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324节

李荩忱径直说道:“除了东南的人才之外,北方的人才也要抓紧网罗,朕不相信北方的人都已经跑的干净,更不相信宇文宪对于他们的吸引就那么大。”

顿了一下,李荩忱看向杨素,杨素顿时明白过来:“臣遵旨!”

李荩忱这是在暗示他,关中不少人才现在都处于半隐居以观望天下大势的状态,而今大汉已经明显占据了优势,显然这些人才也应该要坐不住了,杨素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人,要想办法帮助朝廷劝动这些人出山了。

再等下去,朝廷可能就没有今天这样需要他们了。

萧世廉也神情一凛,陛下显然是不打算让江南世家独享北方人才教育的这一杯羹,关中人才进入中原,以及来自于各个书院的人才,中原自然会是人才荟萃,书院教育已经不算什么,整个中原想要恢复元气应该也不是非常难的事。

陛下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啊。

李荩忱紧接着问道:“现在北方有没有什么动静?”

杨素急忙说道:“回陛下,暂时还没有,据说薛延陀部从草原南下,正在骚扰幽州一带,宇文宪此时不敢轻动。”

“这些薛延陀人总算是开窍了。”李荩忱笑了一声。

历史上的薛延陀部就是欺软怕硬,先是跟着突厥打隋唐,后来发现突厥人要败,立刻就向大唐低头,甚至还狠狠的哭诉了一把,说之前都是因为该死的突厥人的压迫,现在他们打算奋起反抗,结果等到唐朝把精力转移向西域,薛延陀人又抓紧反叛,妄图能够成为又一个突厥,只可惜最后被盛唐直接碾压过去,从此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

之前薛延陀人一直在帮助北周抵抗大汉,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装装样子,但是态度还是比较鲜明的。

第一八一三章 开窍的薛延陀

只不过后来韩擒虎北上,把薛延陀人狠狠的教育了一顿,在草原上,呼啸而来的骑兵就算是再气势滂沱,在一排排宪的基本盘是以邺城为核心的冀州,而冀州的北侧还有并州和幽州,前者也是当初北齐的核心,而后者则是邺城北部的两个门户。只不过即使是北齐比不上当初的北魏强大,依旧是可以压住北方尚且处于崛起阶段的突厥一头的,毕竟突厥不是柔然,刚刚以柔然人的附庸起家的突厥人远没有历史上隋末唐初那么强大,因此并州和幽州的大多数土地实际上都在北齐以及后来的北周牢牢掌控之中,长城之内依旧是汉家乐土。

所以这些年长城之内大多数的耕地还是得到有效利用的,再加上这个跨度漫长的小冰河期也已经结束,气候正在回暖,耕地利用率更高,农作物产出自然也就更多,历史上隋唐盛世也是因为冰河期的消退让华夏王朝能够回过气来,粮食的增收给朝廷了足够多南征北战、平定四方的底气。

这些耕地显然也是宇文宪拿来对抗大汉的底气,现在薛延陀人盯上了这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丰厚产出,宇文宪当然不会同意,率兵北上也在情理之中。

恐怕就连宇文宪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北周军队云集准备趁着大河冰冻而发动反击的时候,薛延陀人竟然会在背后来上一刀。

虽然薛延陀人没有来向大汉明确的表示善意,但是这行为无疑已经在卖给大汉人情了,李荩忱不能不领情。给大汉这么一个冬天,大汉能够巩固对河南之地的统治,同时抓紧趁着冬天农闲进行工坊生产、基础设施修缮等等,解决内部的问题。

明年作战需要的箭矢、石弹以及宪连一个薛延陀部都打不过,如果那样的话宇文宪也就不配做自己的对手了,等今年冬天宇文宪解决掉薛延陀部,明年开春之后战斗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就算是李荩忱想要喘一口气,宇文宪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宇文宪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李荩忱占据中原的。

谁有中原,谁就更加名正言顺,谁有中原,谁就有最肥沃的土地——虽然中原是黄土地,但是比南方的红土地还是要好一些的,更何况这个时代最肥沃的东北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几乎算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所以宇文宪能打败薛延陀人,肯定就会带着这一支气势被鼓舞起来的军队南下进攻中原。

给李荩忱的时间,就只有这个冬天。

这个冬天,不能浪费。

李荩忱又吩咐杨素务必要派出更多的斥候向北刺探情报,掌握北方军队的一举一动,同时让韩擒虎率军扼守平城,这是汉军到时候夹攻晋阳的一记重拳,不能轻易的收回去,当然了现在宇文纯的鲜卑骑兵已经调往幽州反击薛延陀人,一时半刻应该也来不及去找韩擒虎的麻烦。

不过如果薛延陀人败得太快——这帮家伙并不是自己推翻突厥人的,而是捡了一个便宜,所以到底有多少本事李荩忱也不清楚——保不齐宇文纯会从幽州出居庸关(北周遵循北齐的称呼,称之为纳款关,而大汉遵循东西汉的称呼,称之为居庸关)进攻平城,或者宇文宪的步卒也可能越过太行进攻平城。

这一枚镶嵌在敌人腹心之中的钉子不能被拔掉,正是因为韩擒虎的存在,宇文纯在晋阳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牵制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

“派李靖去平城。”李荩忱还是有些不放心,又补充一句。

韩擒虎是一员骁将,但是牛弘实际上不算是,这家伙应该是个文官才对,历史上他是杨素的同窗,又是隋朝的礼部尚书,做的都是不折不扣的文官的事,只不过北周文武不分家再加上无人可用,所以牛弘来顶一下。

让他当军师,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了。因此李荩忱倾向于转牛弘为平城太守,然后让李靖去做韩擒虎的军师。

作为李荩忱的身边幕僚,顺便担任起秘书监的责任,李靖的确是有些屈才了。

第一八一四章 调动

这小子年纪轻轻就已经展露出来了杨素也不得不佩服的才能,性情稳重、杀伐果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帅才。

李荩忱的秘书监固然能锻炼人,但是已经如李靖这样的人才似乎不需要秘书监的打磨,就已经能独当一面,可惜他还是太年轻了一些,否则杨素会建议李荩忱让李靖独领一部。

现在让李靖去韩擒虎麾下,也是李荩忱在表示对韩擒虎的信任。

你外甥朕给你培养好了,还给你,你好好用他。

当然了,李靖年轻,放给别人的话就算是明知道这是陛下的亲信,恐怕心里也有些忐忑,只有韩擒虎很清楚李靖的天赋,所以也有胆量任用他。另外,对李靖来说,他的起点实际上已经很高了,千牛卫是不折不扣的陛下亲卫侍从,难免有可能在和别人争执的时候以势压人,但是面对韩擒虎,李靖显然不敢,否则会被老娘给打出家门。

杨素应了一声,李靖外放是情理之中的,上一次李荩忱就让他去做了陈智深的军师,谁知道陈智深这个家伙并不领情,不过即使是这样李靖也算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也应该给他一个继续表现的机会。

要说留在陛下身边,绝对是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并不是一个适合名将成长的地方,名将的打造,终究是需要历练的。

李荩忱紧接着说道:“另外关中那边也不能放松警惕,虎翼军全军东进,新安、蒲坂等地空虚,若不是有韩擒虎在北方牵制,宇文纯不敢轻举妄动,很有可能引来敌人的增援。”

这些地方正对着的就是三河之一的河东,诸如闻喜裴氏等等大家族都属于河东世家,河东多矿产,无论是后世完全成为经济支柱的煤炭还是其余的铜铁矿一应俱全,因此河东有钱,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从唐尧虞舜和夏商开始,围绕着这一片土地的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为了打压河东世家,两汉时期河东几乎难出三公,一直到南北朝乱世之后,闻喜裴氏等大家族才彻底崛起。

现在河东的世家态度也不是非常明确。

一来他们到底还是在北周的统治下,作为战略要冲的河东屯兵不少,其中固然有河东世家自己的部曲私兵,但是忠诚于朝廷的鲜卑骑兵以及汉人步卒也不在少数,还没有到河东世家自己就能翻天了的地步。

二来大汉对世家的态度也非常明确,虽然不至于赶尽杀绝,但是世家制度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大汉已经用科举制全面取代世家,世家就算是想要死灰复是李荩忱抢来的,杨坚根本没有点头,后来木已成舟不点头也没有什么用——再加上李荩忱和他们一样都是汉人,所以对大汉显然比对北周更有归属感,忠诚自然不言而喻,但是忠诚归忠诚,关中的精锐或是东进杀入洛阳,或是北调支援西北对吐谷浑的战事,现在的确比较空虚,也是大汉整体战线上的一个漏洞。

“让李询去吧,现在调动虎翼军返回关中也不啻于增加我们正面迎敌的危险。”李荩忱沉声说道。

李询率军从南疆北上,作为大汉北伐的预备队,现在已经抵达襄阳,从襄阳北上南阳再折而入武关进入关中还是比较轻松的,另外李询也是关中出身的人,自从投降大汉之后一直在南方作战,现在让他返回关中也颇有几分衣锦还乡的味道,算是李荩忱对他这些年来的努力的嘉奖。

杨素应了一声,现在关中主持公务的群臣实际上也是以南方来的人为主,毕竟当时李荩忱入关中的时候,关中大多数的文武官员都是降人,李荩忱不可能直接就委以重任的。

这帮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就连李荩忱自己都没有数,当然不可能就直接把偌大的关中交给他们。而现在关中人已经用行动证明他们对大汉的忠诚,虎翼军之中有不少都是关中子弟不说,此次北伐,关中各个州府也给予了朝廷最大的支持,李荩忱让李询坐镇关中,自然也是给关中人的奖赏,告诉他们已经得到了李荩忱的信任,更可以放开手脚。

对于关中人在朝中的代表,杨素当然心中很高兴。

萧世廉也露出一抹喜色,这意味着陛下要对现在关中的格局再进行洗牌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原本关中的文武们做的不好,现在不少原本留在关中的官员都已经赶到洛阳,比如黄琦,这就说明李荩忱已经打算集中提拔这些人,然后空出来的位置让关中人或者其余人填补上来。

而留给原本关中文武的肯定是更加重要的任务,无论是稳定中原还是接下来的进攻河北,显然都要比留在关中这已经成为大汉腹心之地的地方来得好。

“朕不是让李询去关中闲着的,关中和巴蜀新招募的军队全部都留给他,加起来应该也在五万以上,再加上隶属于于玺的骑兵,这些是准备进攻河东的兵马。”李荩忱紧接着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324/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