘师傅。登极大典在即,还不知道这太原城里会出些什么幺蛾子?现在义父执掌太原治安,有什么情况,咱们找我义父问问就都知道了。”

“愿从府主。”

李过不光是执掌太原治安之事,李自成登极大典的事务,也有多半要他在旁协从。所以现在李过是分身乏术,一会儿要同礼政府尚书巩淯讨论登极仪式如何举办,一会儿又要和吏政府尚书宋企郊讨论恢复各地科举考试的事情。

他是陕西人,宋企郊和巩淯也都是陕西人,大家乡音近似,谈话中提到桑梓家乡的种种景色和故事,倒比和共事多年的牛金星还要更多几分共同话语。

今天李过在帮助礼政府那边解决会试情况,由于急需人才,中原闯军到底不像李来亨那样,已经靠随营学堂、乡官学堂、参军司和节府试四种渠道积累了大量干部储备,所以进入太原不久,便立即着手组织府试。

本来明朝的科举,是必须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才成为生员,俗称秀才;再通过乡试,才成为举人。

但现在闯军在太原情况特殊,急需人才,所以考试程序也大大简化了。府考中式的就成为举人,可以直接到西安和太原参加会试。因为李自成人在太原,所以会试也就优先安排到了太原。

现在会试已经举行过,将在登极大典正是举行的前一天,确认出闯军的第一批科举高中者名单。今天由主考官巩淯和同考官、礼政府侍郎姜学一奏报相关情况,并将考中前三名的考卷进呈李自成。

李过在旁帮他们安排场地,安排人员和卫兵。李过读书不多,但通读文字还不成问题,今天的《四书》试题为“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另外一题则是出自《五经》中的《诗经》,题目为释“绥万邦屡丰年义”。

闯军的科举比较明朝原先举办的科考,出于情况紧急的原因,题目数量有所减少,且不允许用八股文体答题,出自四书五经的经义题也大大减少。

李自成本身对科举内容并无了解,他只是放手让自己颇为欣赏的吏政府尚书宋企郊和礼政府尚书巩淯放心改革。

巩淯便提出了“重史论而轻经义”的改革主旨,这次考试中,经义题目只有两道,史论题目却有五道,分别是: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论》、《北宋结金伐辽,南宋助元攻蔡论》、《明太祖诏商税毋定额论》、《汉武帝时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谐论》、《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论》。

另外还有一题则为做赋,李过就拿起了一篇《定鼎长安赋》的作品读了起来,巩淯在旁说道:“将军,这是扶风举人张文熙的考卷。”

礼政府侍郎姜学一接着说:“自班孟坚作《两都赋》、张平子作《二京赋》以来,京都赋己蔚为大观。《昭明文选》分赋为十五类,京都即被列为首类。不过《两都赋》、《二京赋》均贬长安而褒洛阳。西晋时左太冲作《三都赋》,则所咏者为蜀都吴都与魏都,而与长安无涉。张文熙此赋实为自东汉以来,又一次以长安为题,‘敷典拥文’,而所着力描摹者则为我军之开国气象,所尽情呕歌者则为我陛下之巍巍盛德,我想完全可以列为第一档。”

李过看了看考卷原文,看到都是些什么“终南拔地,太乙千云……苑著上林博望,宫标兴庆华清,沉香之亭香馥,承露之盘露倾”,都是写长安景物和古迹的;还有什么“金马门边扬雄待诏而至,天禄阁上刘向校书而登”,则是讲长安人文典故的;还有什么“居五位而当阳,称九重而御世……瑞雪兮著一人之庆,大风兮开八百之基”,乃是歌颂新君的。

李过对张平子、左太冲这些名字完全陌生,更从未读过任何京都赋,但知道文章通篇内容大体上是对新朝的歌颂。

只是李过想到巩淯此前说的废八股、改策论,为的就是要提拔真正富有经世致用实学的才干之士,可从这篇文赋里,李过实在感觉不到什么“实学”的所在。

他摇了摇头,对巩淯和姜学一两人说道:“这个……咱们做不了主,还是要送入宫中确认过才行,不过我是觉得这篇文章好像差点什么。”

第492章 牛相

“义父说得不错,现在真是天下大争之世,我们要选拔的当然是经世致用的实干人才。这文章好看是好看,但是空谈一些浮华胜景,终归与国事无益。巩尚书觉得怎么样呢?”

“小李将军!”

巩焴和姜学一等人看到李来亨一行人也来此查看科考会试的试卷情况,全都站了起来拱手作礼。

李过还坐在原位上未动,他转过头去上上下下打量着李来亨的身姿,过后不久才欣然笑道:“来亨已长成闯军里数一数二的战将,英姿勃发,少年雄气,将来我和殿下百年之后,闯军打下来的这座新江山,还要你多多扶持啊。”

李来亨嘿嘿一笑,径直坐到李过的身旁,他把一手搭在李过肩上,凑近义父的耳朵问道:“听说殿下又单独召见了义父一次,是否谈闯军开国和东征北伐的事情?”

“你现在亦是闯军权帅,不要这样毛躁,巩尚书还在此,注意一些礼数。”李过无奈的摇了摇头,他近段时间因为筹办登极大典的缘故,常常和巩焴一块搭伙办事,每天都被巩焴灌输了一番朝廷礼制的空话,现在说起话来,倒很有些明朝朝廷大员的样子。

“义父,殿下究竟谈了什么呀?”

自从李自成带兵解除太原之围以后,闯军诸将虽然因为田见秀大同、雁门两战败北的缘故,原本高昂自负的战斗热情被浇了些冷水。

可是没过多长的时间,孙传庭在怀来宴会上被吴三桂袭杀的消息就轰动天下。闯军诸将大多只有和秦军、和孙传庭交战的经验,除了李来亨和刘芳亮以外,其余权将军都缺乏与关宁军及八旗兵作战的经验。

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当然是“传庭死而明亡矣”。就像孙传庭的死讯传到太原时,李自成所惊呼的那句“明朝杀孙白谷自毁长城,从此取京师如拾芥耳”一样,孙传庭的死,又给本来因为大同、雁门之败后稍稍冷静下来的闯军诸将,添了一把更大的柴火。

牛金星本来在开封时就主张北伐,甚至认为应该直接渡过黄河,从河北直取京师。现在孙传庭既然已经死了,闯军最大的一个敌人不复存在,牛金星自然就更加激进,一再力劝李自成立即率兵东征北京。

还有一批新降文臣,他们个个都争当新朝的“从龙之臣”,当然也就迫切地希望赶紧拿下北京,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朝换代,确保自己的万代公侯。

至于武将们,他们虽然都眷恋着关中故土,但多数人已在此前西征援助罗汝才的战事里,领略到了衣锦还乡的荣耀,现在也很想打到京城去,以获得一番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新体验、新享受。

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人,坚决反对冒然地进军,李过就是其中之一。

李过淡淡向李来亨解释说:“殿下有进取之心,但我,还有宋军师,我们都觉得目下明廷与东虏合流,虏骑纵横,且孙传庭虽死,但秦军、关宁军兵力尚在,明清战兵合计当有二十万之谱。如此兵力,非要闯军集结我们在陕西、河南、湖广、山东各处的全部兵力,方能一战。”

“嗯,我也是这般意见。义父,刘师傅那边的想法,应该也是同我们一样。”

“你刘师傅在白沟河伤得很重,他已经几次和殿下力陈了八旗兵的强悍凶狠。可是军中现在总有一些人,说是长恭在白沟河之战中伤得太重,所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他是畏敌惧虏。”

李来亨瞪起眼睛,呸道:“这些人敢在刘师傅面前直接说这话吗?能挨得住刘师傅几枪啊!”

“来亨,现在闯军虽然席卷北地,可是各省里面,除了你拿下的湖广经营时间较长以外,其他地方的根基都还不稳固。我和宋军师都以为,无论是河南、陕西、山西,还是山东,都需要招抚流亡,奖励农耕,与民休息。

等这些地方有了根基,兵精粮足,再去攻取北京,就成为瓜熟蒂落的一件事情了。其实现在闯军占领的多数地方,百姓生活都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谈不上真正的民心归附。在许多地方,各地的土寨也是依违在官军和义军中间,首鼠两端,随时都可能改换门庭。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原来的脚跟还没有站稳,就又急着往前冲,万一遇到困难,难道我们要一直退到湖广去吗?”

李来亨心中一惊,赶忙问道:“义父,您和殿下直接说这话了吗?”

李过瞟了李来亨一眼后,方才轻声道:“没有。我只是向殿下直言说了,咱们当初揭竿起义,无非是因为吃不饱饭,实在活不下去了。后来剿兵安民,说的是要救命水火、解民倒悬,这才在河南如火如荼地壮大起来。百姓已经苦了许多年,总得设法让他们先过上几天好日子,之后再来想想咱们自己升官封爵受奖享福的事情。”

巩焴在一旁笑道:“荆侯菩萨心肠,恤老怜贫,无怪乎陛下这样分外地看重荆侯。”

李自成虽然还未称帝,但是如宋企郊、巩焴这样的一班新投文臣,近来都已经开始用万岁、皇爷、圣上、陛下的称号来称呼他了。

毕竟称帝之事就在这几天,已经成为定居,李自成自己被这样称呼,也是甘之若饴。

只是李来亨听到巩焴称李过为“荆侯”的时候,眼皮忍不住一跳,问道:“巩尚书,这荆侯是……宫中已经确认诸帅的爵位封号了吗?只是这荆侯……是何人定的?”

巩焴听到李来亨这个问题,表情微微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先向后退了一步,然后敛神拜道:“是牛相向陛下建议的。牛相说补帅曾督军南下席卷荆襄,既然闯军已经定下了以州名为侯爵爵号的礼制,牛相便提议说补帅当以荆侯为号。”

李过不知道李来亨为什么专门问这个问题,李来亨则低声哼了一声,不再多言。只是一旁的巩焴和姜学一两人,都是明朝朝廷高官出身,一看李来亨的神色,便立即明白了他已经看出了“荆侯”这个爵位封号里暗藏的褒贬之意。

巩焴还好,旁边的姜学一马上就吓得跪倒在地,向李过、李来亨父子二人急急拜首道:“荆侯之封,实在与礼政府无涉啊!”

首节 上一节 438/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