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583节

朝廷需要向前发展,自然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而要有人才补充,自然朝廷首先要有公信力,卸磨杀驴这种事自然不能干。所以李荩忱这一次削弱内府,也是本着调动各部门所属而不调动下属人员的原则进行的。

不过显然在外廷看来,这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内府的问题,甚至因为内府和外廷必须要同时为书院和医院等体系负责,实际上等于减轻了内府原本的财政压力,要知道这两个可都是不折不扣的吞金大户,反而让内府有更多的钱财去发展其余方向,自然给了内府从其余方向上继续做大的机会。

可是外廷这一次能够通过向陛下施加压力以及甚至有点刻意的树造外廷和内府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迫使内府主动做出让步,把这两个本来显然也给内府带来很大困扰、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内府最主要工作的部门割让出去,但是下一次呢?

外廷还能故技重施么?

陛下会不会因此而觉得外廷过分,反过来打压外廷?

所以外廷最好的选择,自然还是尽可能在此次谈判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这种讨价还价的事,当然不是大佬们去做的,很快各个部门的官吏就开始相互争辩,围绕的主体自然就是这两个部门的具体规章制度以及薪资奖励等等,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李荩忱就坐在上面看着这些吏员们几乎都快挽着袖子打起来了,不由得心中发笑,恐怕任何人都想不到,这些家伙争夺的并不是自己应该少拿多少,而是自己应该多拿多少。

恐怕还很少能够看到这些铁公鸡们,尤其是户部的那些,会如此积极的嚷嚷着自己要多掏钱吧。

而一开始挑动起来整个现场气氛的沈君高,此时则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没有再说话,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不由得抬头瞥了一眼坐在龙椅上的李荩忱。

自始至终,陛下似乎并没有说几句话,但是整个事情发展的轨迹似乎一直都没有脱离陛下的掌控,甚至可以说逐渐和陛下的所思所想更加接近了,最终内府和外廷都没有从这件事中得到足够多的好处,但是双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注定会因为这件事而加密。

也就是说,内府和外廷由于医院和书院等等的独立,反而会相比于之前,平添几个相互合作和交流的平台,为了能够确保这些平台的平稳运行,尤其是为了避免这些平台因为上面话事人之间的冲突而产生内部矛盾,大家嚷嚷归嚷嚷,最后也只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讨论对方的看法是不是正确的,而不是干脆直接在朝堂上相互攻讦。

内府和外廷,在之前很多人的眼中似乎是两个对立的部分。

毕竟内府当时设立的时候,很多人就认为陛下如此作为是想要扶持起来一个能够和当时几乎大权独揽的尚书省对峙的力量。

但是现在沈君高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大家想象之中的那么简单。陛下真正的意图,应该是为了能够让内府所做的这些事逐渐被外廷、也就是逐渐被传统的主流思想接受。

且看看内府所做的都是什么事,医疗、教育还有慈善、媒体等等,这些往往还都牵涉到女子的外出工作。放在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简直都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受教育和看医生在很多朝代都是贵族的特权,不然如何才能体现出来财富和尊卑?

假如李荩忱一开始的时候就提议由外廷负责这些事情,试问六部之中哪个部门有如此胆量去冒天下之大不韪?恐怕就算是当时已经执士林之牛耳的徐陵,都不敢真的同意去做这些吧?更何况其余的六部尚书了,毕竟这意味着他们很有可能会受到很多所谓“卫道士”的抨击和指责,同时也要接受很多贵族以及残余的世家势力所带来的压迫甚至是很多普通老百姓的不理解。

因此李荩忱干脆从后宫这边下手,内府从一开始的慈善堂到之后的医院和书院,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百姓也好,朝堂群臣也罢,时日久了,自然而然就接受了这些新鲜事物的存在,毕竟这一切都可以落脚在皇后和后宫妃嫔的仁慈博爱上,这一点没有任何人能够指摘,甚至不少人还颇为称赞。

什么叫母仪天下,当今皇后主持的内府,所作所为的都是好事,这就叫母仪天下,相比之下,之前的那些皇后,嘴上嚷嚷着好听,有几个人真的如同春风雨露一样滋润世间万物?

潜移默化,由缓至极,等到那些可能的因陈守旧之人回过味来的时候,内府所开设的这些机构已经和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息息相关,他们就算是想要在说什么也说不出口了,万一自己这边开口骂了一通,那边药房听到了就把自家的药给断了供,那家里人岂不是都要恨死自己了?

现在社会上下都已经感受到了内府所开设的这些机构带来的好处,内府想要再做什么,自然就不需要和之前那样摸索着前进并且步步艰难了。

医院和书院等等发展也跟着越来越快,并且成为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发达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州府因为没有医院和书院而留不住人才,无奈之下甚至还得州府太守主动出面。

第二一三九章 朕不过是向前看了一眼

经过大汉之前几次整顿吏治,地方官员里的那些混吃混喝或者思想保守的,多数都已经被撤换掉。这些人碌碌无为,手脚也多数都不干净,留之无用。

新换上来的官员,有不少都是破格提拔。破格提拔,肯定是缺少足够多经验的,但是经验,并非没有途经去获得,而人的思想如果已经被旧有的制度等等束缚住了,或者被酒色财气迷惑住了,那人就真的不可能向前进了。

因此这些新换上来的官员,或许因为缺少经验而不能及时根据时局的判断做出反应,但是一旦等到他们意识到问题所在,自然就会积极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躲避。

地方官员们现在皆是向上找内府申请资金和人手,向下联络本地商贾世家,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至少修建好了医院和书院之后,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坏处不是?

而地方商贾百姓等等自然也是积极响应,再加上内府的拨款逐渐到位,现在各地已经形成开办书院和医院等等的风潮。

相比于原来的私人郎中和药房,现在的医院和药房拥有更多的医生和药品来源,尤其是药品方面上,很多原本只是一个地方所有的珍稀药材,现在通过大汉已经日趋发达完善的贸易可以运送到大多数州府,满足各地的需要,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更是降低了看病和取药的城门

寻常百姓也能够看得起病了,寻常百姓家的孩以及有本来应该是被划拨到所谓下等人的工商企业主的孩子,此时都有资格进入学堂学习。

进入学堂学习自然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身份不再受到社会固有观念和歧视的束缚,之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以考取功名或者根据自己学到的技术把家业发扬光大,皆有可能。

尤其是朝廷不只是开办了普通的书院,还开办了很多和专业技术应用有关系的学院,即使是不进入书院考取功名,在这些学院之中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尤其是很多学院都邀请工部大匠坐镇,所谓博采百家之长,在学院里面总是能够学到一些新技巧的,总比抱着自家祖传下来的手艺闭门造车来得好。

至于看护学院、女子出门工作之类的,皇后她们已经作为表率,那么其余的女子为什么不能去做事情呢?难道谁敢说自己家的妻妾女儿就要比皇后还要尊贵?

另外战争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需求摆在这里,社会上有这样的需要,只是之前大家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就没有胆量罢了,现在内府开女子务工之先河,社会风气自然而然的就随之改变。

时至今日,在很多工坊、店铺之中都能够看到女工的存在,甚至因为女工更加灵巧精细的手艺,所以甚至已经有一些涉及轻工业的工坊摆明了只招收女工。

一来这样能够减少开销,毕竟女工的工资普遍还是要比男人低的,二来制作衣服还有其余的一些轻便生活用具,男人可真不一定有女人来的灵活。

除此之外,工坊之中已经有了大量的女工,再招收男工的话,女工们可就有意见了,毕竟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还是摆在这里,不可能转眼之间就消弭掉,因此女工们当然也不希望和男人一起干活。

不知不觉,内府所做的一切,这些在当时外廷六部看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都已经实现,甚至还成为了社会中已经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如今,外廷对于内府所做的这些事,早就已经不再是之前的排斥和反对,甚至恨不得把这些事都抓紧从内府的手中夺过来,免得内府成为一个能够和外廷抗衡的庞然大物,到时候外廷就反过来变成傀儡了。

可是陛下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沈君高并不这样认为。

身为陛下,李荩忱要做的肯定是制衡而不是把一个完全打压下去,再把另外一个扶持上来,因为这意味着陛下假如想要掌握真正的权力,那么陛下就必须要再扶持一个新的势力。一批又一批,此消彼长,最终朝廷的所有力量都会消耗在永无止境的内部斗争中。

因此李荩忱绝对不能允许内府彻底被打压下去,也绝对不能允许内府坐大并且把外廷排挤开。把内府的一部分权力拿出来,分一点给外廷,让双方之间有了联系和缓冲,从而避免矛盾激化,同时也让内府从之前沉重的财政压力之下解放出来,能够去发展其余的部门,这样内府在经过短暂的低沉之后,肯定又会稳步成长,继续保持着对外廷的压迫,迫使外廷也不能过于松懈或者干脆想要和陛下唱反调。

有内府在呢,陛下的手中并非无人可用,你唱反调的话,那就直接用内府好了,保不齐陛下正没有借口把你拉下马呢。

看着这些官员们争论的面红耳赤,沈君高只能在心中感慨一声。

陛下当真是通过这种自己怎么都没有想到的方法,既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又实现了朝堂上的制衡。

如果说陛下之前制衡南北官员、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只是小打小闹的话,那现在绝对算得上大手笔了,即使是沈君高,时至今日方才看清楚个中缘由。

察觉到了沈君高的目光,李荩忱和他对视一眼,笑了笑。

沈君高肯定已经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

不过李荩忱并不担心,沈公也是个聪明人,既然意识到自己身在局中,那就没有必要跳出去,开开心心的和朕一起看戏就是了,反正以他的身份地位,朕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首节 上一节 1583/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