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第521节

  当然,眼前这班大臣,也并非人人皆似田丰这般刚正秉公,事事以天子朝廷为先。

  有人改变立场,但也有不少人,选择了沉默。

  没办法,萧方都站出来说了,这九品官人法推行下去,将来会使大汉朝有亡国之祸,会架空天子!

  这时候谁敢站出来反驳萧方?

  “还是景略看的更深远周详,如此看来,朕确实不能学曹操的鼠目寸光。”

  刘备重重点头,尔后却又眉头仍皱:

  “可察举制已废,又不能推行这九品官人法,那朕当以何制来与曹操针锋相对,争夺人心?”

  众臣沉默了下来。

  诸葛亮也好,法正也罢,亦或是田丰,一时皆眉头深锁,思索不出个万全之策来。

  大殿之上,本是热议的气氛,不由沉寂了下来。

  “邓艾,把我叫你带的那东西,献给陛下吧。”

  萧方向不远处侍立的小书僮吩咐道。

  书僮的名字,确实是邓艾。

  就是当年老刘平定荆州时,归降有功的刘表旧将邓济的儿子。

  这孩子也算与他有缘,邓艾的名字,还是在邓济的请求下,由他所赐。

  如今多年已过,当年那个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已长成了七八岁的少年郎。

  萧方知邓艾天资聪颖,有名将之姿,将来必为大汉栋梁之才,得好好培养才是。

  于是在老刘称帝之后,他便向邓济提出,将邓艾带在身边,做自己的侍读书僮。

  邓济一听,自然是惊喜若狂,受宠若惊。

  那不是别人,可是萧丞相啊。

  天子之下,大汉丞相,百官之首,再世谋圣!

  萧丞相主动要让你儿子做书僮,这是赏识你儿子,有意要栽培你儿子呀。

  这要是跟了萧方左右,受其指点教导,哪怕学得萧方一星半点的兵法智谋,将来也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

  于是邓济便在拜谢祖先福佑后,欢欢喜喜的把儿子送至了相府之中,做起了书僮。

  邓艾也是聪明绝顶,大有当年诸葛亮的几分资质,凡事一点就通,兵法什么的一学就会。

  萧方对邓艾自然是倍加欣赏,今日这场朝会,便破例带他入宫,让他见一见世面。

  邓艾反应也是快,即刻便会意,忙是将一幅帛卷捧起,在众目注视下,从容不迫的上前献给了老刘。

  “丞相,这孩子,便是邓济之子?”

  “陛下好记性,他正是邓济之子。”

  刘备上下打量着邓艾,脸上掠起几分欣赏之色,微微点头:

  “当年朕见他时,这孩子才在襁褓之中,没想到一转眼长这么大了。”

  “嗯,小小年纪就能如此从容镇定,是个可造之才。”

  “丞相,你可得好好栽培他才是,将来这孩子可为我大汉栋梁!”

  萧方一笑,拱手道:

  “陛下慧眼如炬,识人之能果然是天下无双。”

  “臣正也是觉得此子天资聪慧,所以才和邓济要了他做书僮,跟随臣左右好时常教导,将来为陛下,为大汉培养出一位堪当大任之才。”

  得刘备和萧方的重视称赞,邓艾心中自是受宠若惊,却极力克制着欣喜,仍旧从容不迫的拜谢自谦。

  邓艾退下,刘备的目光,回到了手中那道帛卷上。

  “丞相,这是……”

  “自陛下登基以来,臣这几日也没闲着,为陛下谋划出了一套选官之制。”

  “今日朝会,臣原本就是想献于陛下审阅,现在看来,时机正好。”

  听得萧方解释过原由,刘备神色一振,眼中迸涌出几分惊喜之色。

  左右众臣们,亦是精神大振,一双双惊奇的目光,齐刷刷射向了刘备手中帛书。

  “原来丞相深谋远虑,早有准备啊。”

  刘备啧啧大赞,迫不及待将帛卷展。

  三个大字,最先印入眼帘。

第407章 皇权士家寒门,咱皆大欢喜!状元陛下可点他,但不能揠苗助长啊!

  “科举制?”

  刘备猛抬起头看向萧方,眼神中透着陌生意味。

  萧方微微点头,示意老刘继续看下去。

  刘备遂怀着强烈的好奇,缓缓翻开了帛卷。

  “科举,以科考而举士,名为科考…”

  接下来的洋洋洒洒千余字,萧方将科举制大体轮廓,为老刘描述了出来。

  其简而言之,就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定人才的优劣,进而择优取士。

  不管你是考明经也好,什么明算也罢,还是什么策论,反正就是以考试成绩,来做为选官的唯一依据。

  这科举制最大的优势有两个。

  一者为公平。

  管你是士家豪姓,还是寒门庶族,甚至是贩夫走卒,只要你考得好,你就能为朝廷所用,就能做大汉朝的官,你就能吃上皇粮。

  如此一来,就杜绝了士家豪族,利用自己的家世背影,来垄断做官的权力,进而杜绝了士家之中,那些肚子里明明没货,却凭借家世轻松做官的绣花枕头。

  同时也确保了寒门庶族的上升通道畅通,给了他们施展抱负才华的希望,让他们不致于自诩空怀大才却报国无门,从而对朝廷心生怨恨。

  这科举制的第二个优点,则是相较于九品官人法,确保了天子牢牢抓住选官大权。

  九品官人法的选官之权,乃是控制在所谓中正官手中,而中正官天然便为士家所垄断。

  那么选出来的官,自然只会出自于士家,被选中之人,亦会视中正官为恩主。

  这选官大权,久而久之,便为士家垄断,与天子无关。

  科举制则不同,管你是寒门还是士家,谁都没有权力提携举荐谁为官,一切但凭科考成绩说话。

  而科考最后一轮还设殿试,由天子亲自主持。

  前一轮的会试,乃是各州精英们聚集于京城一较高下。

  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方有机会参加殿试。

  而天子则通过殿试,成了这些大汉朝最顶尖精英们的恩师。

  天子既为君,又为师,还是“中正”,三位一体,你不效忠天子你效忠谁?

  “妙哉,妙哉!”

  “丞相所创这科举之制,胜于那九品官人法十倍,当真乃千古奇法!”

  刘备看明白了科举制的优势,不禁惊喜若狂,拍案叫绝。

  诸葛亮也好,田丰法正也罢,众臣们无不惊奇之极,皆是猜不出萧方到底献上了什么选官良制,竟能让天子激动到如此地步。

  这选官之法,在天子看来,竟然还能胜于九品官人法十倍?

  “众卿,来来来,一起参详参详丞相这科举选官之法。”

  刘备索性将帛卷铺展在了龙案上,召呼众臣一同上来围观。

  一帮大汉朝最聪明的人,便捋起袖子,你推我挤的纷拥围上,瞪大了眼睛细看起来。

  片刻之后,大殿再次沸腾,热议纷起。

  “以科考来定品,选拔贤能之士为官,为朝廷所用?”

  “妙啊,丞相此法确实是精妙绝伦,如此便能做到无论寒门士家,尽皆量才录用。”

  “这才是真正的唯才是举啊!”

  诸葛亮的喝彩之声,率先响起在殿中。

  “嗯,丞相此科举之法,堪称完美。”

  “此举不仅能为朝廷选择贤能,还能避免士家之中虚有其表者滥竽充数,确实是两全其美的完美之制。”

  “这科举制,如陛下所言,确实十倍于那九品官人法。”

  田丰也捋着半白须髯,不住的点头赞和。

  在他看来,天下英才多出于士家,就算是以科考形式来定品选官,榜上有名者也会以士家子弟为主流,不必担心被寒门庶族抢了饭碗。

  而以田丰的刚正秉公,自然也不希望士家中的绣花枕头们出来做官,祸害了朝廷。

  同时这选官大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掌握在天子手中,也符合田丰忠君的价值观。

  这般一权衡,这科举制在田丰眼中,自然便成了完美之制。

  “丞相竟能创出这等千古奇法,真乃天纵之才也。”

  “正今日终于亲身领教了丞相的非凡所在,正心悦诚服!”

  法正也是啧啧赞服,向着萧方一揖。

  刘备则一拍案几,哈哈笑道:

  “好好好,丞相,你又为朕解决了一桩心病!”

  “这科举制当真是堪称完美,此制横空出世,朕与曹操争夺人心这场仗,算是尘埃落定。”

  “丞相你速速与众卿,将这科举制的实施细节拟定出来,朕好尽快下诏,于我大汉朝推行此制!”

  老刘也将这科举制,视之为完美。

首节 上一节 521/7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的餐馆通古代

下一篇: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