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三国:躺平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第349节

夏侯玄严令诸部人马不得举火,不得扰民,不得高声喧哗,就连马脖子底下的铃铛都一律摘下来,不得发出任何的声响,全军

保持静默状态,全速行军,中途不~得耽搁。

可以看得出,夏侯玄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治军之严谨,丝毫不亚于久经沙场的老将,队伍队列齐整,虽然是夜间行军,甚至没

有灯火,但依然可以作到井然有序,有条不素。

整支队伍,除了听到一些沙沙的脚步声和一些嗒嗒作响低沉的马蹄声之外,再也听不到其他的嘈杂-声音。

天色微明之际,魏军已经赶到了距离安风渡只有十余里的地方,此处名曰长风林,虽然地势并不太高,但地形起伏变化多样

而且处处有树林相掩,算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隐蔽地点。

夏侯玄见状大喜,这里的地形十分适合军队的隐藏,自己的三万大军藏身于此,外界很难发现,简直就是天造地设一般。

先前夏侯玄还担心安风渡附近的地形是否是一览无余的平原地带,如果是没遮没拦的平原,那特么就尴尬了,原本计划是奇袭

结果到了地头才发现,对方的军队就这么陈铺在眼前,一览无余。

到了长风林,夏侯玄才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这儿林木繁茂,丘陵起伏,别说是藏三万兵马了,就算是藏个十万人都绰绰

有余。

夏侯玄下令各营各部立刻分散隐蔽,就地休息,长途奔波了一宿,全体将士都是又乏又累,急待休整,

距离和司马懿约定的总攻时间还有三个多时辰,征南军抓紧时间休息,时间还是挺充裕的。夏侯玄严令各部不得生火不得举炊

每人只能吃一点干粮,彻底地隐藏行迹,不让吴军发现。

这里距离安风渡已经很近了,夏侯玄连续地派出多路斥候,打探吴军的状况,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征南军距离最近的吴军营地

已经是不足五里的路程了。

夏侯玄暗称一声侥幸,如果不是正好赶到长风林,看到地形合适潜伏起来,魏军很可能一头就和吴军撞上了,到那时,就不是

偷袭战了,而成了遭遇战,里应外合前后夹击的计划肯定是泡汤了。

据斥侯禀报,吴军连营数里,皆在山林隐秘处扎营,很显然吴军目的就是想在安风渡伏击魏军,斥侯未敢轻入,只是大概地数

了一下吴军的营帐,至于营帐内藏匿着多少的吴军,还真是未知之数。

夏侯玄倒没有在意,现在去探究吴军的数量并没有多少意义,关键是掌握了吴军在此扎营的信息这就足够了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己方军队的隐藏,双方距离如此之近,魏军完全是在吴军的眼皮子底下打埋伏,如果一旦暴露的话,就

失去了奇袭的效果。

还好现在吴军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安风渡,想必此刻司马懿已经率军抵达了安风渡北岸,并做好了渡河的准备,吴军想要半渡

而击,自然要密切地注视着河对岸魏军的动向,至于身后这支悄悄潜入的魏军,他们还真是压根儿没有注意到。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是偷袭作战的先决条件,还好现在一切进行的十分顺利,夏侯玄是踌蹭满志,信心满满,趁着全军将

士正在休整的时候,将各营的主官都召集起来,布置行动计划。

求鲜花

中军帐自然是没有的,夏侯玄为了字全起见,下令全军不得搭帐蓬,不得建围栅,三万军队全部进入山林之中隐藏起来

这次的作战会议,夏侯玄和诸将皆是席地而坐,在一块大青石上面铺开了地图,大家围着地图,夏侯玄便开始布署进攻方案

代表晓骑营参加会议的是文钦,其他各营也皆有中郎将或校尉参加,不过整个作战计划夏侯玄早已制定好了,也无需和诸将讨

论,他指着地图分配兵力,某营处何处进攻,某营从何从策应,某营从何处截击,布置的是井井有条,诸将只需按令行事即可。

这个行动计划夏侯玄这两天就一直进行着谋划,所有的细节他都反复地斟酌过了,其间还参考过任览和郭誉等幕僚的意见,不

过大主意还是夏侯玄自己拿的。

对于这份尽为详尽的作战计划,夏侯玄自己是相当地满意,在他看来,没有比这份计划再完美无缺的计划了,如果魏军能忠实

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他这个计划的话,取胜的把握至少也在九成以上。

众将对夏侯玄的计划也都是相当地佩服,能把计划做得这么周详细致的人,必然是心思填密算无遗策的人,跟着这样的主将打

仗,他们所需要做的,真是省心极了,只要冲锋陷阵和敌人厮杀即可,别的就无需他们考虑了。

众将听从夏侯玄的指挥,个个唯唯诺诺,拱手领命,没有半分的抗拒之意

因为夏侯玄的计划确实也是过干的宁美了,那怕是征战多年的老将,也觉得无可挑剔。

不过坐有最后面的郭誉却心底之中颇有些不以为然,虽然他也承认夏侯玄的这个作战计相当的宁善,所有的细节都布置的井并

有条,毫无破绽,夏侯玄为了制定这个计划,确实也已经是做到了极致,尽善尽美

但战场之上,真的能够实施得了这个完美的作战计划吗?亿

第三百九十五章勘查地利

直正的战场,永远是危机四伏,计划跟不上变化,那怕是再完美的作战计划,到了真正的战场上时,总是会出现一些偏差的。

所以真正的名将,都不会是一个完美计划的制定者,他们最大的能力,在于临机权变,根据战场上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

计划越完善,就意味着调整的余地变得更小,一旦遇到紧急的情况,反倒是会束手束脚。

所以郭誉对于夏侯玄这个计划,其实是不太赞同的,只不过看到夏侯玄一副铸蹭满志的样子,实在是不想打击他罢了

在昨天夏侯玄向他征询意见的时候,郭誉就曾隐晦地提出,再完美的计划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赵括不就是一个活"四零三"生生

的例子吗,他可是理论派兵法的鼻祖,然而长平一战,四十万人全被白起给坑杀了,赵括本人也是万箭穿心,死于非命。

其实郭誉是想告诉夏侯玄计划虽然重要,但不必做到事无巨细,只要能把握大方向足矣,剩下的就需要在战场上随机应变,灵

活堂握了。

但彼时夏侯玄沉沉浸在自己的完美计划中不可自拨,至于郭誉的善意提点,夏侯玄是故意疏漏还是无心理会,郭誉就不清楚了。

但从今天公布的作战计划来看,和昨天的那个是如出一辙,显然夏侯玄丝毫没有听进去郭誉的劝告。

郭誉心情稍稍有些郁闷,不过他自问没资格去生气,毕竟这支军队的主将是夏侯玄,自己也只是了的幕僚,幕僚的作用就是给

主将来出谋划策,提供建议的,至于主将采纳不采纳,就不是幕僚所要考虑的事情了。

郭誉没有等会议结束,他就起身离开了。

因为今天的会议是布置作战任务的,接受禽令的,都是各营各部的主官,郭誉做为参军,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所以他早走一

步和迟走一步,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方布一直就站在不远处,看到郭誉起身离开,他便快步跟了上去,问道:“少主,您这是要去哪儿?

郭誉长吁了一口气,道:“心情有点闷,出去走走。

方布便没有开口,紧跟着郭誉,须失不离。

在洛阳之时,方布做为郭誉的贴身保镖,一直就是寸步不离的,而且方布很少开口,几乎从来不问郭誉要去哪儿,反正郭誉去

那儿,他就跟到那儿,很少有离身的时候。

到了战场上之后,方布似乎变得更为的警惕,毕竟战场上的凶险要远远高于洛阳,不仅有敌人的明枪,还有来自暗处的冷箭

这一切都需要方布提出做出准确的预判。

在战场上,他更是时刻地关注着郭誉的动向,有时候发现苗头不对的时候,方布则会主动地来询问一番,反正危险之地方布是

不允许郭誉踏足的,只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方布才会允许郭誉自由活动,当然,无论何处,方布也是寸步不离的。

自从上次在洛阳郭誉遭到刺客袭击之后,曹家对郭誉的安全护卫就极为的重视,方布也是承受了极大压力,此次出征,曹演将

郭誉身边的护卫增加到了五人,除了方布继续做为郭誉的亲随贴身保护之外,另外四人则做为郭誉的亲卫,远距离暗中保护着郭

誉的安全。

曹演夫妇为了郭誉的安全,可谓是煞费苦心的

郭誉没有骑马,而是一路步行,沿着魏军的散驻地点转悠起来

为将者不但要熟读兵法兵书,而且要熟知天时地利,所以每到一地,郭誉都会亲自登临,却观察山川地势,有时候还会对比地

图,发现不足。

这个时候的地图,还没有经过裴秀的改制,简陋的很,有时候绘画的不完整,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出现在了地图之上,有

时候是比例尺不对,原本看地图两地之间是十里的距离,可真正到了实地,却远不止十里之遥,差得比较离谱。

看惯了后世那种精确的甚至带导航的地图,郭誉对这个时代的地图实在是无力吐槽了,简陋的无以加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真要是按这种地图打仗,打着打着自己也非得糊涂了不可

原本地图上标注的是一道小山梁,可实战时却发现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隘,原本地图上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实战中却处处是

哎,说多了都是泪呀。

自从郭誉发现这军事地图不靠谱之后,每到一地,他都会亲自去勘探地形,把地图上的错漏更正过来,到达安风渡之后,更是

紧要的地段,郭誉如何能不察?所以他亲自登临各处,仔细查看,以备不时之需。

长风林这边的地势较高,可以隐约看到波光粼粼的淮水,那东北方向不远处应该就是安风渡了吧,大约两三个时辰之后,战斗

就会打响,这次淮南之战魏吴两国的第一次战役即将要拉开帷幕。

夏侯玄憋着一口气,全军将士也都憋着一口气,这一仗魏军势必要打出魏军的气势来,打出魏军的威风来

其实吴军又何尝不是?

此次呈人在安风渡设伏,准备对魏军半渡而击,也是一个精心准备的计划,究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站在这片高地之上,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到吴军的营帐,这些营帐全部藏匿在密林之中,4.5如果不仔细地分辨,是很难看得到

在营帐的周围,还可以隐约看到吴军的士兵在集结,刀枪有初升的朝阳下熠熠牛辉,反射过来的光线甚至晃了郭誉的眼一下。

看来吴军也已经是在集结军队了,大战真得将要是一触即发。

好在魏军隐蔽工作做的极好,已经到达了吴军身后不远的地方,藏身干山林之中,吴人音然沿有丝毫的察觉。

既然没有察觉,那就更谈不上什么防备了,这一战,似平魏军已经是抢得了先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魏军必然会大获全胜

也许,这一战还真应了夏侯玄的计划不成?

首节 上一节 349/5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帝国人屠,开局龙象般若功

下一篇:家族百年:从民国开始永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