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第217节

  解决完这里的案子之后,陆涯也返回了观星楼,不过他没多久,刑部尚书周桢就前来拜见。

  陆涯接见了他,周桢行了一通礼之后,便道:

  “国师,案子结束了,下官此番前来,是想请国师能够对这件案子写一篇文章,把这件案子背后的道理写出来,然后发给刑部所有官吏,包括我在内,都要好好研读,用心体会啊!”

  “哦?”陆涯一笑:

  “周尚书,这件事,你有先和内阁报备过吗?”

  周桢当即道:

  “这是自然,下官已经和内阁报备过了,皇上现在已经知道了。”

  陆涯笑道:

  “好!那我就写,不过得先让皇上过目,才能发出去。”

  ……

  与此同时,勤政殿。

  朱元璋听着李善长的汇报,微微颔首:

  “此事就这么办了吧,那帮人还不算太蠢々「。”

  李秀娘的案子,直接卷入其中的,不过是上元县衙而已,最多算上那几个帮着魏熹摇旗呐喊的耆老。

  其他人并没有直接参与。

  也没有谁能一下子卖通这么多人!

  但是在这件案子定下基调之前,为什么大家伙都有意无意,袒护魏熹?

  甚至反对让妇女出来做事,都想借着这次的事情,给朝廷新政设置障碍?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千百年的习惯。

  这些习惯,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本能。

  人们已经忘了,朝廷这么安排的缘由,是为了他们好,只是被习惯带偏了方向。

  想当年,历朝历代,为了保护畜力,甚至把耕牛奉为圣物,估计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几千年后,连牛尿都干净卫生了。

  男耕女织的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三代以前。

  几千年来,虽然还都是农业时代,但并非没有进步……比如春秋时期,井田制就瓦解了。

  从秦汉到宋元,中原人口增长,农业技术进步,一个农民能供养的人越来越多。

  这是最根本的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也是一切的基础。

  朱元璋和陆涯聊过不少,对于这些,他也不算陌生,并且能很快把握住其中的精髓。

  “上位,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按照国师的看法,等于是重写了历史!”

  李善长赞叹道:

  “西汉时,董仲舒做天人三策,主张大一统,助汉武帝,成就千古一帝。彼时的士人还是好的,仗剑跃马,在疆场厮杀,谋求功名。”

  “哪怕一直到盛唐,也多有诗人,盼着能在边塞建功,封妻荫子,扬名天下。”

  朱元璋颔首道:

  “不错,咱早年读史书,觉得唐宋相距不过几十年,怎么前后恍若隔世,迥然不同。”

  “当时我还想不明白,只觉得唐代尚武,赵宋修文,喜好不同而已。”

  “后来和国师交谈,让我有了另一番感悟,或许自唐入宋,儒学正好处在了一个转折点上。”

  “精耕细作,占城稻传入,农人耕种田亩,粮食产量也越来越多。”

  “赵家的皇帝偏爱士人,士大夫不用去疆场建功立业,靠着科举,就能做人上人,受百姓奉养,又何必冒险?依咱看来,儒家到了赵宋,士大夫已经和汉唐迥然不同了。”

  朱元璋的好学,不消多说。

  而且陆涯还是他的启蒙老师,因此纵然面对这么深奥的东西,老朱也能理解几分。

  朱元璋想了想,又道:

  “按照国师的意思,儒家在唐宋之间,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变成了累赘和枷锁。”

  “而程朱理学就是集大成者,和咱同姓的那位朱夫子,遗祸不浅啊!”

  朱元璋深深吸口气,这年代,并非没有人反对过程朱理学,事实上,也有很多人骂过朱熹,反对理学,但他们只是骂人,实际上浅薄得很,不值一驳。

  可陆涯却论证了理学有多么混蛋。

  面对农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趋势,理学不是顺应大势,而是站在士绅地主的立场上,不断给老百姓套上枷锁。

  存天理,灭人欲,让大家不要胡思乱想,闭上眼睛,装作世界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岁月静好。

  再接着,干脆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把妇人牢牢圈禁在家里面,牺牲整个国家民族的进步,满足士大夫阶层的骄奢淫逸。

  最终酿成的恶果,就是一败再败。

  让异族人夺取了天下。

  面对胡人,把气节看得比什么都重的读书人,竟然不乏屈膝投降之人。

  只要能保证我吃香的,喝辣的。

  哪管什么人当皇帝?

  至于文人一直视若命根子的纲常五伦,也从规范秩序的准则,变成了士人手里的工具。

  反正怎么对我们有利,就怎么来……

  朱元璋不断叹息:

  “若非有国师指点,咱几乎不知道士大夫之恶,竟然到了这个地步。”

  “大明幸好有国师指点方向,否则的话,不趁早把这颗毒瘤铲除,真不知道日后还会怎么样!”

  “仅仅是这一点,国师就足以和古圣先贤并驾齐驱,咱能得到如此贤士辅佐,是大明之福!”

  李善长一直没有说话,他只是安静地听着。

  朱元璋贬低士大夫,他自己就是士大夫,所以这话,自己没法接。

  也就朱元璋不会在乎臣子的感受,话都是怎么想怎么说,根本不跟你讲什么迂回,老朱也厌烦那样的交流方式。

  顿了顿,朱元璋又道:

  “李先生,你看该如何是好?要不要把那些混账东西,都给杀个干净?”

  “上位,臣觉得此事还需仔细思量。”李善长急忙道。

  他当然知道朱元璋的手段。

  陆涯把那些人的可恶之处全都展示出来,朱元璋又怎么会客气?

  而且,李善长也明白朱元璋为何会这么支持陆涯方阵的原因。

  因为,朱元璋就从这件案子上,看到了自家的影子,朱元璋的父母,不正是受害者吗?

  陆涯的理论,之所以能够得到认可,是因为在现实中能找到证据。

  就比如陆涯说的:地主用土地拴住佃户。

  朱元璋立刻就感同身受。

  老朱小时候,家里租种土地,他爹朱五四就经常去地主家帮工,朱元璋小小年纪,就去给地主放牛。

  就这样还险些被地主打死。

  租种土地,几乎成了地主家的奴仆。

  这一点朱元璋深有体会。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的朱五四,是在如今大明朝的治理下,会是个什么情况?

  首先,朱五四会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用不着给地主交租。

  其次,朱元璋的母亲,大姐,二姐,都是心灵手巧的,可以进纺织作坊,挣钱补贴家用。

  如此一来,全家人都能吃饱肚子。

  或许自己可以不用放牛,而是去学堂读书。

  二哥也不用当上门女婿,而是能风风光光,娶一个媳妇,舒舒服服过日子……

  朱元璋渐渐眯缝起眼睛,浮想联翩。

  彼时还会有造反头子朱元璋吗?

  应该不会了,没准凭着他的聪明,还能通过考试,去衙门里当个书吏……

  然后在人们的羡慕中,平淡踏实地过完这一辈子,等到了他老的时候,儿孙环绕。

  被人尊一声朱老太爷。

  真是好啊!

  朱元璋突然咧开嘴角,竟然笑出了声。

  朱元璋下意识代入自己家,于是对陆涯的方阵,就更加支持了,因为这样一来,百姓生活会更好。

  百姓生活好了,世上就不会再有第二个造反头子朱元璋,大明也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归根结底,还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善长见朱元璋状态不太对,轻声呼唤:

  “¨」上位!”

  朱元璋这才回过神来,甩了甩头道:

  “该杀之人,责令刑部不准放过,只是咱突然想到,国师把事情讲得这么通透,如此之完善,只怕早就能够自成一家。”

  “咱又何必沿用宋儒理学那一套陈腐的论调?为什么不用国师的主张?重新阐释纲常,制定规矩,教化官吏和百姓?”

  “教化官吏百姓?怎么教化?”李善长心脏一跳,这……这是让那位国师成为新圣人?

  李善长脸色有些难看,却不敢多言反驳。

首节 上一节 217/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1662,奋斗在路易十四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