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63节

  宣德一朝是大明的骄傲。

  萧然点点头,“好,坐下说,我们从头开始,你听完再考虑去怎么做。”

  朱高煦和朱高燧看了看外面,有宫女太监在。

  朱高燧摆摆手,“全部退下,不得靠近!”

  “是!”

  朱高燧朱高煦关上大殿门。

  几人坐下。

  几人都要感受一下大明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了。

  “宣德十年,朱祁镇正式即位,年号正统。”

  开口就是王炸。

  几个人都震惊看向萧然,又看了看朱瞻基。

  现在朱瞻基是三十三岁,这里是宣德五年,也就是说朱瞻基还有五年的时间,在三十八岁的时候驾崩了。

  之前萧然说了一次,朱棣没有放在心上,朱棣不愿意相信,有一种自欺欺人的感觉。

  内心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朱棣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三十八!怎么才三十八!”

  “哎!”朱元璋惋惜不已,自己最看好的子孙后代居然只有三十八岁。

  朱高煦和朱高燧对视一眼,两个人心里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如果早点知道朱瞻基三十八岁没有了,肯定好好活着,熬死朱瞻基。

  “仁宣之治才十年!”朱元璋心里就很不得劲了,“不顺咱心啊!”

  “哎!”朱棣拍了拍朱瞻基肩膀,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了。

  “太爷爷,爷爷,十年...十年也足够了,我要做的事情都差不多做了。”朱瞻基心里倒是也满足了。

  现在大明就很不错了。

  虽然有点不甘心,但是也没有太大的遗憾了。

  “不够!你在位三十年,五十年咱都不会觉得够的。”朱元璋没想到第一句话就这样闹心。

  “大姨父,老爷子,这一次不是有办法吗?你们也别多想了。”

  “胖虎,还得麻烦你!”朱元璋手搭在萧然肩膀上。

  萧然继续说道:“主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发动麓川之役,导致综合国力耗损。正统八年,正式亲政,想励精图治,宠信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张氏从世子妃,太子妃,到皇后,到皇太后,朱祁镇登基张氏成为太皇太后了。

  “综合国力耗损...宦官专政!”朱元璋已经开始有点恼火了。

  主要是洪熙一朝和宣德一朝实在太强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朱祁镇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太皇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

  太皇太后张氏不想开一个不好的头,以后让其他人也垂帘听政。

  “张氏贤良淑德,识大义,极好!”朱元璋很满意朱高炽这个正妻。

  朱元璋对朱棣夫妻二人,还朱高炽夫妻二人都很满意。

  总的来说,大明前三代皇帝皇后表现都和亮眼。

  朱瞻基要是不废胡善祥,那就是四代人,四个明君加四代贤后!

  必定是千古佳话!

  “太皇太后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太皇太后张氏的眼光很准。”

  “太皇太后张氏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

  “算是很好的延续了仁宣之治的政策,让大明继续发展。”

  朱棣朱元璋还算是满意。

  张氏的做法无可挑剔,因为张氏是朱高炽正妻,朱元璋对朱高炽和张氏也就越发满意了。

  这一波朱高炽夫妻加大分,朱瞻基因为孙皇后和朱祁镇减大分了。

  “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虽然杨士奇和杨荣多多少少有污点,但是两个人评价极高的。

  “不错,不错!”朱元璋点点头。

  “幸亏不在洪武一朝,要不然三杨就只剩下一个了!”萧然打趣朱元璋。

  “好了,小兔崽子,不许再说这个了,你继续!”

  朱元璋被戳到痛点了。

  “正统初年,太皇太后张氏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杨荣去世;正统八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

  “随着三杨去世,太皇太后张氏薨,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

  “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也想干出一番事业。”

  听到这里朱元璋和朱棣忍不住揉了揉额头。

  仁宣之治留下的人才差不多去世了,能独当一面的不多了。

  几人都知道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来了。

  “朱祁镇也想学老爷子和朱瞻基,做一个有军功的皇帝。”

  听到萧然这一句,朱棣几人心里都不由得‘咯噔’一下。

  几人一下子提心吊胆起来。

  打仗这种事情搞不好就是要出大事的。

  “前前后后四次战争,大明经过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期间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

  “到此是正统十三年,之前仁宣之治攒下的家底基本上所剩无几了。”

  朱瞻基也很无奈,自己和自己老爹兢兢业业干到死,两代人的努力,十三年基本上没有了。

  “真正让大明险些沦陷的是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战,大明之前的荣光不复存在。”

  “胖虎,说仔细了,咱要听仔细了,前因后果都说清楚,等咱去正统一朝的时候和这个小兔崽子好好聊聊感情。”也知道重头戏来了。

  萧然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听听就好,等一下别激动。”萧然先给朱元璋朱棣打个预防针。

  “你说把,老头子承受得住。”朱棣之前就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了。

  “正统十四年的时候,在宣德五年被重创的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

  “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大明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

  “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混账东西!蛮夷真不是东西,以后不能这样干了!”朱元璋看向朱瞻基朱高煦几人。

  朱元璋穷怕了,没有后世子孙这样大方。

  “当时总揽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

  “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等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

  朱元璋打断萧然,“三杨不在了,于谦呢?于谦应该不能看着这种事情发生吧?”

  朱元璋想到最爱的于谦!

  “到了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

  “于谦怎么说?”朱棣问道。

  “于谦说只有清风。”

  “两袖清风...”朱瞻基喃喃自语。

  萧然继续说道:“于谦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这种性格,遇到永乐一朝,洪熙一朝,还有宣德一朝都没事,但是遇到皇帝昏聩奸臣当道的正统一朝,肯定不好混。

  于谦自然是没有把柄的,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心生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

  “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称从前也有个名叫于谦的人和他有恩怨,说是把那个‘于谦’和被关起来的于谦搞错了,才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后囚山西。”

  朱元璋和朱棣攥紧拳头,想打人。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

  “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兵部左侍郎...”朱元璋皱起眉头。

  “朱祁镇执意要御驾亲征,加上王振帮忙运作,大部分朝廷官员是赞同的,一部分选择沉默。于谦这个官职人微言轻,加上当时是孙皇后放纵,根本没办法阻止。”

  “于谦和朱祁镇据理力争,朱祁镇说不过于谦,孙氏,孙太后找于谦,于谦还是梗着脖子和孙太后据理力争,但是只有他一个人,没办法阻止。”

  “王振现在在哪里?”朱棣问道。

  朱元璋朱高煦几人心里也恼火正统一朝的事情。

  几人看向萧然。

  王振善察人意,受明朱瞻基喜爱,被授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被称为王伴伴。

  宣德十年,英宗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首节 上一节 63/7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我,浙江军阀!称霸上海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