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23节

  他就是想看看,燕王府其他文武有多少和姚广孝来往过密,毕竟高阳郡王的头等大事,就是支持父王不被削藩,然后才会考虑如何在父王面前争宠,和防备一些与世子来往过密的文武。

  而井盛自己心里关注的头等大事,还是为高阳郡王朱高煦弄起一个能顺利运行的情报组织,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以前的高阳郡王从来不干这些事,这让他们这些心腹随从们都没有底气,也倍感失落,现在高阳郡王突然的转变,终于让他们看到一点希望。

  北平城里有好几个寺庙,和尚和尼姑庵都有,他既然在高阳王面前夸了海口,这件事肯定要办的漂漂亮亮。

  但这种事其实挺无聊的,井盛独自一人守在楼上,一边看一边想着,如何发展自己人。

  他现在只有一个人可以用。

  就是楼下的毛信。

  毛信是毛雄族侄,今年二十出头,比较年轻,也很勇武。

  他平时就看守这仓库,现在划归井盛。

  据毛信说,这仓库一年到头都关着,每次进货也好,出货也好,都从后门走,所以很不起眼。

  干这种事,当然要在不起眼的地方。

  只是无聊而已。

  井盛吃过午饭就到了这里,一直看到下午申时左右,他已经有点昏昏欲睡。

  中间毛信上来和他聊了会天,算是替他打发了一些无聊的时间。

  他告诉毛信以后怎么看,先要想办法认识北平城所有文官和武将,然后记下谁到过庆寿寺,每个人又呆了多长时间。

  毛信几乎一个文武都不认识,又不识字,这要求井盛先要把他教会认人。

  所以井盛现在也只能自己先干着,慢慢培养毛信。

  之后毛信有事又下去了,他还是独自一人在上面。

  最后无聊的时候,井盛就在数在有多少人经过店铺面前。

  数了一下午,经过的人不到一百人,可见这边还算比较僻静。

  明天换个地方,井盛这时决定,明天要换个地方,不能天天在这里白守着。

  再说这边有毛信,可以让毛信帮看看,不管认不认识,先让他记下来的人的面貌也好。

  他正准备起身。

  突然。

  “咦”井盛惊喜交加的看着下面,赶紧缩回头,然后小心的缓缓露出半张脸。

  只见街面上有人低着头,这么热的天还戴着个乌纱帽,行色匆匆的快步往庆寿寺去。

  这人虽然低着头,可穿着官服,戴着帽,关键那走路的样子和身形,井盛太熟悉了,正是高阳郡王府中的典宝副李默。

  井盛官职是典宝,李默是典宝副,是他的副手,两人在一起合作几年了,可谓相当熟悉。

  而且李默这货居然穿着典宝副的从九品官服,这官服其他中高级官员可能都不认识。

  但井盛一眼就看出来是典宝副的从九品官服。

  “这狗东西。”井盛看到李默来到后院,敲了敲里面的门,不由心中大骂。

  不一会,大门打开,有个青年走出来,正是袁义,袁义走到街上,两边看了看,还抬头看向对面。

  井盛赶紧缩回去,然后就凝神听着。

  这巷子就六米宽,加上两边屋檐等,对面大门距离他们七八米左右,片刻后就听到对面的关门声。

  井盛很小心,又等了好长一会,才缓缓伸出头,此时大门已经关闭,门口空无一人。

  再等了片刻,远远看到院子里李默的身影,走入庆寿寺深处。

  井盛表情极为丰富,心中是又惊又喜又是愤怒。

  李默在高阳郡王府上就不受大伙欢迎,因为他觉的自己怀才不遇,屈身在郡王府做个从九品的最低层官员,还没实权,是个副职。

  所以他很少和同僚交流,哪怕井盛这个名义上的主官上司,非工作需要,李默也很少和他说话。

  逢年过节大伙有时会聚一下,李默从来不参与。

  按井盛的了解,李默这人不算奸诈,有点清高,而且做事喜欢一本正经,不愿意变通。

  别人以为李默不懂变通,但井盛知道,他是不愿意变通。

  这样一个规规矩矩的人,按理说是不可能做细作的。

  井盛今天初次就有斩获,还是挺高兴,因为他正在向高阳郡王证明自己的能力。

  他匆匆下楼,看到毛信正在后面院子里练刀,大热天的,挥的刀光闪动,很是威武。

  “石大哥要走了?”毛信看到他下楼,收起刀来,小声问。

  原本他叫井盛井大人,还是井盛让他叫自己石大哥,因为高阳郡王说过,在外面办事,最好用假名,更不要叫官职。

  “你认识郡王府典宝副李默吗?”井盛问。

  毛信摇摇头,他跟着毛雄进过几次王府,可能见过,也可能没见过,就算见过,也没人告诉他,那是李默。

  “我一般都在王府外等我叔,偶尔才会看到有人进出王府,也分不清谁和谁。”

  “你楼上来,带你认下。”

  “还有,以后你叔叔去王府,你不要再去了,北平城内越少的人认识你越好。”典盛边走边和他说。

  毛信茫然点点头,似懂非懂。

  井盛把他叫到楼上,然后告诉他,一会李默会出来,认认这人的样子。

  李默这人还是挺好认的,为人规矩,到哪都喜欢穿着官服,说话做事一本正经。

  “到时我会带你认认他家,你帮我查查看,他家里有什么人,都是什么底细,家中生活如何。”

  “他每隔一天的辰时以后会去王府,至少会呆一个时辰才走。”

  毛信一一记着。

  两人在楼上等了片刻,李默果然出来了。

  井盛这时注意到,他进去的时候是空手的,出来的时候,手上拿着一个包裹。

  那包裹沉甸甸,有点像是银子。

  李默不像是贪财的人啊?井盛默默的想着。

第31章 分田征兵

  五月十八日一大早。

  宛平县徐家村。

  徐家村全村田地,都是高阳郡王的永业田。

  这边全村人都是帮朱高煦种地的,当地算是王庄。

  朱高煦一共有三万六千亩田,基本都在北平西南附近,主要集中在宛平县和良乡县。

  仅徐家村这边,大概有两千多亩。

  平时有王府官员或宦官管理,郡王府以前一直是侯海在干这些事。

  徐家村全村有一百十八户,平均每户大概是分到十几亩左右,主要是看每户的丁是多少。

  丁在明朝,是指成年男子(20岁)。

  口是指成年女子(15岁)。

  丁越多,家里种的田就越多。

  明朝统计全国人口时,大都时候都以丁计,而不是以户计。

  朱高煦喜欢练兵,以前也少住北平城,所以他把徐家村王庄西侧的玉河边上,玉泉山以南,修建了一个临时的军营。

  天气好的时候,春秋之际,他都会带着王府仪卫司三个百人队来练兵。

  今天上午辰时过后,就有大量的当地百姓往这边集合,因为前两天王府来人,诏令附近佃户,每户出一丁,去军营开会。

  大伙虽然疑惑,但主子有令,也只能纷纷前来。

  此次召集,由徐家村,玉河村,石景山村,三村佃户共三百六十三户。

  这些全是帮王庄种田的佃户,有的都是太祖时代,从四面八方被移居来的,他们被编制之后,统一由王府管理,地方官府几乎管不到。

  像这样的佃户,大明到处都是,遇到好的藩王,佃户们日子好过点,遇到不好的,就和奴隶没区别,被打死也没人管,还无处逃。

  人群稀稀落落的从各村赶来,大概一直到辰时未,才全部来齐。

  侯海和陈文,宋猛,周虎等人都在,三个百户王斌、韦达、盛坚他们也在,现场还有一些新人,都是从寨子里来的陈文的人。

  侯海和钟显,还有两个小太监和两吏员一直在边上点名。

  他们点名的方式有点麻烦,边上有名册,有人到了就报一下,我是某里某甲某谁。

  明朝是里甲制,最开始每110户为一里,农村是由丁粮最多的10户任里长,其余100户为甲首。

  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则带管于110户之外,称为畸零户。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

  后来在洪武二十四年又改进过一次,开始考虑区域完整性,有了‘都’这个概念。

  一都为600户,分五里。

  王府的佃户编制和农村差不多,但主要是按每个村的户数来编。

  朱高煦站在侯海边上听了会,怎么感觉好多里长。

  不是一里有110户吗?按他的理解,应该只有一个里长,其余的都是甲长才是。

  等点名完毕后,他便对侯海道:“以后本王佃户要重新编制。”

  “每村选一个村长,由原先的十个里长,按丁粮数轮流担任,两年一期,干的好的,可以连任。”

  “村长统管全村事务,主要向你和和钟显负责。”

  “里长们都归村长管。”

  侯海若有所思,然后马上点了点头。

  “还有,以后召集开会,由里长负责带好各里的人,不要这么闹哄哄一起涌上来,各里长向村长报告应到多少人,有谁没来,村长记好了,直接向你们汇报。”

首节 上一节 23/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