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626节

“去吧……去吧……”

高穀刚才的谈话就犹如回光返照一般,现在就陷入了一种喃喃自语中,不断的回复着沈忆宸“去吧”这两个字。

见到这种情形,沈忆宸轻轻退出门外,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内心感到沉重无比。

想当年自己初入仕途,朝廷满是永乐跟仁宣两朝的老臣,还碰到了“三杨”时代的尾巴。随着时光匆匆流逝,高穀已经成为了阁部大臣中的最后一人,也很快将会驾鹤西去。

人生短短几个秋,时间走的真快,却又仿佛宛若昨日。

明良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就在沈忆宸看望过后的第二日,高穀就与世长辞。

身为数朝元老加内阁大臣,明良帝给予了身后哀荣,礼部尚书空缺的前提下,沈忆宸越疽代苞给了决策,赠高穀“太保”头衔,并且谥号“文义”,彰显其辅佐朝政多年的功绩。

同时沈忆宸还完成了高穀的托付,当即蒙荫其子高峘入国子监读书,并且特意拜访了国子监祭酒,托付对方要从严对待这名纨绔子弟。

另外还托赵鸿杰放出话,高峘的狐朋狗友谁还敢继续拉着他吃喝玩乐,免费赠送锦衣卫诏狱一游的待遇。

要知道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本就充斥着威慑力,再加上赵鸿杰有了沈忆宸的加持,权势跟地位基本上已经到达了高峰,谁敢不长眼无视他的放话?

高峘最终能不能安心读书改邪归正沈忆宸不知道,但只要这小子能老老实实的当个普通人过完一生,娶妻生子给高氏一族留个后,也算对得起高穀的临终托付。

由于高穀葬礼的举办,原本定好的礼部尚书廷推被退后了,满朝文武基本上都去高府吊唁了一番。不过沈忆宸却没有闲着,清丈全国田亩的政令仅仅是个开端,关键还得看人如何执行,否则颁布的就毫无意义。

不要觉得清丈土地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别说是放在封建王朝,哪怕就是放在现代社会有各种科技加持,很多国家依旧做不到对国土耕地有精准的数字。

虽然沈忆宸还没有颁布税法,但清丈土地这道政令一出,地方士绅豪强就会如同中枢官员一样,很快便会领悟到跟税收有关系。

历朝历代皇权基本上不下县,最基础的七品县官想要坐稳位置,就必须跟当地名门望族搞好关系,久而久之双方就绑定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为了少缴或者不缴税赋,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隐瞒真实的田亩数,反正山高皇帝远随便报个数就行,难道你沈忆宸还能走遍大明山山水水,丈量清楚每块土地吗?

历史上张居正靠着“考成法”的威力,仅部分执行就清丈出来两亿八千万亩隐瞒的田地,为明朝每年增税四百余万两。十年时间变法下来令国库充盈,变相为大明续了起码四十年命,直到万历三大征还在吃张居正改革的老本。

沈忆宸的目标是超越张居正,他相信目前大明士绅阶层隐瞒的田亩数量至少在三亿五千万亩以上。如果能全部登记在册,然后再按照阶梯税收制度去执行,这部分的银两会在六百万两以上,并且随着水利设施的修建还会逐年上升。

想要把这部分隐藏的田产挖出来,并且后续能收上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有“考成法”的加持逼迫,依旧会有许多官员出工不出力,随便交待一个成绩糊弄朝廷。

从沈忆宸担任内阁首辅来,大明已经举办了两届科举,有相当一部分的“沈党”官员进入了大明各个州府的中低层为官,他们能大幅度的提高行政能力跟效率。

但是光靠着“沈党”官员是远远不够,就算吏部尚书李贤再如何偏心,依旧不足明朝官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沈忆宸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行对地方官员的有效监督,那么就其他地方入手。

想来想去,沈忆宸把目光瞄向了“死敌”,长久以来最为厌恶自己的群体,那便是朝中的“言官清流”!

虽然沈忆宸同样讨厌这群只知道空谈义理的“腐儒”,但是有一点他不得不承认,明朝大礼议事件之前还没有被打断脊梁,并且没有陷入党争的言官清流。

其中大多数人,都能称得上有文人气节,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不仅仅是沈忆宸有,言官清流们同样有,只不过双方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言官清流的监督体系,都察院其实就有着现成的模板,那便是十三道监察御史。通过京官外派的方式去巡视郡县,来纠正地方的刑狱以及严查官员的贪腐,已经被证明了十分有效。

只可惜监察御史的人数太少,总共才一百余人,压根就不够分到每个州府。

既然单纯的监察御史不够,那就再加上六科给事中这群喷子就好了。如果还不够多的话,翰林院那群书呆子整日修书什么的,耗费十几年光阴等着按部就班升职的机会,说实话意义真不大。

干脆利用科道言官的正义感跟为官初心,去监督大明清丈田亩的执行。常言道恶人自有恶人磨,朝廷大喷子连阁部高官的面子都不给,动不动就问风奏事弹劾,想必区区地方豪强更不会放在眼中。

同时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沈忆宸还打算从京营中抽调一批士兵,成立专门的税务稽查科,跟随着科道言官一同下乡担当武力存在。

虽说自古皇权不下县,但大明终究还没到后期糜烂的程度,中央政府的权威摆在那里,地方敢向科道言官动手的豪强,终究还是在极少数。

计划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言官清流这个团体跟沈忆宸不对付这么多年,怎么可能听从他的安排去“下乡”清丈田亩跟查税?

要知道明朝京官对外官有着天然仕途优势,外派就意味着贬官,想当年沈忆宸出镇山东治水,很多人都以为这一辈子回不来了。

如果说服不了言官清流团体,先不说沈忆宸有没有强行把他们派出去的权力。

就算有,这种强行外派对于监督起不到丝毫作用,说不定心怀怨恨到地方就开始同流合污了。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必须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去当中间人搭一座桥,然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说服对方。

另外“考成法”的颁布,不仅仅是对沈党官员有用,是对大明全体官员生效。言官清流只要做得好,同样可以得到快速升迁的机会,没有谁愿意一辈子身处底层,挂着清贵的名头去当个纯粹喷子。

思前想后,沈忆宸把这个人选的目标,放在了曾经的翰林院侍讲,现如今的翰林掌院倪谦身上。

既然决定了,沈忆宸在拜祭完高穀之后,就立马行动了起来。倪谦是一个真正淡泊名利的文人,这么多年过去依旧选择留在翰林院研究学问,而不是彻底投身“官场”谋求阁部大臣的席位。

再度站在翰林院的门槛面前,望着头顶那几个大字,沈忆宸心中思绪一时感慨万千。这里曾经是自己仕途的起点,跨过了这道门槛就成为了士大夫阶层,可谓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沈忆宸却从未再回到翰林院,原因在于他总感觉自己与这里的氛围格格不入。没想到时隔多年后再度回来,居然是要请言官清流们出山去做点实事,真实令人唏嘘不已。

门前的执守兵役,见到沈忆宸这身绯袍跟年轻脸庞,很容易就猜测到他的身份,不敢有丝毫阻拦立马躬身行礼放行。

换做以前这种普通守门兵役见到内阁大臣,是要下跪行大礼的。但沈忆宸这些年颁布法令,禁止了武人戎装行礼的行为,保持着军人那份应有的尊严跟荣誉。

跨过门槛石踱步踏入院中,翰林们如同当年一样正在值事厅里面忙碌的,直到其中一位不经意抬起头来,把目光望向了院中的沈忆宸。

接下来的一幕,便是他目瞪口呆的呆立在原地,整个人脸上神情写满了不可置信,内阁首辅居然破天荒的重回翰林院了!

第608章 诱之以利

“沈……沈前辈?”

这名翰林官结结巴巴的称呼着沈忆宸,内心里面却是震惊跟激动并存。

要知道当年沈忆宸第一次来到翰林院,这个极其讲究上下尊卑的地方,就直接拿出官身去力压同僚前辈,以至于他在整个翰林院的名声跟人缘极差。

哪怕这么多年过去,数届科举一代新人换旧人,翰林院依旧流传着沈忆宸“目无尊长”的传说,被视为翰林公敌!

只是这些东西虽然口口相传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沈忆宸年少居高位的现实摆在那里,没有一个新晋翰林官内心里面不崇拜仰慕,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做到同样的出将入相。

这种言语跟内心的割裂,就形成了典型的心口不一,直至沈忆宸现身在自己眼前,内心的激动终究压过了表面的鄙夷,下意识喊出来的还是那一声“沈前辈”!

翰林官新人的称呼,引发了值事厅里面其他翰林的注意力,当他们把目光望向院中看到沈忆宸那张陌生又熟悉的脸庞时候,震惊的表情简直是一模一样,全部呆呆立在原地,安静的地上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

“诸位打扰了。”

见到这种情况,沈忆宸面带微笑云淡风轻的拱了拱手,当地位不处于同一层面的时候,心态就同样如此。

曾经的那些恩恩怨怨,对沈忆宸来说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不足挂齿。

“晚……晚辈见过沈前辈……”

一名年轻的翰林官见到沈忆宸打招呼,下意识的就拱手回礼。

可是当手抬起来的时候,他又立马意识到不对,要知道翰林院的前辈平日里视沈忆宸为佞臣,自己这番举动会不会被看做是讨好?

不过很快这名年轻的翰林官就发现自己想多了,几乎值事厅的所有翰林,包括那些曾经沈忆宸的同年,几乎是同时拱手向沈忆宸行礼。

“晚辈见过沈前辈。”

“下官见过沈中堂。”

平日里过过嘴瘾可以贬低嘲讽一番沈忆宸,但当对方真正的站在面前,乃是位高权重的当朝元辅!

谁敢怠慢?

沈忆宸见到这一幕,脸上流露出一抹玩味的笑容,他本以为会出现“深入敌营”的场景,结果却大多面露恭敬神色。

看来权势这东西,哪怕翰林清贵都不能免俗,官大一级压死人!

当然沈忆宸有要事前来,没时间也没兴趣跟这群翰林后辈多言,又拱了拱手示意了下,便跨过登瀛门前往内院。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还呆呆站在原地的翰林官们表情十分复杂,其中有一人终于忍不住说道:“以往都只能在丹陛之下远观,如今近距离见到沈前辈,他真是对得起年少有为这四字。”

没错,沈忆宸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年轻,哪怕这群翰林还有为官不到一年的新人,可是在年龄上比沈忆宸小的却为数不多。

更为恐怖的是,沈忆宸的身份还不仅仅是前辈那么简单,他已经站上了官场的巅峰堪称宰执天下。

这种风光,这种尊荣,这种地位,怎能不让年轻官员们羡慕向往?

“当年沈前辈离开翰林院并不愉快,这些年也从未回来过,为何今日会突然前来?”

又是一名年轻翰林官好奇一问,沈忆宸出身翰林却从不以翰林身份自居,甚至跟文官清流集团之间,都出现了一道深深的隔阂。

结果却突然“故地重游”,让人不免有些疑惑。

“可能是拜访掌院吧,据说沈前辈能得到英宗皇帝赏识,就得益于倪掌院举荐他为展书官,开启了仕途的青云之路。”

“如今算是飞黄腾达了,怎么也得念及一下旧情吧?”

听到这个猜测,旁边的翰林官纷纷点头,只不过一个年纪稍大的翰林修撰冷哼道:“沈忆宸要是念及旧情,就不会今日才来翰林院。更何况掌院他淡泊名利,岂会跟这种权臣同流合污!”

说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那边被沈忆宸用官职威压过的陶宏正。这么多年过去,沈忆宸已经站上了文官巅峰高度,陶宏正却依旧窝在翰林院里按部就班,才升迁到从六品的修撰。

不得不承认状元及第的含金量,沈忆宸官场仕途的起点,可能就是很多官员一辈子企及不到的终点!

陶宏正毕竟是翰林院的老前辈,当年他跟沈忆宸的事情闹得挺大,基本上人尽皆知。这番言语中的酸味简直溢于言表,旁人知道他心中憋屈也不好点破,只能选择默不作声让他发泄下。

另外一边沈忆宸跨过了登瀛门,自然是听不到这些有关于自己的议论,他此刻站在内院一间屋子面前,抬头望着梁下那块明太祖御赐的“词林”牌匾。

想当初自己正是在这里,拜见了时任翰林掌院的钱习礼,如今却已经物是人非。

“既然已经来了,还站在门口为何?”

一道浑厚的声音从屋内传来,说这话的正是现任翰林掌院倪谦。

他早就从窗户缝隙中,看到了沈忆宸来到内院的身影,结果对方却呆呆站在门前盯着“词林”的牌匾,于是乎出声提醒了一句。

说实话,面对沈忆宸的到来,倪谦内心里面同样百感交集。他对沈忆宸没有师者的身份,只能算上司跟前辈,却在事实上看着对方的成长,看着对方以行践言,去朝着心中的理想进发。

回首望去,是应该庆幸当初没有看走眼,沈忆宸确实乃国之栋梁!

听到倪谦的催促声音,沈忆宸也是从回忆中醒来,然后赶紧进入屋内的书房,非常恭敬的拱手行礼道:“晚辈见过倪前辈。”

明朝翰林院虽然不遵循官场规则,一概按照科举年份用“前辈”、“晚辈”称呼。但事实上当双方身份官衔差距过大,依旧还是会用上尊称,特别是沈忆宸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大概率不用再自称晚辈。

之所以沈忆宸依旧用这种自称,某种意义上是表达对倪谦的尊重跟感激。对方当年没有徇私打压异己,在理念不合的情况下依旧举荐自己为经筵展书官,得到亲近皇帝的机会。

这份提携之恩,沈忆宸没齿难忘,哪怕身居高位也不会在倪谦面前傲慢。

“沈中堂客气,下官愧不敢当。”

倪谦依旧还是那副外冷内热的性格,就算心中情绪波涛汹涌,表现出来却是不咸不淡的态度。

“倪前辈自然担当得起,可以说没有倪前辈的提携,就没有晚辈的今日。”

看到沈忆宸还在客气,倪谦嘴角罕见露出一抹笑意,淡淡道:“沈中堂就不用跟下官矫情了,常言道无事不登三宝殿,突然来到翰林院定然是有要事。”

“说吧,看下官是否能帮上忙。”

毕竟是看着沈忆宸一步步走向权倾朝野,对方是什么秉性倪谦还是比较清楚的。

沈忆宸骨子里面就是一个实干派,做事习性偏向于雷厉风行,绝对不会做特意登门拜访,仅为了叙旧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

倪谦都已经开门见山了,那沈忆宸也不好继续藏着掖着,只能尴尬笑道:“万事瞒不过倪前辈的慧眼,实不相瞒晚辈这次来到翰林院,确实有事相求。”

说罢,沈忆宸脸上笑容褪去,换上了一副认真神情继续说道:“清丈全国田亩的政令,前些时候由内阁联合户部颁布,可想要执行下去却困难重重,想必大明各州府的地主豪强,绝对会尽可能的瞒报、少报田地,导致最终效果不尽人意。”

首节 上一节 626/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