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第517节

  很多城市附近没有可以短期泄洪的出口,可能一下雨就开始积水,下点大雨甚至能淹没很多低洼地。

  这可能就是后世什么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大雨经常出现的原因吧。

  反正朱高煦呆在京师这十几年,已经亲身感受到了。

  他早就想动手修建下水道,但一直忍着,等水泥厂建成。

  建成之后,他终于下令,重修京师下水道。

  他要京师的下水道,和后世欧美电影一样,里面能钻人,打仗,通行。

  他甚至想着,万一将来再遇明末,末代皇帝那S缺,或许可以沿下水道,逃往城外。

  这在此时可算一项浩大的工程,朱高煦刚出来,别说夏原吉,内阁很多人不赞成。

  这时代也没什么工作外的活动,下雨天大伙就在家里呆着好了,谁关心下水道和城中积水啊,大伙更建议先用到水利建设上面。

  但皇帝坚持要这么干,众人也没办法。

  皇帝的理由也很简单,整个工程估计得干好几年,用后世的话说,这个可扩大就业,提升消费,对京师附近是好事。

  至于兴修水利,从洪熙朝建立开始到现在,就没有停过,朝廷年年拨款,不会影响。

  于是洪熙十四年开始,工匠们用了小半年时间,才做出整个京师地下下水道的施工图,洪熙十五年正式开工,由民间十几个承包商各做一段,最后由朝廷验收评级。

  ---

  洪熙十五年二月,刚过立春,秦汉(朱瞻壑)就从京师来到苏州。

  已经二十三岁的秦汉长的很像朱高煦当年,身材高大,面相凶狠,很多人第一次见到他时,都以为是武将,没想到他是文官。

  秦汉已经从云南同知调任苏州知府。

  来苏州前,他先去了京师,拜见了父母,然后到吏部报导,接着就带着新的官印,文书等东西,带着全家往苏州来。

  他妻子叫严小芍,正是他当年在杭州的同学。

  严小芍家里条件也不错,和讨逆大将严强是亲戚。

  严强在讨逆战成功后,先在京师任京营指挥使,后来又去海外呆了段时间,然后又调到济州任济州总兵官。

  严小芍大学毕业后在学校先当老师,当时大学里才五个女老师,社会上反响也挺大的。

  但皇帝从小学开始就有男女生一起上学,到严小芍大学毕业,已经过去好几年,受大明海贸影响,大明报纸天天宣传国外女人出来工作,养家,赚钱,甚至当官,大明风气比历史上开放了很多。

  到现在洪熙十五年,基层大部份官员,都是和严小芍那年代开始进入小学然后慢慢上大,所以民间现在接受能力挺高。

  严小芍去年从大学出来时,学校里已经有三十多位女职员(包括老师)。

  她跟着秦汉先后为秦汉生了两子一女,目前最大的才五岁,三个儿女都带着身边。

  全家五口人,在一批军士的护送下,于二月底来到苏州。

  随同他们一起前来的,有江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宋柯。

  宋柯是永乐时的进士,后任福建知县,讨逆战时第一时间和所在县的官员投降了朱高煦。

  这些年他紧紧抱着朱高煦的大腿,朱高煦发什么政策,他必定第一时间坚定支持,严格完成,所以步步高升,目前已经是从三品的参政。

  宋柯可不知道秦汉是皇帝长子。

  按现在大明规矩,各新任知府到地方,都由当地布政使(有总督巡抚的地方,由巡抚)亲自送到当地,然后召集所有官员开会,认人。

  以前大明的实际情况是,各知府自己到任,先到衙门里,然后可能会一个个去各县,也可能各县令主动在路上迎接,认识下上官。

  历史还有县令在路上被杀,然后被人冒充的。

  所以大明现在到了知府级别,都由朝廷护送到任,并由上官陪送,然后召集府治所有官员,各县九品以上官员,到苏州来认人。

  二月六日,宋柯一行到达苏州,苏州当地和各县官员早就在衙门等着。

  大伙纷纷来拜见左参政宋柯和新任秦知府。

  见过一面后,宋柯看向全场,缓缓道:“朝廷要改制府县,苏州为大明最富的地方府衙之一,设为示点。”

  “希望各大小官员,全力配合秦知府。”

  此言一出,现场哗然。

  皇帝刚登基时,经常改制,把大明制度改的乱七八糟,宗室都没削没了。

  这才消停了几年,开始改制府县了?

  很多人隐隐感觉到不妙,也有人觉得可能是好事。

  现场立刻有官员问宋柯如何改制,宋柯看了眼秦汉,道:“本官也不清楚,大伙一切听秦知府安排即可。”

  他又说了几句,便匆匆离去,连饭都没敢在当地吃。

  大明现在的规矩,上官没事不要下去,下去了也不能在当地吃公务饭,只能自己花钱在街上吃,他要吃了别人请的,那连请他的人都是罪。

  这招朱高煦弄的很严,反正上官到下面,你别找任何借口,就是你亲儿子在你下面的县,也不能请你吃饭,你必须自己在街上吃。

  其他什么亲戚了,朋友了,同窗了,请你吃饭的,当然更不行。

  什么时候能吃饭?过年过节和休息天,在你本人工作所在的府县,可以和其他人吃饭,但不管和谁,吃了什么饭,因为什么原因吃饭,花了多少钱,谁付的钱,都要上报。

  朱高煦这招刚开始时,下面叫声一片,反对不绝,但后来渐渐就没了声音。

  (以后改为每日一章大章)

  这边更完更新书,大伙可以接着看。

第556章 吃饭的人真多

  大伙之所以没声音,一是朱高煦权力日渐稳固,二是后来基层官员都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级级上来的,整个思想已经和以前不同。

  他们愿意遵守次序,既然选择当官,就得按大明律来。

  除非你辞职不干,想怎么吃,想和谁吃都行。

  你拿了朱高煦给你的钱,你就得按朱高煦的要求来办事。

  如果你真的问心无愧,和谁吃饭,什么原因吃,花了多少钱,谁付的钱,都可以如实上报。

  上报一下只要几分钟时间,写几十字而已,这有多难?

  总之朱高煦时代,尤其这几年,对官员的管理越来越严。

  当初朱高煦夺取天下时,很多官员都拍手称庆,因为当时给天下官员加俸一倍。

  没想到,现在朱高煦坐稳了江山,不但用新学校培养的年青官员大量替换他们,而且对他们要求越来越严。

  说实话,前几年辞职不干的前朝官员相当多。

  很多洪武和永乐时的进士都不干了。

  真干不下去,不能随便在外面吃饭,吃个饭还得上报,很多人受不了。

  所以宋柯到了现场也不敢吃饭,说完话转身拍拍屁鼓就走。

  其他官员纷纷眼巴巴看着秦汉。

  这要换成以前,大伙都抢着要为新知府接风洗尘。

  但现在谁敢啊。

  秦汉左右看看,道:“既然大家都来了,暂时多留一晚,明天辰时一刻开会,本官说下如何改制。”

  众官员惊讶,这么快?

  新知府刚来,第二天就搞第一把火了?

  但知府说了,大伙也没办法,都只能留下,等明天开会。

  打发走众官员后,秦汉带着家人,跟着几个贴身护卫(俱是皇帝所派),走进知府衙门。

  大明现在所有县官,府官,省官(三司和巡抚总督等)都是就近住在自己的衙门里。

  秦汉家就在知府衙门后院,他进去时,后院有点乱,有人正在打扫,因为前任知府也刚走没多久。

  秦汉也没办法,暂时先把随身的东西找个房间放下,等着他们打扫。

  然后叫人请来知事。

  但有人道,王知事家中有事,上个月刚回杭州,假期到后天才到。

  秦汉只好叫一名吏员。

  吏员姓周,平时在知府衙门是王知事随从,负责衙门里的内勤事务。

  周伟比较年轻,前年大学刚刚毕业,然后考官是第三名,当时那职位只取前两名,他被聘为吏员,目前是苏州府吏房司吏。

  大明地方州府和各县,都有六房,对应六部,但朱高煦先后在京师中枢增设的几部,到目前只有省级才有,州府县都没有对应的。

  这次改制就要全盘对应,从上到下,理顺关系。

  周伟也就二十岁不到,看到秦汉后,态度非常恭敬。

  秦汉问他,苏州府和各县,现在大概都有多少人员?包括官、吏、杂职。

  秦汉还真问对人了,周伟立刻道:“苏州府辖一州七县,有编制的下官都记的,没编制的,要去查下典册。”

  秦汉笑道:“你先说有编制的。”

  周伟说,苏州有编制的九十六人,各县有编制的从七十多到八十多不等,七县一州共计在编六百三十五人。

  苏州比较富,在编人员比大明大部份州府县都要多,普通的上县在编人员也就五六十。

  当然,其中大部份都是吏员,官员只占少数。

  像知府衙门在编九十六人,官员只有一个知府,三个同知、三通判,一个推官、一个知事、一个照磨,还有医官、医生,教授、老师等,加起来也就三十几个人。

  其中医生和老师都是洪熙朝开设医院和学院后才纳入官员编制,另有些工匠享受官员待遇,但算吏员编制。

  这还是苏州大州,小的府州同知和通判只有一个或两个。

  朱高煦登基后,为了巩固基层统治,先后增编了几次吏员,现在已经超过洪武时期,但总体州府的架构还和洪武建文永乐差不多。

  这次他是想进行一次大的改正,上下统一协调,更利于管理。

  不一会,周伟拿来一个典薄,查问了七县一州不在编的杂职,包括三班(皂、壮、快)、马夫、门子、牢子、巡拦、铺设、渡夫、斋夫、扫殿夫、鼓夫、更夫、粮衙、匠衙、屯衙、捕衙、仓斗级库子、仵作、弓手等,刚报各种称号就报了半天,秦汉在云南当过同知,大部份都听过,还有少部份都没听过,可见云南那地方,都不配备的。

  包括在驿站新增的通信塔和邮吏员,虽然有吏字,也算在杂职里。

  七县一州最后统计各种杂职加起来,约有两千四百六十八人,基本每个县都有三四百,有的五百多。

首节 上一节 517/5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