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829节

显然李荩忱的嫌疑更大。

尉迟顺皱眉说道:“可是一直这样下去也不行,清者自清固然不假,不过没有战事,我们也很难证明自己。”

想要证明这不过是胡说八道,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一场胜利来洗雪,且不说战胜迎面的对手困不困难,现在想要起战端恐怕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杨坚和宇文宪的大军也是刚刚撤回来,双方都在舔舐伤口、休养生息,等待来春的大战。

尉迟迥若是在这个时候擅起战端,恐怕前来弹劾他的人会比之前还要多,而且宇文宪也肯定不会同意。

一首歌谣,竟然硬生生的把尉迟迥逼迫到了两难的地步。

“李荩忱······”尉迟迥沉声说道,“难怪今天上午那个许善心向老夫辞行的时候,行色匆匆!”

李惠和尉迟顺怔了一下,许善心已经跑了?

“如此说来南蛮的嫌疑更大了。”李惠缓缓说道,“大将军是不是要派人把他们拦下?”

“怎么拦?”尉迟迥无奈的一摆手,“他们有齐王殿下的命令,老夫如何能拦,更何况老夫以什么名义去拦,本来就已经很让人猜忌了,若是再把南蛮的使者追回来,那别人又该如何看老夫?”

李惠急忙拱手:“是属下有失考虑。”

“两难啊。”尉迟迥叹息一声。

自己怎么就成了夹缝之中的老鼠了呢?

而尉迟顺看着自己的爹爹,若有所思。

————————-

“参见陛下!”

有人心情差,自然就有人心情好。

和尉迟炽繁温存之后的李荩忱神清气爽,脸上还挂着笑容。

陛下心情好,顾野王和萧摩诃等人的心情也不差。

刚刚结束的西北之战看上去只是发生在西北一角的战斗,但是对于整个大汉上下都是受益无穷的。

对于一个农耕王朝,冬天一般都是农闲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大量劳动力的流失。通过西北之战的带动,整个大汉的劳动力都因此而动了起来,新的工坊不断搭建、新的粮仓开始挖掘,从塞北到江南,整个大汉因为这一次的战争而忙得热火朝天。

这是在支援西北,也是在大汉国力调动的演练,至于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就是为了之后的北伐之战做准备的。事实证明在举国动员之下,哪怕是在风雪交加的冬季,大汉也是可以爆发出来很强的凝聚力的,当然这也归结于李荩忱重新组建的行政结构以及民族政策。

更为年轻的政府班底、更加合理的行政区划,显然让一切都变的流畅和顺利,一些文件和命令的审批不再需要经过层层批阅,物资的调动也在御史台的监督下畅通无阻,不会再和南陈时候那样由于各个王府和各个都督之间的各自为政而需要经过层层盘剥尚且慢吞吞。

至于那些巴人、南中各部、岭南各部,更是在这一次的举国动员之中发挥了很强的力量,尤其是已经下山定居时间比较长的巴人,成为这一次把巴蜀的粮食向西北转运的主力,行驶在蜿蜒蜀道之上的车队多数都是巴人丁壮组成的,甚至这些丁壮都是自发前去汉中参军的,所以护送粮食和器械只不过是让他们多了一项顺手的任务,官府只需要负责他们的伙食。

而这些丁壮到了汉中之后就会编成军队,以应对当时西北有可能出现的大溃局。当然最终西北的军队没有让这些袍泽有机会上战场,官府现在正在统一组织返乡,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这些丁壮也都经过了准军事化和初步的军事化训练,现在返乡主要是为了准备明年的春耕,而春耕之后随时都可以再次成军。

与此同时,岭南一年三熟的粮食也是源源不断的北运,“漓水—灵渠—湘水—大江”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整个大汉在这一场战争的背后凝聚为一个整体,这才是朝廷上下最高兴看到的。

粮食的运输、人口的流动,无疑最能够刺激经济的发展。

“诸位爱卿,今日虽然不是大朝会,但是在座的也都是我大汉的国之栋梁。”李荩忱的目光在臣子们身上扫过,小小的御书房之中,朝廷尚书以上的官员济济一堂,“能够通过诸位掌控天下,朕之幸也!”

“臣等愧不敢当!”

“闲话少说,切入正题,”李荩忱一挥手,径直走到那舆图前,“现在这天下尚且不全在朕五指之间,诸位卿家以为,明年我大汉应当如何,何事应当优先?”

顾野王当即站出来:“启禀陛下,臣以为休养生息依然是重中之重,这一次西北之战固然说明我大汉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起来足够的兵马和粮草,但是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我们的粮食储备并没有那么多,以至于甚至不得不从岭南和南中等更遥远的地方调集,我们的人口依然无法和北方比肩,和北方动辄有十万大军相比,我们举国之力恐怕才能在一个方向上凑出十万大军。”

萧摩诃也说道:“既然宰辅说到军事,臣想附加一句,根据太尉府的推演,想要完全对杨坚形成优势,需要至少三十万兵马,想要对宇文宪形成压制,人数更要比这个多。而现在我们在西北、汉中、襄阳和淮南等方向加起来的兵马总共就只有这么多,而且如果我们全力征伐其中之一,就意味着要把侧翼暴露给另外一个,因此臣以为至少现在北伐不是时候,当务之急还是想办法弥补在兵力上的缺口。”

这两个文武官员之首站出来就把直接北伐的路堵上了,不过这倒是也在李荩忱的预料之中,这一次西北之战同样也暴露出来大汉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太少的短板。

可是人口的劣势怎么才能在短时间内弥补,恰恰又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毕竟要鼓励南方的生育,还得维持百姓的生活水平。

第一一六八章 南北之别

同时还得控制北方的人口,让其不能增长过快,否则同样都是人生人,肯定北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也就更快。

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李荩忱想要做到后者,还得不断挑起北方的争端,然后从现在来看宇文宪和杨坚也意识到双方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彻底吞并对方,所以已经开始着重于积蓄力量,准备通过一战定胜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像之前那样接连不断的大规模冲突肯定会越来越少。

同样是大战,大规模会战和连续不断的小规模交战,所带来的伤亡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小规模的交战中,可能双方的伤亡情况很有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尤其是在斥候小队的作战中更为常见,双方的斥候队伍本来的任务之一就是砍断敌人的爪牙,所以对于对方的斥候从来都是斩尽杀绝,而大战却有所不同。

一支庞大的军队想要保持完整的战力,战损不能超过三成到四成,即使是精锐部队,实际上也就只能承受战损五六成的压力,毕竟二分之一的死亡率就已经足够让心志坚定的人也感受到恐惧。

一支军队可以拆分开来作战,可以化整为零突入敌军腹心,但是很难眼睁睁的看着敌人势不可挡的压上来、看着自己身边的袍泽弟兄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有的时候人性和人心就是非常神奇和难以捉摸的。

因此在大规模作战之中,双方的交战时间长、交战地域广,但是并不代表战损比就会高,当大军支撑不住而崩溃的时候,实际上很多士卒是被抓住而不是被杀死,否则也不会有当初长平之战以及秦末之乱中,白起和项羽这两尊凶神坑杀降兵的史实。

一旦宇文宪和杨坚准备将以后的交战方式从原来的小规模连续冲突变成大会战,那么就意味着北方的人口只会流动但是不会大规模的减少,反正不管这些青壮年流动到什么方向,肯定不会流动到李荩忱这里,因此南北的人口差距就依然会越来越大。

就算是李荩忱有翻天之能,也不可能真的能够在每一场战斗中都扭转这样的兵力劣势,尤其是现在他对于战局的判断已经完全不可能和以前那样有足够的历史依据,所以接下来的战斗对于大汉来说注定了就是残酷而惨烈的。

李荩忱是想要结束这乱世,但是他不可能真的有什么仁慈之心,至少从现在来说,把北地的兵马全部都赶尽杀绝才是让天下一统更快到来的最佳办法。

“启禀陛下,臣等已经商议多日,”萧摩诃此时沉声说道,“对北方的战事,臣愿献三策,这也是臣和顾公诸位商议之后的结果。”

李荩忱跑出去逛了一圈,建康府中的文武大臣当然也都不是吃干饭的,他们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解决眼前的僵局。

当即萧摩诃伸手在舆图上一指:“现在我大汉的制度改革已经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而军中改革在前线各军之中已经完全落实,后续新编各军也在整顿,另外水师方面因地制宜,进行的改革稍有不同,皆已经报于陛下。”

李荩忱微微颔首,这个他当然是知道的,作为优先改制的汉中诸军,在这一次的西北之战之中表现的非常突出,而对于水师来说,毕竟军队的构成框架和陆师有所不同,但是王昌和戚昕还是一点一点的落实下去。

毕竟在李荩忱的设想中以及现在的确在实施下去的计划之中,水师都将在建设成为一支规模庞大的海军,而在长远的未来,这一支海军将会作为东路进军的决定性力量。

首节 上一节 829/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