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788节

大顺在这一带直接设置了郡县州府,进行流官管辖。过去统治哈密一带的回部土司、蒙古游牧部落,其牧民被迁徙到青海放牧,农民则留居本地,由大顺委派的官吏实行编户齐民的直接管理。

为了保障安定,李来亨下令改沙州为敦煌府,将哈密府、敦煌府、瓜州、安定州都编入甘肃省的建制内,并将甘肃省的省会由兰州迁至更靠西面的甘州(即张掖)。

在吐鲁番一带,则承认了当地回王的世袭权力,任命其为火州都督府都督,封哈密郡王,并派遣大顺流官出任火州都督府副都督实行监督责任。

西域的北疆是指天山以北地区,基本上以游牧为主;南疆则是指天山以南地区,基本上以绿洲农业为主。

三疆之中,东疆地区最靠近中原,因而一般是比较亲中原王朝的地区,同时通常也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桥头堡。

汉代以降无不是从这里开始进入西域的脚步的。唐代征服西突厥就是从伊吾归附和灭高昌开始的。

当统治稳固下来之后,唐代在这里设置了伊州、西州,所以大顺也是首先在哈密一带设置了大顺流官直接掌控的敦煌府、哈密府,及其治下县厅。

对于依附顺朝,为顺军远征天山提供了大量帮助的哈密回王,则允许其世袭统治吐鲁番地区,并封以世袭罔替的郡王头衔,并且每年都会予以大量金银赏赐,哈密回王的子女也多赴开封求学任官。

而在北疆地区,这里主要是草原游牧地区,古代唐军进入之前是西突厥的核心地区,大顺军进入之前是准部的腹心之地。

唐廷在征服了北疆草原之后,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唐廷对于北庭地区的控制的反复是比较多的。对于西突厥旧部(左右厢咄陆、毕失努各五部),唐廷一开始大体上能够约束,到了高宗末年到开元中期的一段,突骑施部在可汗苏禄的带领下兴起,受唐廷册封去领导左右厢的兴昔亡和继往绝可汗这些阿史那家的后人竟然都不敢去继位。

最后在玄宗中前期,还要联合阿拉伯帝国一起去压服突骑施人。所以总的来说,唐廷对于北疆的统治远远不如在东疆地区严密和巩固。

顺朝在消灭了准噶尔部及卫拉特联盟之后,很快又镇压了在东疆一带反复叛乱的西蒙古余部实力。

然后顺军就在伊犁修建城池,以驻屯军的同时,将一批早年归附大顺,长期在朔方省内游牧的漠南蒙古部落,迁徙到天山一带放牧,用这些亲近顺朝的熟藩部落来控制卫拉特人的余部。

最后是南疆:这里作为绿洲农业地区,唐军进入之前主要是臣服于西突厥的各种印欧人建立的绿洲小国,大顺军进入之前主要是臣服于准噶尔的各种当时缠回土著部族。

当年唐军征服了西突厥之后,主要是在这里建立了安西四镇(其中一镇一度移到北疆),它们是唐廷在西域的战略支撑,也是安西都护府主要直接管辖的地区,其他的地区仍然由各印欧人的城邦自治为主。

在吐蕃与唐军反复争夺西域之后,唐廷在西域的统治稳定下来,以四镇为核心,辅以印欧人城邦的政治体系由此确立下来,大体和平运转了五六十年

顺朝借鉴了盛唐经略南疆的统治经验,在伊犁筑城设置了安西大都督府的治所后,又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建立统治,先后平定了白山派、黑山派在内的一大批准部和叶尔羌汗国的残余势力。

然后便允许一批缠回土官成为南疆绿洲小城的世袭统治者,为其册封了世袭罔替的伯爵、子爵头衔。

顺军则在轮台、阿克苏、喀什等地修筑屯田城池,分别驻扎数百名或一千名士兵,在当地屯垦,同时负责管理和协调各缠回土官之间产生的矛盾。

为了起到众建诸侯,其分其势的效果。顺朝在南疆众土官中,首先规定其一律不许在本乡本土任职。几个大城市的土官,也都是由顺军选择的倾覆大顺的多名缠回土官共同担任。

而在葱岭以西,唐军在灭了西突厥之后,曾经短暂的将势力延展到过中亚,但是很快发现力有不逮,于是最终经过十年左右的调整收缩到西域范围内。

而对于哈萨克草原的游牧民族和河中的印欧人城邦则是称臣就好。后来,在八世纪早期,河中地区最终被古太白主持征服、整合。而在经过了上述唐阿共同在河中等地绞杀苏禄汗所部之后,河中最终确定为阿拉伯帝国的地盘。

大顺军在征服了准部以后,也有不少准军残部跨过葱岭,逃到了哈萨克人聚居区内,此外还有少数长期受到准噶尔部压迫的哈萨克部落,在听闻大顺军迅速击灭卫拉特人的武功以后,主动举族内附。

好大求全的李来亨遂直接授意安西大都督李懋亨,派兵巡视巴尔喀什湖和伊塞克湖两湖之间的哈萨克人游牧地区。

顺军进入此区以后,同当地的哈萨克人爆发了少量武装冲突,但整体上是以和平贸易相处为主,直到十余年后,顺军才趁着哈萨克三玉兹内战的机会,出兵干涉其内乱,将哈萨克三玉兹都并入都督府的辖区内。

第893章 西域屯田

大顺在西域三疆中,对东疆的控制力最强,但是最重视的地区则是北疆。

因为北疆毕竟是卫拉特人长年的游牧地,大量草场便于蒙古人繁衍生息,一旦稍有放松,就可能使得蒙古诸部重新崛起,成为顺朝边患。

所以虽然东疆和南疆的农业条件,都比北疆好。但李来亨还是力排众议,将安西大都督府的治所设置在了北疆的伊犁。

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为了养兵,莫不兴办屯田。但是,像顺朝统治西域以后后,天法皇帝如此大力提倡兴办,却前无古人;而屯田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形式之多、成效之显著,更是历代所不及。

汉朝首创西域屯田,其功自不可没,但主要是兵屯,规模也较小,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解决驻军和过往行人吃粮的问题。

唐朝在西域驻军较多,在天山南北屯田规模也较大,但唐代在西域屯田的总数还不及大顺在北疆一区屯田之数。

世祖朝时期,西域有兵屯、民屯、犯屯、回屯和庄屯等多种屯田形式。与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不同,李来亨更加重视民屯,而以回部为主的“回屯”和由内地大商人出资建设的“庄屯”则是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时所未实行的,实属创新。

大顺收复后的西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李来亨认为“武定功成,农政宜举”,把恢复西域的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当作主要任务。

为了解决大批驻军的粮食供应,李来亨与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一样,首先在南北疆各地组织远征军将士就地屯田。

当时在西域的大顺暂留驻军一万五千余名中,“屯田之兵居其大半”,可见,屯田规模一开始就较大。到安西大都督府时期,仅北疆兵屯已达二十二万七千余亩之多。

但是,与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者不同,李来亨更加重视组织农民屯田。兵屯虽有见效快、组织容易等优点,但广大屯田士兵对土地没有任何权利,收获粮食也全部上交国家。因此,士兵生产积极性不高,国家往往得不偿失。

为了自己的长远统治,李来亨一再对下属官吏说“西域屯政屡丰,如伊犁等处粮贮甚为饶裕,且其地泉甘土沃,并无旱涝之虞,如令甘肃接壤居民,量其道里近便,迁移新屯居各处,则腹地资生既广,而边隅旷土愈开,实为一举两得”,要地方官吏设法开导内地穷苦农民到西域屯田安家。

为了鼓励内地农民到西域屯田落户,首先,允许北疆屯田士兵移家居住,在当地直接安家。

对安家落户的士兵,朝廷规定在四年之内“除原食钱粮外,复支给盐菜银两。……加恩赏给双份,使伊等生计有资”,进行鼓励。

先后到西域落户的屯田士兵和他们的子弟,逐渐遍布西域各地,都慢慢成为当地居民,为开发边疆作出一贡献。

其次,也是更主要的,是直接迁移内地穷苦农民到西域屯田。西北经略使周祚鼎在安西、肃州二处,“招得贫民百户,情愿携眷”到伊犁屯田。周祚鼎对这批农民,“给以车辆口粮衣服,派员照料起程”,沿途给以各种方便和照顾。

李来亨对杨应琚这一措施,特在其奏折上批“好”字,大加称赞。

对到西域屯田的农民,朝廷大多给“每户地三十亩,官给籽种、牛具”鼓励进行生产。一般五年或六年土地升科交赋,亩交粮八升至九升六合不等。

在朝廷的鼓励下,内地农民大批到西域安家落户,开垦种地,把往日一片片荒凉的原野变成了一块块肥沃的良田。

另外朝廷还允许一部分发配到西域服罪的犯人携带家眷,增加西域屯田力量。大顺对随犯人一齐到乌鲁木齐的家眷,“酌给地五亩,自行开垦,其未收获以前,官为养赡家口”,作为临时性措施进行安置。

回屯则是组织大批贫苦的东疆回部土著,前往北疆开垦荒田,组织生产。

庄屯,则是由内地的富豪、大族和大商帮直接投入资金组织生产。由于朝廷在内地对于土地兼并,往往设置了大量限制性条件,所以在内地投资土地甚为不便。

但是在西域地区,朝廷不仅没有限制富户兼并土地,反而出台大量政策吸引内地富商到北疆组织庄屯。

庄屯生产出来的粮食,也由安西大都督府和本地顺朝驻军直接收购。

首节 上一节 788/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