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第136节

  宋朝的时候,在当时的福建等沿海之地,有大量的宋朝商船前往西洋,甚至更远的地方进行海洋贸易,不少私商都将海外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

  而到了元朝,蒙古人为了制衡为数众多的汉人,因而对南方汉人,采取歧视的政策,反而大规模的任用大食人(唐朝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

  因而那时候,大量的大食人开始在福建一带聚居,同时,海洋的贸易开始愈发的频繁。

  这些,也统统都被记录了下来。

  无数的记录,在明初时,经历了战乱之后,天下大定,人心思安,大家都开始学习科举,因而,这些流传下来的资料,已经没有人去研究了。

  可是徐家数代却依旧为此而努力。

  他们四处搜集古籍,详实了大量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的资料。

  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徐家最高大建筑,既不是家里的宗祠,也不是前堂。

  而是徐麒先祖徐冯所营建的‘万卷楼’。

  在这万卷楼里,他们不断的整理资料,将各种宋元时的资料相互来印证,将无数的古籍进行了整理。

  因而,徐麒作为徐家的后代,本就自幼聪明,早就在父祖们的熏陶之下,自幼开始浏览大量的古籍资料,记下了无数的古籍。

  甚至是当时泉州大批大食人自海外带出来的文献。

  而徐麒自己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出海。

  不仅是为了拓展视野,还是为了延续家学。

  天文地理,是徐家的家学。

  徐家世世代代都研究这些,堪称是闲的蛋疼,可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他们家是有传统的。

  当初大汉的先民们,早在下西洋之前,就曾在四海留下无数的足迹,将一船船的丝绸和瓷器送往天下各处,又将各国的特产送到泉州等地集散。

  在上一世,人们曾在南海打捞一艘宋朝时期的沉船,其中出土的瓷器,就有一万三千多套。

  可见当时私人出海经商已是蔚然成风。

  而且规模之大令人咋舌。

  一万三千套的瓷器,再加上其他的货物,这还只是一艘商船的规模。

  倘若不是商人们习以为常,早就习惯了押着货物扬帆出海,又怎么敢一次性带上这么多的货物出海?

  要知道,出海经商,若只是小规模的经商,那倒也罢了.. ........

  而一旦是如此大规模,首先,这就说明当时的人们早有专门的航路。

  其次,他们要出海的目的地,商人们也早已熟悉那里的环境。

  如若不然,收购大批的货物,装载上船,难道只是去碰运气不成?

  朱元璋哈哈大笑:

  “好,你有这个自信就好,那朕就把江南舰队交给你,等你们回归。”

  “谢陛下,臣一定不负圣恩月;,?;;費群85.?";?7";:?6''"!6"!!.?3,!'!'4?:;?42!”

  徐麒拜倒在地!

  朱元璋又道:

  “徐麒,咱不是给你负担,只是想让你知道,大明为了出海,已经开始从户部调拨款项,数不清的民工,也已开始建造船坞,开始采伐木料,对木料也进行进行了加工。”

  “此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是你们失败,无数人的心血就要尽都白费。”

  “你们江南舰队,更多的是要找到航路,确定大海是否真的有数之不尽的财富,如此大明才能倾举国之力,建设更大的舰队。”

  “还有一点……这江南舰队,可是用洪武银行的贷款当军费的,将近两千多亿。”

  “若是不能从海外找到足够的财富,这账都还不上,是要出大问题的。”

  这种事,真是夜长梦多,若是因为没有航线,一切从头来过,如此巨大的花费和时间成本,足以让这下西洋随时戛然而止。

  此时,徐麒感觉压力再次袭来。

  不过他还是咬牙道:

  “陛下放心,只要海外真的有财富,臣一定把它全部带回大明来。”

  其实,勤政殿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赌。

  朱元璋下了赌注,直接梭哈。

  于是乎,朝中的百官都被朱元璋直接打包,送上了赌桌。

  不过,朱元璋其实是有自信的,因为国师的话,是不会有假的。

  他说这些,只是让徐麒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不要玩忽职守。

  整个巢湖水师,他都梭哈出去了。

  这可是超大手笔。

  尤其一想起舰队背负的几千亿贷款,朱元璋更是心痛得无法呼吸。

  老朱第一次感觉到3.7了背负贷款的痛苦。

  不要说什么他可以直接反悔不还钱。

  这一世的朱元璋,不再是上一世那个不懂经济学的老哈儿,相反,经过陆涯的教育之后,朱元璋极其重视大明的国家信用。

  他不再是那个胡乱印宝钞的皇帝,而是学会了严格遵守经济规律。

  若是这贷款还不上,国家信用破产,银行都有破产的危机,到时候什么都玩完了。

  所以,出海对老朱来说,就是一场豪赌。

  赢了会所嫩……哦不,赢了国富民强,输了就直接凉凉吧。

  朱元璋顿了顿,又道:

  “另外,为了加一层保险,朕再赐你们五万箱军用罐头,你们省着点用。”

  刘基眼睛一亮:

  “陛下,这罐头到底是如何得来的?”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疑问,也是所有大臣的疑问,如此神奇的东西,想不让人好奇都难。

  朱元璋哪能不知道他们在打什么主意,淡淡道:

  “当然是国师赐的,不过你们也不要打歪主意,国师说过了,弄这罐头,代价也很大,所以罐头只能用在军事和出海上。”

  刘基尴尬一笑:

  “原来如此,臣晓得了。”.

第136章 如何一劳永逸解决大漠之患?

  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初九。

  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夜幕渐渐降临,星光稀疏。

  月亮升起在天空中,就像是一把刀,劈在北地的天空中。

  宣化以北的平原上,战士的厮杀与对冲掩映在火光里。

  朝着上都赶过来的蒙古部队,与徐达率领的北伐部队正在黑夜之中,相互穿插、厮杀遍地。

  大量的蒙古部队被茫然地打散在原野上,亦有明军的队伍在黑夜之中,陷入苦战。

  长城之外的平原,始终是蒙古人的主场。

  徐达只率领八千人深入塞外,若非罐头加持,早就被蒙古人的骑兵淹没在原野上。

  塞外平原上,千万人的厮杀,成千上万的人,有着成千上万的人生与故事。

  后世之人,总是以为明朝建立之后,直接灭了蒙古,但事实上不是这样。

  上一世,元顺帝虽然被赶出了中原,却仍然是蒙古的大汗,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

  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威胁。

  《明史·兵志》中说:

  “终明之世,边防甚重。”

  这边防,主要是为了防御北元的势力。

  北元政权持续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最后统一于清王朝。

  元顺帝北走至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并不甘心接受失败。

  他是元朝皇帝中接触中原文28化最深的一个,难免产生“去国怀乡”的悲叹。

  虽然他一心想回中原,但当时明军兵锋正健,他始终不能如愿。

  回到北方草原两年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因患痢疾,病死在应昌。

  庙号为惠宗。

  他终究没有实现再回到中原的夙愿。

  朱元璋认为妥欢贴睦尔在国破家亡之前夕,能够“识时务”,放弃背城一战,而决定逃回漠北,是为“顺天命”。

  所以特意加号“顺帝”。

  历史上习惯称其为元顺帝。

  元顺帝死后一个月,明军追兵来到,围应昌城,一日而下。

  元顺帝的后妃、皇孙、诸王、官吏全部被明军俘虏,只有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十余骑逃脱。

  北元势力退出中原后,蒙古贵族追忆中原的繁华与富庶,“犹有觊觎之志”,一心想要重新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

  而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蒙古采取了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

  其结果,双方都没有能够如愿以偿。

  从而形成了明朝与北元南北对峙的局面。

  但今时今日,有了罐头加持,徐达是要彻底覆灭北元,把整个蒙古大漠收入囊中。

  此时此刻,徐达高坐于战马之上,浑身充满煞气,他目光如鹰隼一般锐利。

首节 上一节 136/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1662,奋斗在路易十四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