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522节

不过区区几十万两宗室俸禄罢了,陈循认为景泰帝完全没必要克扣,勒紧裤腰带给了便是。

陈循的思维就属于典型的明朝文官,那便是高高在上久了,不肯俯首见苍生。压根意识不到沈忆宸为何要如此精打细算,以至于把主意打到了宗室藩王的头上。

相比较陈循的“大度”,朱祁钰当初可是被粮食危机给搞的焦头烂额,现在南北两线战火再起,户部尚书金濂曾着重强调过,国库目前余粮最多维持半年。

半年之内如果结束不了战事,要么遇到丰年税收大增得到上天眷顾,要么就再度加税很有可能引发民乱,没有第三种选择。

几十万两折算成米粮接近两百万石,不是一个小数目。

“陈元辅,可如今国库空虚,发放宗室俸禄就有可能导致战线无以为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景泰帝朱祁钰的犹豫,陈循早就有了预备方案,只见他拱手道:“臣在内阁见过沈中堂的预算,此次征讨兀良哈三卫的兵马,包括辽东军几乎达到了以往的双饷。”

“重赏出勇夫的道理臣明白,可是就连宣大等地官兵未曾参与战事,沈中堂依旧向户部大司徒申请了粮饷发放,臣认为这点过犹不及!”

“事情应有个轻重缓急,辽东战事军饷不能断,宣大至山海关等地加饷可以暂且拖一拖,先发放宗室俸禄安抚诸藩亲王,度过这段多事时期。”

“待风波过去,南方的秋粮征收上来,再补发加饷给宣大官兵即可。”

陈循指的风波,自然是太上皇朱祁镇的宾天,现在正处于风口浪尖的时期,必须尽可能的安抚宗室外戚。等再过个一年半载,当驾崩已成为既定事实,那么此事就无法再掀起波澜。

面对陈循的劝说,朱祁钰皱了皱眉头,思索一番后在宗室藩王的压力下,最终还是做出来妥协道:“那就是先暂缓宣大边军的加饷,朕命户部金濂优先方法宗室俸禄。”

大明克扣边军粮饷乃是惯例,哪怕到了明末要亡国的时期,名义上的一两军饷经过各种漂没、折算、贪污后,能最终到将士手中三钱,就算得上是清正廉明。

放在现在陈循等文官眼中,宣大官兵又没有参与主要战事,仅仅为了激励士气就加饷,那么在国库紧张的情况下暂缓发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哪怕皇帝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攘外必先安内,宗室诸藩乃天潢贵胄,稍有不慎就会朝野动荡帝王威名受损,很多时候王侯将相确实投胎有种,天然高人一等。

此时正在辽东酝酿大战的沈忆宸,压根没想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场面,会出现在自己身上。如果不是当初数场大战积累的足够的威望,加上朝野中有些些许根基,以及成国公朱勇复爵为靠山。

恐怕朝廷中枢的目标就不仅仅是宣大加饷,连征讨军跟辽东军这些主力部队的战时双饷,都得打一个狠狠的折扣。

终明一朝饱受藩王之害,沈忆宸克扣宗室俸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底线试探,目前来看反响在朱祁镇驾崩的加持下,有些超乎之前的预期,皇帝朱祁钰并没有扛住压力。

“削藩”是一件无比谨慎麻烦的事情,同样还是一件启动了就无法停止的事情,任重而道远。

……

七月的察哈尔草原在骄阳的照射下,出现了腾腾热浪的场景。集结了沈忆宸征伐军骑兵,武锐率领的京营骑兵,以及李达统帅的辽东骑兵三部,大明总共才凑出来四万骑兵。

这点数量别说距离也先嘲讽的十万骑兵有很大差距,就连与蒙古外围主力五万骑兵相比较,人数上都还少了一万。

土木堡一战的溃败,让明军损失了太多优良战马,况且随着跟瓦剌部以及兀良哈三卫的敌对,从草原上通过交易朝贡获取战马的途径也被阻断。

更为致命的是仁宣两朝龟缩防守,让明朝诸如哈密、安定、阿端、瓜州等等靠近西域的关西七卫全面东撤,河西走廊逐渐沦为蒙古人之手,等同于断绝了从中亚地区获得强壮高大马种的机会,只能使用矮种马血统的蒙古马,承载能力大幅度降低。

如果不是火器时代的降临,可能大明骑兵发展到后面,马种连大规模重骑兵都维系不起来,倭寇那种“猴子骑狗”的画面,说不定就会出现在明军骑兵队身上。

当然,这个锅也不能让明朝全背了,马种退化根源从宋朝就开始。毕竟汉唐盛世为了“汗血宝马”这类优良马种,对方不给就可以远征中亚去亡国,铁血大宋连个燕云十六州都收不回,养马场全部沦陷于辽金手中,几百年下来马种不退化才怪。

四万大明骑兵驻扎在一处泉眼附近,夏日水源供应是战斗力的保证,土木堡之变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沈忆宸不可能犯同样错误。

数百名斥候已经分散开来,在半径五十里范围内搜索蒙古骑兵主力的踪迹。目前义州城被重重封锁,理论上也先长子博罗纳哈勒统帅的兵马,并不知道明军有围点打援的计划,如果能探查到对方位置,就能提前做好战备打一个措手不及。

骑兵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策马速度提起来后,那堪称雷霆万钧的冲击力。谁掌控先手列队冲锋,谁就能占据着绝对的战略优势,说不定能直接把敌军给冲溃!

李达抹了一把额头上汗珠,这烈日炎炎的高温让他有些心烦意乱,集结后来到察哈尔草原有数日时间,按理说发现蒙古主力兵马不难。

毕竟这么多人饮水量不低,只要顺着河流跟泉眼方向搜寻,就一定能找到对方的踪迹。可偏偏几日下来,斥候派出去的距离越来越远,依旧没能找到博罗纳哈勒部。

难道说义州城有蒙古哨骑突围了出来,把消息给传达出去了?

抱着这种猜想,李达找到了正坐在阴凉处闭目养神的沈忆宸,开口说道:“向北,你说这博罗纳哈勒,会不会没有驰援义州城,否则怎么可能找了数日都没个影子?”

“说说你这么想的理由,另外军中用上官称呼。”

沈忆宸依旧没有睁开眼,他知道李达是个急躁的性子,肯定是有些坐不住了。

“我带着猛可收拢鞑靼残部的时候,听到一些蒙古人说也先立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长子博罗纳哈勒非常不满。鞑虏又不像咱们汉人那样,从小习得儒家经典通礼仪教化,谁拳头大谁就能成为部落首领。”

“说不定博罗纳哈勒打着如意算盘,干脆让明军在义州城把也先跟阿失帖木儿一锅端了,那么大汗之位就落在自己身上,还去驰援个屁!”

听完李达的诉说,沈忆宸睁开了眼睛,点了点头道:“你说的有些道理,不过蒙古大汗之位,就连也先目前都坐不稳,博罗纳哈勒哪来的信心,自己能稳坐汗位?”

“况且瓦剌部唯也先马首是瞻,就算博罗纳哈勒心中有这种想法,军中部落将领也不会听他的,必然会驰援义州城!”

仿佛是为了印证沈忆宸的话语,此时一名斥候纵马疾驰而来,单膝跪地禀告道:“三千营右掖军小旗禀告沈阁老,东南方向三十里处发现鞑虏主力,正在朝着义州城方向前进。”

来了!

沈忆宸眼中闪过一缕寒光,他虽然没有表现出李达那样的急不可待,但事实上同样没有装的那么镇定自若。

要知道北伐自古就是一件碰运气的事情,历朝历代多少名将劳师远征,却无法找到游牧民族的主力。甚至运气差到如李广那样,一世英名在几次迷路后损耗殆尽,沈忆宸心中其实同样没底,蒙古大军到底会走哪条路驰援义州城。

其实最为保险的办法,是在义州城外等着蒙古骑兵上门,可那样的话等同于对方做好了战前准备,双方是明牌在打拼的硬实力。

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战术上必须重视敌人,无论一汉敌五胡口号喊的多么振奋人心,事实上四万大明骑兵对阵五万蒙古铁骑,目前的形势下并没有多大优势,或者说劣势也不为过。

兵者,诡道也,沈忆宸必须打对方措手不及!

“命令夜不收跟斥候全军出击,不能放过鞑虏派出去的任何一名探路哨骑。”

“是,卑职遵命!”

斥候小旗领命后就立马转身离去,沈忆宸望着他的背影,向身旁李达下令道:“李参将,通知将士们披甲列阵,另外告知下去凡斩杀鞑虏者,除了朝廷的封赏,本官一颗头颅再加赏五两!”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哪怕把鞑虏主力脑袋全部留下,不过区区二十五万两罢了。朝廷封赏能落实多少沈忆宸不知道,但他知道自己这话放出去,底下将士们定然士气如虹。

原因很简单,自己这五两不会空口无凭,将实打实的发放到手中!

大明骑兵在披坚执锐的同时,察哈尔草原上的蒙古骑兵却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来临,甚至很多人还带着一种胜利者喜悦,得意洋洋的跟同伴议论着战利品。

早在朱仪接到沈忆宸调兵消息的时候,他就让麾下五军营一万步卒前往山海关增援,另外还向驻扎宣府的忠国公石亨发送求援公文,希望对方能出动九边兵马,配合对兀良哈三卫的攻势。

理论上这套部署没有任何问题,与沈忆宸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可问题是人算不如天算,忠国公石亨为了证明自己配得上大明国公的爵位,匆匆忙忙就近征调了几万精兵。

甚至为了抢占攻势,把朱仪从居庸关调往山海关的一万步卒都截留了下来,领兵出塞直捣兀良哈三卫老巢,丝毫没有把敌人给放在眼中!

按照正常的情况,就算忠国公石亨大意轻敌,宣大防线这三四万边军出塞,战斗力打个兀良哈三卫难度不大,最多就是对方往更北方的草原潜逃,跟正统九年朱勇出塞那样无功而返。

偏偏这一次兀良哈三卫臣服于也先,为了配合对方的战略计划,提前做好战争准备征调了八万带甲战兵,打算一举攻陷沈忆宸之前驻扎的宁远城。

另外博罗纳哈勒率领的五万蒙古铁蹄,为了配合兀良哈三卫,同时也是展示武力施压,恰巧从察哈尔草原转移到了漠南蒙古的地盘上,忠国公石亨率领的三四万大明边军,撞上了足足有十三万之多的蒙古战兵!

本来就算石亨运势不佳,出塞就遇到了最坏的情况,依旧还有挽回的机会。因为漠南蒙古距离宣大防线并不远,只要没有被团团包围切断后路,且战且退拖到大同总兵郭登跟宣府总兵杨洪驰援,就有很大概率撤回关内。

结果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说好不巧就在石亨部撞到蒙古铁骑前夕,朝廷暂缓宣大边军加饷的谕令传到军中,直接对士气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宣大边军而言,不加饷出征最多士气低靡点,反正该打的仗还是要打。但朝廷出尔反尔说好了加饷,却在出征之后不给钱,造成的影响远比直接不加恶劣百倍!

古代时效造成的弊端,在此刻简直展露无遗,朝廷方面下发谕令的时候,并没有收到石亨出塞的上疏。与之对应的是石亨出塞之前,同样没有收到朝廷的旨意,否则他哪怕再如何想要立功,也不会冒着士气崩溃风险主动出击。

三万余人大明边军,简直提前上演了明末九边的黑暗,举手投足间被朝廷大员决定了命运。唯一不同的是,此时的大明将士还保持着武人的悍勇,领军统帅石亨缺点颇多,却有着万夫不当之勇!

再加上宣大防线两座最为重要的军镇守将,郭登跟杨洪均为当世名将,本来应该崩盘的局势被他们三人联手,硬生生的托住了底,把半数出征的明军给带回了关内。

可哪怕如此,依旧付出了接近两万余人的伤亡,同时还延缓了博罗纳哈勒驰援义州城的速度。历史的进程便是如此,很多时候一环扣着一环,犹如蝴蝶煽动的翅膀那样,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幸运的是关键节点还是回到了正规,沈忆宸没有错过伏击博罗纳哈勒部,战略的主动权依旧掌控在明军手中!

第482章 壮士断腕

沈忆宸并不知道漠南蒙古发生的事情,更不知道在自己总督辽东后,朝廷中枢为了几十万两宗室俸禄,玩了这么一出自毁长城的骚操作。

他此刻穿着直身札甲,双手套上了两当环臂,目光冷峻无比的注视着前方,一副十足的武将打扮。身边整齐排列着大明四万铁骑,刀锋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凛凛寒光,需要用敌人的鲜血来安抚!

博罗纳哈勒率部缓缓前行着,非战备状态下除了少部分哨骑跟护卫外,绝大部分士卒是不会穿甲行军的,这点与电视剧中情景完全不同。

并且穿着甲胄的步骤十分繁琐,士兵们的轻甲还好点,将领级别的全甲光靠自己都穿不上去,还得亲兵过来帮衬。这就是为什么抢占先机,就能占据着绝对的战略主动,望着无尽的敌人杀过来身上连甲胄都没有穿,那是何等的绝望?

“大台吉,前方五里处有个泉眼汇集的湖泊,我们要不要在那里休整一番,这鬼天气越来越炎热了。”

瓦剌将领阿木尔,此时就跟随在博罗纳哈勒的身旁,他对于察哈尔草原地形比较熟悉,知道前方有泉眼的存在,无独有偶沈忆宸率领的明军就在此处等着。

“好,就去那里休整一番,备好充足的饮水后就加速前往义州城。”

博罗纳哈勒里衣已经被汗水给?湿了,这几年气候不知道怎么了,冬天越来越寒冷,夏天却越来越炎热。人还可以耐得住饥渴,战马娇贵无比容不得丝毫怠慢,必须时刻注意降温补水。

说完之后博罗纳哈勒仿佛想起来什么,朝着阿木尔问道:“派出去探路的哨骑回来了没有?”

“还没有,想必是在泉眼处补水休整。”

是吗?

博罗纳哈勒心中有些疑惑,不过并没有任何危机感,毕竟就连枭雄也先都料想不到,沈忆宸能在短短时间内征调十一万明军围城。

他就更想不到,沈忆宸在围城的同时,还敢亲率四万大明铁骑,主动出击自己率领的五万蒙古主力大军。

“让儿郎们打起精神来,很快就要进入到辽东都司境内,从父汗传过来的书信中描述明军至少有六七万兵马,意味着他们可能有别的方法完成调兵,不能掉以轻心。”

博罗纳哈勒在军事上颇有天赋,否则天圣汗也先也不会让他单独在外领兵。历史上“瓦剌帝国”崩溃之后,长子博罗纳哈勒跟次子阿失帖木儿彼此不服,展开了几番恶斗。

最终博罗纳哈勒率领一部分族人去扎布汗河停留,创建了清朝卫拉特蒙古四大部之一杜尔伯特部。

阿失帖木儿在争斗中处于下风,后来还被黄金家族遗孤“小王子”达延汗屡次击败,无奈的西迁去伊犁河驻扎,创建了后来更为著名的准噶尔部。

从这一点上来看,如果不是也先立幼废长,恐怕瓦剌部不至于走到分裂的下场。

面对博罗纳哈勒的提醒,阿木尔却是一脸的骄横,很自大的回道:“大台吉,明国的宣大边军依旧跟土木堡时候一样,在我们蒙古铁骑的刀锋下就是一群两脚羊。”

“要不是那石亨率领着一群族兵还有两下子,恐怕单单靠着我们就能顺势破关而入,末将就不信沈忆宸那个文官,还能比石亨更加勇武?”

阿木尔的话语让博罗纳哈勒有些认同,本来在去年辽东之战后,蒙古诸部对于大明兵马重视程度再度陡增。结果这一次交手,感觉跟当初大同府外的阳和之战没什么区别,说一触即溃夸张了点,不过也强不到哪里去。

从宣大边军的状态可以推测,沈忆宸率领的京营兵马应该更弱。石亨乃当世猛将,还能依靠着一群石氏宗族子弟,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沈忆宸区区文官能靠什么?

想明白这一点后,博罗纳哈勒的警惕心理放下不少,看来哨骑未归可能真的是在饮水休整。

“报沈阁老,鞑虏主力已经进入到伏击圈!”

听着斥候传来的军情,沈忆宸意识到战机已经到来,于是拔出腰间佩剑朝着左右两侧明军将士吼道:“大明虎贲们,自土木堡一战来,鞑虏叫嚣着草原成为了明军的禁区,万里北疆任由他们纵横。”

“今日本官就想要证明一件事情,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用你们的刀锋去征服这片草原,告诉鞑虏们谁才是真正的主宰,明军威武!”

跟随沈忆宸出征的大明骑兵,其中大多数都有在他麾下作战过的先例,丝毫不怀疑自己统帅言语的真实性。瞬间感觉到一股热血直冲脑门,汹涌的战意仿佛化作实质一般笼罩在草原之上,明军的刀剑已经饥渴难耐!

“武锐!”

“末将在!”

武锐虽是成国公朱勇亲卫将领,实则在沈忆宸麾下时间不短,称之为半个部将都不过份。

“率领三万大明儿郎,正面击溃鞑虏主力,可否做到?”

“轻而易举。”

首节 上一节 522/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