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86节

  李邦彦战战兢兢,跪伏在地,痛哭流涕,鼻涕中还带着鲜血,哭诉道:

  “官家啊,臣邦彦伤得不重,无需停职,依然可带伤入朝处理政务……”

  还没有等李邦彦哭诉完,赵吉便冷冷地呵斥道:“你敢违抗朕的旨意吗?”

  李邦彦吓得浑身发抖,行君臣叩拜大礼,无奈地痛哭道:“臣邦彦遵旨。”

  在旁边跪着的太学生们,却都欢欣鼓舞,面露胜利者的微笑。

  赵吉手指跪在西华门外的三十余名太学生道:

  “尔等跪拦在西华门外,阻止朕的御驾入宫,此种进谏方式过于极端。

  至于,尔等请愿所述的梁师成和朱勔之贪污行径,朕会命人核查,至于是否诛杀这两位,自然有国家法度在那里,非尔等太学生之激愤所能决定这二位官员之生死。

  尔等虽然为被打伤的太陈东出气,围殴了尚书右丞李邦彦,然则聚众殴打朝廷官员,此行甚是恶劣,决不允许有第二次。

  若再有些种聚众闹事之方式请愿,朕将判罚尔等发配边远之地,永不录用为官。

  今,朕判罚尔等每月之太学供奉减半一年。”

  李邦彦一听赵官家对太学生们的判罚,只是罚了太学生们半年的供奉,这也太轻了啊!

  陈东、陈朝老等三十余名请愿的太学生们,万万没有想到赵官家居然对他们的处罚如此之轻,皆高兴地叩首道:“官家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而站在一旁的郓王赵楷,看到自己父皇的处理,他不敢有话可说。这次平息太学生之乱,自己是不及九弟小赵构那般出生牛犊的勇气,居然敢调动西华门守兵来平乱。而父皇看来也没有责怪小赵构的擅行调动数十名守兵之罪。那么,聪明的赵楷,自然也不敢在向父皇告小赵构之罪。

  …………

  回宫后的赵吉,又召来了太子赵桓、太宰余深等大臣,交待了让太子暂时监国,明日一早,赵官家将领兵御驾亲征东南……

  ………………

  【PS:感谢投票的读者们。求帮忙分享转发本书。

  在这2021年的最后一天,提前祝读者们2022年,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财源滚滚,全订本书!】

第132章 朕看太子不爽,怎么办?

  第一百三十一章朕看太子不爽,怎么办?

  回宫后的赵吉,又召来了太子赵桓、太宰余深等大臣。……

  赵吉风轻云淡地宣布道:“明日,朕出巡东南!”

  赵吉此言一出,大庆殿内的太子赵桓和当朝大员余深、张邦昌等,皆吃惊不小。

  虽然,前几日太子被父皇叫去训话时,提到过让他多多参与政务,以备父皇出巡或是御驾亲征之时监国之时能得心应手,

  但是,赵桓万万没有想到,父皇居然明日就要出巡东南了。

  而余深和张邦昌等几位朝堂高官,心里皆甚是狐疑。毕竟,听闻因为东南供应局主政的朱勔,在江南一带强行征收花石,再编成大宗的船队“花石纲”运入东京汴梁以供艮岳之需,如今的东南已经是遍地官逼民反的流匪了,赵官家为何要去南巡呢?

  不过,像余深、张邦昌等这些朝廷大员都是老狐狸和人精,他们看到如今心性大变的赵官家自己不怕死,要去东南巡视,那么他们也不也违逆了赵官家的圣意。

  毕竟,一向都不敢违逆赵官家圣意的太师蔡京、太尉高俅、少宰王黼,如今已经是冰凉的死尸了。

  还有,刚刚听闻今日未时,在西华门外,尚书右丞李邦彦因为驱赶那群请愿太学生,互相起了争执,李邦彦被太学生们围殴后,赵官家只是罚了闹事的太学生们一年内的月俸减半。而对于李邦彦却是让其停职回家养伤三个月。

  余深、张邦昌等朝廷大员,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号称“浪子宰相”的李邦彦,或许就是下一个被赵官家清除掉的朝廷大员。

  故此,赵吉在大庆殿内,当众突然说出了要南巡的话,当朝大臣们却没有一人敢提出疑问和反对意见的。

  赵吉一看,这群大臣们果然非常奸滑,没有一个敢提出反对意见的。

  当然,京城中还是有如御史曹辅、太学生陈东、陈朝老等忠良之士,可是他们现在位低权微,根本没有位列朝堂之列。

  只可惜,像李纲、宗泽这样的忠臣,被贬出京不在朕的身边。

  朕虽然在几日前,传下圣旨召李纲和宗泽回京了,但是,现在这大宋没有高铁、更没有飞机,只能靠水路和陆路而行。

  没有十数天甚至是数十天,被贬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的李纲根本不可能返回到京城。同样,被贬至镇江做编管的宗泽,想回京也得挺久。

  赵吉坐在龙椅之上,目光灼灼,扫视着下面低头而立不敢说话的太子赵桓和群臣们。

  他又道:“朕南巡后,太子监国,太宰余深诸位大臣辅政。”

  今年二十岁的赵桓,立即跪地叩首,文静而白皙的脸上,愁云密布,眉头紧皱。

  赵桓带着哭腔,怯懦地说道:

  “父皇,儿臣听闻东南这些时日,流寇盛行。父皇此去,甚是危险。

  再者,儿臣愚钝,不仅父皇分万之一圣明,儿臣怕管理不好这偌大的国家。”

  赵吉听到太子赵桓的话后,心里很不爽。

  他瞪着跪在下面,正进言劝他不要去南巡的太子赵桓……

  赵吉知道:这太子赵桓,是自己这副身体原主宋徽宗和王皇后所生的长子。

  王皇后的父亲是德州刺史王藻,死后追赠太师、荣国公。

  赵桓的生母王氏嫁入端王府时,年仅十六岁,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六月,封为顺国夫人。

  赵吉的这副身体原主还是端王的时候,元符三年,哲宗英年早逝、无子嗣,端王赵佶捡到了天大的便宜,在诸多皇位继承人中,被向太后看中,继其皇兄哲宗之位当了皇帝。

  故此,赵桓的生母王氏,在元符三年二月初九,被立为皇后。

  同年,农历五月二十三,皇长子赵桓出生于坤宁殿。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晋爵定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立为太子。赵桓还有一位仅比他小一岁的同父同母的亲妹妹荣德帝姬赵金奴。

  此时,坐在龙椅之上的赵吉,检索着自己脑海里关于赵桓和其生母王皇后的相关记忆:

  赵桓的生母王皇后不仅人长得漂亮,为人还非常恭谨谦逊,册封皇后之后,对自己副身体原主宋徽宗的其他妃嫔更是如同亲姐妹般对待。当时很多宦官都妄想接近讨好王皇后,但是王皇后从来都不接受他们的阿谀奉承,于是这些宦官就诬陷王皇后,说她有不可告人的隐秘事情……

  原主宋徽宗听到宦官密告之后,立即命令刑部侍郎周鼎秘密调查此事,并且将王皇后囚禁在皇宫旁舍,考察检验之后得知,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王皇后的一言一行更是毫无问题,后来王皇后见到赵官家,也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一句话,赵吉的原主宋徽宗很快对改变了看法,并且更加爱戴王皇后。

  只可惜,贤良的王皇后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九月二十六去世,享年才二十五岁,谥号“静和”。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十二月十六,赵吉的原主宋徽宗将王皇后的谥号改为中“惠恭”。

  赵吉检索着脑海里原主留下的这些记忆,就是想知道,原主为何要立这个懦弱的赵桓为太子。

  结果,赵吉通过原主脑海里记忆,得出,其实原主对于诸皇子中最喜欢是郓王赵楷而非皇长子赵桓。

  在五年前,之所以立皇长子赵桓为太子,一方面是因为原主对年轻早逝的王皇后还是念及夫妻之情的,赵桓是“子凭母贵”了。

  另一方面,赵桓能被立为太子,也正是因为她是王皇后所生的皇长子。在大宋这种礼教甚严的朝代,是采用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的。

  可是,赵吉这个穿越者,并不喜欢现在的太子赵桓。

  原因不无它,就是因为赵吉知道,当数年之后的金兵进攻东京汴梁时,被迫继位的这个赵桓(即宋钦宗),刚开始接受禅位时,吓得哭晕了过去。可是,当上了皇帝之后的赵桓,又体味到了皇权至高无上后的赵桓,害怕自己的父皇复辟,便把太上皇赵佶给软禁了起来。

  还有,赵桓当皇帝位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却走马灯似地拜罢了二十六名宰执大臣。被频烦更换的宰执大臣们,所提出的救国之策不被赵桓采纳,而误国之谋却被宋钦宗赵桓所采纳。

  当金军南侵之际,大宋朝野乱成一团,简直是束手无策。时为太常少卿的李纲,却脱颖而出,破格提升为兵部侍郎,很快又超升执政。

  宋钦宗随即又授任他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李纲作为一个本不知兵的文臣,在仓猝之际,居然相当有效地组织了开封的城防,屡次击退了金军的攻城。李纲在军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却又招致了同僚的忌妒和上书弹劾。

  宋钦宗赵桓来回摇摆于“主和”与“主战”之间,他委任李纲负责城防,又不能授予全权,更不听李纲的劝阻,而致力于屈辱求和。

  靖康元年(公元1126)二月初,发生了宋钦宗赵桓,批准姚平仲去劫金营却遭到了失败。此时,身为宰相李邦彦把不能跟金军议和成功的过错,推了主战的李纲,他与众执政乘机夸张事态,诿过于李纲。宋钦宗赵桓惊慌失措,下令罢免李纲和统率陕西援兵的老将、同知枢密院事种师道……

  而在此之后,金军二度来犯东京汴梁城,已无李纲东京外城被破,尚有皇城和宫城可守以待援军的宋钦宗赵桓,却相信主和派的谗言,同意了金军提出的让大宋皇帝出皇城入金营讲和。

  赵桓居然天真得(傻乎乎)地去了金营,结果被扣在金营不放了……

  再之后,便是众所周知的“靖康之难”……

  …………

  赵吉想到这里,心里真是烦透了这个太子赵桓。

  可是,暂时也没有太好的借口,废掉这个性格懦弱、偏听偏信的太子赵桓。

  毕竟,废立太子,是国之大事,不可儿戏。行废立之事,天下会大动……

  不过,赵吉还是下定了决心,这个最不适合当皇帝的太子赵桓,朕一定要找个适当的时机,把你废掉……

  此时,在大庆殿内跪着的太子赵桓,并没有敢抬起头仰望如今变得威严无比的父皇,他自然也没有看到赵吉脸色已经变得不好看了。

  赵桓继续进言,道:“故此,儿臣为父皇安危计,请父皇三思,留在京城,莫要南巡。”

  “啪”地一声,赵吉怒拍龙案,怒喝道:“太子,如此胆小吗?”

  吓得太子赵桓一哆嗦,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何差,自己能这么说这可都自己的师傅耿南仲教的要在父皇面前时时刻刻地表现出“仁孝”。

  赵桓心里狐疑着,战战兢兢地微微地抬起头,看到好父皇的脸色甚是不悦,还能那双锐利的目光正在瞪着他赵桓。

  赵桓回想着自己的刚刚所进言的话,那可都是些“仁孝”的说辞啊,怎么就触怒了父皇呢?

  不过,大宋历代的皇帝都是仁孝治天下,赵桓立即表现出更加仁孝的样子来。

  他跪在大殿内,连连地叩首道:“儿臣所言有失,请父皇息怒,”

  “砰、砰、砰”……

  太子赵桓对高高在上,坐在龙椅之上的赵吉连连地磕头认错……

  赵桓越是自认是“仁孝”听话般的这样表现,穿越者赵吉越是看不起。

  不过,单以太子劝阻父皇不要冒险去东南巡视的名义,是绝对不可能名正言顺地忘掉太子的。

  赵吉还要等到更好的机会,找到太子赵桓的过错,再名正言顺地把赵桓的太子之位忘掉。

  赵吉冷冷地道:“朕知太子忠孝,然则,朕听闻东南这几年来多有乱民去当匪寇,朕要借此次去东南巡视之机,带兵铲除匪寇,以保我大宋国内四海升平。”

  跪在下面的赵桓,紧张地说道:“父皇圣明,为国事操劳谋划。儿臣自愧不如。然则,父皇不必亲临险地,可调禁军,派兵遣将前去东南剿匪啊!”

  赵吉道:“朕觉得,如果有皇家之人随军前往,定然能起到振奋军心作用,剿匪亦能事半功倍。然则,朕未能找出诸皇子中谁能担起此重任者!”

  赵桓跪着低首不语。

  赵吉皱眉,他故意这样说,就是想看看太子赵桓有没有勇气说出“儿臣愿意替父皇去东南剿匪”这样的话来。

  可是,赵吉并没有等到懦弱的太子赵桓的主动请缨。

  “唉!”赵吉叹了一口气,心里是知道,一个性格懦弱之人,想改掉懦弱变得勇敢,是何等之难。这也令赵吉看到,太子赵桓绝对不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赵吉道:“太子请起,朕意已决,明日祭祀完太庙,朕便领兵去南巡,太子好生监国吧。”

  赵桓叩首道:“儿臣遵旨。儿臣祝父皇旗开得胜,早日搬师回京。”

  赵吉微微一笑,心里暗想:太子赵桓你口是心非了吧?说不定,你心里想着的是,父皇若回来了,你这太子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皇帝吗?

  当然,赵吉并不会读心术。只是凭着历朝历代,皇帝与成年太子之间那种微妙而复杂的父子关系,去合理地猜测着赵桓的此时此刻的心理。

  赵吉又一指在大殿中一直沉思不语的尚书左丞张邦昌,不怀好意地笑,宣布道:“尚书左丞张爱卿,回府安排一下后,明日,随朕一起南巡。”

首节 上一节 86/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