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485节

在御帐之外,是高高耸立的御座。同样的两尊御座,其上似乎都有“天子”在位。许多铠甲鲜明亮眼的侍卫,环伺在御帐御座的四周,似乎是为了防御真定城内守军发动的突击。

这两座御帐是如此惹眼,当然不免引起顾君恩和陈永福的注意。顾君恩本来就是一个性子上喜好冒险的人,如果不是李来亨和刘芳亮带走了真定城里大部分的骑兵,顾君恩早就设法派出一标精骑,去尝试一下能否突击至那两座宏大御帐的位置上了。

陈永福也攀在城垛处,仔细观察着清军围城部队的布置和动向。守军接连发炮,敌人的攻势相比较之前好像突然减弱了许多倍,一开始守军将领,包括参军司的人在内,都认为这是因为清军在等待着红夷大炮的运输和调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的红夷大炮却始终没有登场,敌人用于攻城的火炮数量是这样少,陈永福不能不产生一丝疑窦。

“东虏的围城部队,好像调走了许多。”

许都代表的是参军司的意见,参军司默默观察着城外清军的动向,从许多蛛丝马迹处,已经可以确信围城兵力大量削减。

陈永福对此疑惑不解,但他也承认许都说的不错:“十几万大军,一旦行动,就是铺天盖地,绝对没法潜行隐藏。围城的这支清军大军,从今早的动向来看,起码已经调走了半数以上……不过咱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即便调走半数以上,清军依旧还有好几倍于我们的兵力。而且我看虏酋的御帐御座都在城下,没有移动,想来东虏最精锐的兵马,应该还是在真定城下。”

“陈将军说的有道理,虏酋御帐未动,看来依旧是把攻破真定当成首要目标?突然调走这样多的兵力……究竟是分兵去攻井陉关了,还是太原的援兵已到,虏酋是分兵迎敌?”

许都咬着指甲,陷入沉思之中。自从投奔闯军以后,他加入顾君恩领衔的参军司之中,兵学水平便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进步。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许都脑海里迅速闪过一幅幅真定和井陉道的地理图。他对清军这次的行动,越是打下去,越是觉得疑点重重,皇太极的用兵,颇显拙劣,并不像是一位曾经屡次击破明军,生涯未逢败绩的兵学大师,反而是直来直往,好像只晓得用力猛攻而已。

但即便是用力猛攻这一点,清军以十余万大军,号称百万来攻真定。在围住真定城以前,自己声张的气势是何等惊人?好像要马上一口吞掉小小的真定似的。

可是当真定城的攻防战展开以后,虽然一开始东虏的确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攻城态势,甚至摆出御座御帐,好像是要摆明一副不破真定决不罢休的样子来。

唯独战斗展开不久以后,虽说是真定守军在顾君恩和陈永福二人组织下,城防坚固,守军作战水平也非常可圈可点。但清军好歹有十多万兵马也不至于这样快就受到挫折,一蹶不振,看起来攻城态度都消极了许多。

第547章 徐徐为阵,夏风乱舞

“清军动了!”

同在城墙上观察清军动向的参军司参谋曹本荣惊呼出声,许都被他吸引,同样将目光投向城下。

东虏的确有了大动作,原本因为调走数万军队,已经单薄许多的围城军列,居然又涌动了起来。有好几支兵马向后穿行而过,各自收起旗帜,撤出到了战场的外围,他们好像是偃旗息鼓,一副士气低落的样子,不知道是要干脆北撤,还是转向另外的其他战场。

位于清军围城战线前端的两座御帐,这时候也有了一点动静。原本那些被部署在御帐周围的精锐甲骑,也被抽调走了许多人马,御帐的防御顿时减弱许多,那两尊被众星捧月在御帐之前的御座,这时候也因为亲卫的减少,被清军撤回御帐之中。

许都皱起眉头,对清军的动向感到疑惑和不解。陈永福则两手按在城墙之上,他的眼珠正在快速运动着,两眼仔细观察着清军这第二次的大规模调兵,随后突然惊叫道:

“东虏是往西调动了!”

他这句话说完以后,脸色便涨红了起来。两手挥舞,颇显兴奋道:“必是陛下大兵已出井陉口!东虏看来是抽调围城兵马去迎敌了!”

陈永福的儿子陈德顶盔掼甲在一旁,此战他在陈永福的督促之下,也算得上沉稳耐劳,一直在城墙上巡防作战,没有丝毫的松懈。陈德一身甲衣上满是灰尘和硝烟,听到大顺军援兵很可能已经逼近真定战场的消息后,顿时放心许多,靠在城墙上松气道:

“真定城无忧了……”

包括曹本荣在内的其他很多参军司参谋,这些善于做纸上作业和军事推演的文士们,虽然反应不及陈永福这位老将快速,但熟悉军阵形势的他们,也很快做出了同样的判断。

结合此前清军第一次调兵的情况,所有人都差不多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

清军第一次调兵,应该是分兵去攻击井陉关了。而从这第二次调兵的仓促紧急,还有很多军队偃旗息鼓,没有张起旗帜的情况来看,估计十有八九是清军尚未攻破井陉,李自成就带着大顺军援兵赶抵战场了。

形势激变之下,看来皇太极也只有移围城之军,西向迎敌了。

“清军兵力又调走了一些!”

到此为止,看来清军的用兵和动向,已经被真定守军推测的是八九不离十了。

许都、曹本荣,还有陈永福父子,都看向了顾君恩。大家都了解顾君恩的性格,知道依照顾君恩敢于冒险的性子,现在正是守军出城咬尾追击的好机会。

清军撤围仓促,士气看来又很低落,一旦守军大胆出城进攻,很可能将迫使清军丢弃大量重炮武器和辎重军资。

撤退,本来就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战役动作。现在清军又是因为大顺军援兵抵达,被迫在攻城还没有取得任何有利战果的情况下,突然撤围调兵迎敌,其军心士气,肯定都处在低谷之中。

这时候守军只要大胆出击,一定能够斩获众多战果。

顾君恩因此感叹道:“唉!两位君侯把真定城里的骑兵搜括无遗,差不多全部带走了。之前咱们派去联络井陉的许多轻骑,又被清军截杀,至今没有消息送回。现在形势虽然有利于我军,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以步卒冒然出击追杀,未必能够追上东虏的兵马,而且东虏如果集结骑兵打一个回马枪,我军以步卒为主,仓促间形势就又有可能转为险恶。”

曹本荣没想到这时候顾君恩的意见居然倾向于持重,陈永福则本来就因为自己是降将出身,只希望能够圆满完成李来亨交代的任务。出城追杀如果取得重大战果,当然是好事,但是出城追杀如果被清军反击,使得守军伤亡太大,甚至于影响真定的得失存亡,那对于陈永福的个人得失,影响就太大了。

所以陈永福也赞成顾君恩的意见,反倒是他的儿子陈德有一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反对道:

“东虏撤围,旗帜不张,摆明了是被万岁带兵侧击,我看很可能已经是肝胆俱裂。现在正是我辈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城内虽然缺乏战马,但敌人有许多军资辎重要运送,而且十多万军队仓促撤退,岂能迅速撤围?我们果断出击,即便是步卒,也一定能够截住不少敌人。

新朝开国,建功立业、荫蔽子孙,公侯万代的机会,就在此时呀!顾司马,父帅,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现在合该出击,杀一个东虏片甲不留吧!”

参军司中有不少年轻参谋,他们加入闯军已有不短的一段时间,但多数人都欠缺可堪一提的军功。现在新朝开国,谁都知道李自成推行“右武”政策,大顺朝以军功为重。此时清军仓促撤围,硕大的军功送上门来,谁会嫌弃呢?

参谋们受到陈德刺激鼓舞,很快就群情激奋,人人请战,想要追亡逐北,在大顺军“一海内”、“大一统”的事业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军功。

许都则沉声分析说:“清军十几万兵马,又是皇太极亲自领兵,甚至还摆出了御帐御座在军前,好像是一副不破真定决不罢休的样子。可是攻城至今,大家估计清军才使出了几分力量?怎生又突然撤围?

此中不合兵学之处极多,皇太极向来用兵高明。难道真的是如君侯所言,皇太极病入膏肓,命数已不久了?总不成是皇太极现在暴毙前线吧?”

陈德闻言却喜道:“未尝不可能!戎狄入中原,不合天理。而且东虏都是关外北人,肯定不习惯关内夏季的气候,或许染了瘟疫疾病也没准啊!”

“此中不合理处太多。”许都摇摇头,向顾君恩劝道,“如果清军是故布疑阵,其实太原援兵还没到呢?我们仓促出击追杀,反而会落入皇太极的画中。真定四面无险阻,敌人骑兵又多,随时可以变撤退为进攻,反将我等一军。这是不可不防的事情。”

陈永福和顾君恩两人都负有指挥真定防务的责任,但是顾君恩是李来亨的亲信,陈永福则是明军降将,两人地位孰高孰低也很明显。

最起码的一点,即便陈永福地位和顾君恩等夷,一般情况下,他作为降将也不会抢了顾君恩的风头。

所以现在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顾君恩的决定,真定守军究竟要不要出城追击撤围清军?他们的下一步要怎么做呢。

顾君恩没有细想多久,他转身走下城墙,边走边说道:

“东虏动向诡异,不可不防。但是如果太原援兵已至,援军兵力十万,兵数相较于东虏劣势很大,真定守军足有二万人之多,与其在城中坐观胜负,不若出城迎击。”

顾君恩转头看向诸将,坚定道:

首节 上一节 485/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