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323节

只有这些钱花出去并且培养出来了自己需要的民意,大汉才能长治久安、国祚绵长。

“也是,那你们就好好地花钱,要是出了什么问题,朕拿你们是问!”李荩忱点头道,“学院也好,医院也罢,宁肯减少数量也不能粗制滥造,无论是误人子弟还是误人性命,朕都饶不了你们。”

“陛下之命,安敢不从。”徐素微笑道,“不过妾身等也有麻烦,那就是书院和义学并没有那么多的先生,陛下是不是应该帮帮忙?”

李荩忱沉吟片刻,这个问题他当然也能理解,北方久经战乱,荒芜日久,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无论是南下还是北上,反正人才和中原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联系了,就算是有也不过是凤毛麟角,中原这些百姓少有能够识字的,更不要说教书育人了。

“这个朕会想办法,尽量从各个书院以及地方上抽调征辟人才。”李荩忱沉声说道,南方、关中和巴蜀等地的书院已经开始抽调人手、动员学生北上,但是这些人投入到广阔的中原大地中也不过只是杯水车薪,估计很难支撑起来现阶段的需求。

人才,人才比钱粮更加短缺,一把扼住了李荩忱的咽喉。

步履维艰啊。

徐素感受到了李荩忱的难处,轻轻握住他的手:“陛下放心,妾身会帮着陛下想办法的,之前妾身就已经修书大父告知此事,大父在成都也会再动员一些人前来支援。另外南方各个家族之中还有不少人可为陛下所用,不知道陛下是否想要用他们?”

李荩忱怔了一下,世家,他倒是忽略了世家的存在。

江南世家因为站在李荩忱的对立面,带头的被李荩忱一,而剩下的还是有不少人的,这些年倒是非常老实,毕竟他们的身上打着造反的标签,本来就已经受到整个社会的排斥,再加上田产等赖以生存的东西几乎都已经被剥夺干净,剩下的几亩地也就是养活一下自家人罢了,自然也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影响力了,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被忽略掉。

但是他们毕竟是世家子弟啊,要说整个时代谁的化水平最高,这帮家伙还是当仁不让的。

有备而来啊,李荩忱瞥了徐素一眼,徐素一向是不喜欢多说话的人,这一次拐弯抹角的也要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肯定不是她自己这么想的,而是有人指点。

“谁的意思,孝穆公?乐儿,还是东南士族们?”李荩忱有些不高兴,他更希望有话直说,徐素这种表达方式他很不满。

徐陵早就已经不问世事,而且和东南士族之间早就已经划清界限,否则也不会远走成都,更何况他的地位超然,真的要出面求情的话,根本不需要徐素转弯抹角的说。

至于东南士族们,应该还不至于能让徐陵的女儿作为他们的传话人。那就很清楚了,乐昌的意思?

乐儿想干什么,难道是因为元乐尚等人的出现让她感受到了危机感,所以想要拉拢一下江南士族么?

徐素怔了一下,急忙把手抵在额头上,向李荩忱大礼参拜:“臣妾一时失言,还请陛下恕罪。”

“皇后跟你说的?”李荩忱的神情有些严肃。

徐素张了张嘴:“陛下”

李荩忱不再称呼乐昌为“乐儿”,而是以皇后称呼之,明显是已经动了怒,这让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把话说出来。

“行,朕知道了,这件事朕会考虑的,皇后那边朕会和她说的。”李荩忱揉了揉眉心。

他知道徐素也只是传话而已,没有必要把她怎么样。

更何况乐昌也不一定就是主动的,她身为南陈公主,本来背后就是站着东南各个家族,东南家族们找上她希望能够有机会翻身也在情理之中,乐昌很难拒绝,太子还需要他们的支持。

不管有没有世家,派系之争都是必然的。

只是江南世家们有话可以说,但是没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后宫的自由应该还是游离在政治之外的,后宫干政的话会引起太多的非议,李荩忱虽然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后宫的身份太敏感了,在这上面还是多加提防的好。

李荩忱的变脸显然让陈月仪和元乐尚也都有些惶恐。

他勉强笑了笑,说道:“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朕还没有到因此而失去理智一定要怪罪你们的地步,朕与你们夫妻同心,先把这北方的局势稳定下来。”

陈月仪等人都轻轻松了一口气。

陛下这一次明显是动怒了,可是即使是这样,陛下依旧勉强克制下来,不想对着她们发火,自然让她们心中也是一暖。

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

徐素她们进行了简单的分工便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李荩忱旋即召见杨素和萧世廉。

这件事李荩忱需要有人商量,下面的六部官员们虽然多,但是这件事最好还是先不要传播的太广泛,而杨素和萧世廉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们两个一个代表南方一个代表北方,正好可以传达出来南北方对这件事不同的看法。

当然了也因为裴子烈不在,他们两个也是李荩忱最信任的人。

另外江南世家想要再起,谁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不外乎北方派系以及东南将门,之前就是这两个派系加起来一起把江南世家打入深渊的,如果他们想要再起的话,这两个守门神肯定得先同意。

而今萧摩诃因为避嫌已经退居二线,顶着太尉的头衔,干的却是每天教书育人的事情,杨素已经是太尉府的领导者,而萧世廉又是军方的领导者,两个人说话自然也非常有分量。

“陛下,臣以为并不是不能给他们这个机会。”杨素斟酌说道。

陛下既然已经把这件事说出来,那就说明陛下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肯定是偏向于同意的,否则陛下根本没有必要把这件事说出来,这样只会徒增大家对陛下态度的猜测,惹来不少麻烦。

所以杨素也在试探李荩忱的态度,他尝试着继续向下说:“现在的江南世家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目空无人的东南士族了,会稽之战已经砸断了他们的脊梁骨,而且朝廷也已经拿走了他们原本赖以立足的田产和屋舍,现在的江南世家甚至都很难称之为世家,不过只是一群人罢了。”

萧世廉见杨素松口,自己心里也先松了一口气。东南将门之所以一直坚决的站在世家的对立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东南将门源自于当初跟随陈霸先打天下的那些老臣,而老臣们基本上都是寒门甚至贫家子出身,往上溯一两代就是种地的老百姓了,如果以九品中正制为主的世家政治体系没有被推翻,那么东南将门在江南世家面前当然抬不起头来,只能混迹军旅之中,抱团取首发

所以东南将门和世家作对更像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否则自家子弟的未来根本看不到。

现在江南世家已经被打入谷地,再加上科举制等制度的实施,实际上他们已经没有了翻身做大的余地,只不过是想要趁着这次大汉北上抓紧恢复恢复元气,哪怕是在李荩忱这里刷一刷存在感,至少不能让江南世家这些子弟们彻底变成平头老百姓,否则家族百代传承就真的灰飞烟灭了。

当然除了家族子弟的未来,还有家族传承的文化,也不能就这么失传,否则祖祖辈辈多少代人的心血岂不是都付之东流了?

世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世家,当然不只是凭借着祖辈传下来的钱财和田产,主要还有从祖辈那里传下来的学问,真的一点儿学问都没有,只是让他们空谈的话,他们也说不出来什么,更不要说治国理政了。

南北朝之初战火纷飞,虽然有很多古籍都已经灰飞烟灭,但是还有不少学问经过世家的口口相传而保留下来,这些也是世家自诩为高人一等并且想要守护的东西。

除了科举制之外,世家想要守护并且延续这些东西,自然就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朝廷传播文化的行动之中,书院显然就是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

“江南各家想要派人支援北方的书院建设,这是好事,”李荩忱下了一个定论,“但是书院怎么教书育人,不是他们说了算了,朝廷之前就已经统一了三大书院的教材,现在也是应该统一一下地方各个书院的教材,朕需要的是允文允武,毕业之后就有独当一面能力的人,而不是一群只知道每天摇着脑袋‘之乎者也’的废物。”

杨素和萧世廉对视一眼,陛下这是很明显的表达出来了对那些儒生和清流的不满,而实际上作为实干派,他们对于这些只知道泛泛而谈的书生们也没有什么好感,甚至南朝裹足不前这么多年,和这些人也不是没有关系。

可以说东南士族的头衔让很多人沉醉其中,却忘记了一个国家和王朝的强大远远不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就能有的。

人是可用的,但是怎么用,还是一个问题。

首节 上一节 1323/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