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第522节
萧方却明白,这科举制只是相对于九品官人法,更胜一筹罢了。
这古往今来,哪里会有绝对完美的制度?
只是相对更优而已。
曾经的历史中,科举制推行千年之后,不也是弊端重重,反倒成了拖累国家强盛的累赘负担了么。
但是放在当下,士家大势已成,却还未能如历史上那般独霸天下,寒门庶族也在士家的夹缝下崛起,并且不断壮大。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便是一个相对最优解。
对皇权,对士家,对寒门来说,一个大家都能接受,能从中寻求到利益平衡点的最优解。
萧方遂也不做过多解释,拱手一笑:
“陛下谬赞了,臣这科举制也算不得完美,不过臣倒也自信,此制确实胜于陈群的九品官人法。”
“待此制于我大汉推行,相信陛下打赢这人心之战,当无悬念。”
“打赢了人心一战,陛下就可以着手挥师西征,伐秦灭曹了!”
刘备大笑,笑声中已是如铁般的自信。
当下萧方便与诸葛亮等众臣,就科举制的细节,各个环节,详细推敲了一番。
一月后,刘备一道圣旨传谕四方,正式宣布于大汉国内,推行科举之制,开科取士。
九州沸腾。
士家才俊们因察举制崩坏被阻断出仕之路,就此被疏通,自然是无不欢欣鼓舞,拍手叫好。
寒门庶族看到了上升渠道为自己打开,看到了一条相对“公平”的入仕之路,自然也是倍感惊喜。
大汉朝内,凡有真才实学者,无不发自内心的拥护科举制的推行。
九州士子们对刘备这个天子的感激与拥护,亦随之达到了顶峰。
夏末时分,第一场科举乡试,于大汉所控制的九州举行。
荆州,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乃至于最偏远的交州…
各郡士家公子,寒门才俊,纷纷赶赴州治,参加了刘备登基以来,第一次的科考。
乡试胜出者,得举人身份。
两月之后,秋末时分。
洛阳宫室正式营建完毕,刘备率文武百官,还于旧都。
几天之后,会试于洛阳举行。
各州乡试的佼佼者,从九州云集于帝都洛阳,以决逐名额有限的贡士之名。
尔后会试胜出者,便有资格参加了刘备这位天子,亲自于洛阳皇主持举行的殿试,以争得进士身份,获得出仕为官的资格。
是日,皇宫,崇德殿。
刘备正亲自审阅着殿试众贡士的文章。
鉴于大汉伐秦在即,此次殿试刘备从实际出发,考的题目就是令众贡士们,写一篇关于如何伐秦灭曹的策论方略。
翻过一篇又一篇,刘备不断的摇头,显然没有一篇令他满意。
突然,他的眼睛定格在了其中一篇策论上,眼前为之一亮。
“丞相,你看这个马谡的策论,与我们商定的伐秦方略,不谋而合啊。”
听得马谡之名,萧方心头微微一动。
于是便接过那篇策论,细细端详了起来。
马谡在这篇策论中,从天时地利人和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敌我实力,论述了伐秦的诸条方略,思路缜密周详。
最终,马谡认为各条方略中,唯有先取并州,剪除伪秦一臂,尔后从河东渡河杀入关中,乃是灭秦的最明智选择。
虽说马谡的策论当中,并没有象法正那样,提出两重声东击西之计的具体战术,但在大的方向,却与当日邺城他们议定的灭秦方略,大致不谋而合。
“嗯,这篇策论出自于这个马谡之手,倒也不奇怪。”
萧方微微点头,似乎并未感到意外。
毕竟那可是季汉年轻一代中的翘楚,当年小舅子诸葛亮征伐南蛮,能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战略的人。
单拉出来论战略眼光,马谡也算是年轻一代中顶尖的那一批了。
当然,要是论战术能力和实战能力,那就是一地稀碎了。
“听丞相这么一说,朕对这个马谡,似乎有些印象。”
刘备重新接过那策论,盯着马谡这个名字思索起来,一时却又想不起来。
萧方笑着提醒道:“陛下忘了么,这马谡乃襄阳马氏子弟,乃是马良之弟。”
刘备恍然省悟,啧啧赞道:
“原来是马季常的弟弟,这就难怪了。”
“朕记得当初在襄阳时,曾听过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说法。”
“马季常乃贤明之才,他的弟弟能有这份智计才华,确实也不足为奇。”
刘备遂提起朱笔,笑道:
“所有策论中,以马谡这一篇最佳,朕就钦点他为我大汉朝第一位状元。”
“此等大才,朕定然要重用于他,委以重任!”
说着刘备朱笔便要批红。
“陛下且慢!”
萧方却抢先一步,伸手拦住。
“马谡确有大才,陛下要钦定他为状元,倒也合情合理。”
“但臣以为,陛下现在就对他委以重用,只怕会是揠苗助长,反倒会毁了他呀。”
刘备不由一愣。
第408章 咱慢火炖,丞相便是朕的磨刀石!灭国之战,生死存亡,箭已在弦!
老刘确实有些迷糊了。
就冲马谡这篇策论,足以证明其才智不凡。
况且听丞相你的口气,似乎对这个马谡很了解,也认可其才华。
往昔丞相你看重欣赏的人才,不都是极力推荐我重用的吗?
比如陆逊,鲁肃,庞统,徐庶,乃至于前不久的法正。
这些人,你不都是力主我重用,委以重任的吗?
怎么到这个马谡这里时,就风格忽变,劝我不要揠苗助长了?
还说什么有可能毁了马谡!
这就有点严重了吧。
刘备心下惊奇,遂问道:“丞相何出此言?”
萧方一声轻叹,也不好明说。
马谡这个人嘛,大才确实是大才。
能被小舅子诸葛亮看重,能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种高明战略的人,能是庸人吗?
不过人才也要分门别类的。
马谡这种“纸上谈兵”类型的人才,天生就是吃参谋这碗饭的,你把他带在身边给你出谋划策,时不时就能给你迸出几道奇谋妙策来。
可你要对他委以重任,令他独挡一面,甚至是统军上阵,那就是用错了方向,早晚会误大事。
当年的失街亭,断送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不就是血的教训么。
其实在看人这方面,当年的老刘就比诸葛亮准,看出了马谡“不堪大任”。
这也是当年老刘手底下就一个荆州,人才基本都局限于荆州一隅,所以才能接触到马谡这样的年轻一代,才有机会看出马谡的虚实。
现下老刘却坐拥天下九州,麾下谋臣武将遍及九州数十郡,凡是能进入老刘法眼的,哪个不是当世顶级人才。
马谡这样的“小角色”,若非是吃了科举制的福利,以他现在这种年纪,根本没机会进入到老刘的视野当中。
老刘空有识人之能,事先没有接触过马谡,自然不知马谡“难堪大任”。
“这个马幼常,出身于名门,自小便声名在外,性子中难免有些自负。”
“如今又一朝鱼跃龙门,成了我大汉首次科举的状元,可谓是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他性子本就自负骄傲,又成名太早,出道便为巅峰,太过顺风顺水,难免会滋生其骄傲自大之心。”
“这样的人,陛下理当先磨练其心性,慢慢调教栽培,待时机成熟再加重用也不迟。”
“否则若重用太早,必会揠苗助长,难保他不会成为又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萧方给出了解释。
马谡非但不是庸才,且绝对是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
但在萧方看来,马谡缺的不是智谋,缺的实践历练,缺的是经验教训。
当年历史上的马谡,出道就一直跟在诸葛亮身边,做的全是出谋划策的参谋工作,实际上根本没有多少统军作战的实操经验。
结果初次领军,就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率军去镇守街亭,阻挡当时的曹魏第一名将张郃。
别说是马谡,就算是年轻时的诸葛亮,在没有实战统兵经验的前提下,对上张郃这样的老兵油子,都有极大的概率会翻车。
所以萧方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给出了对待马谡的最优解:
咱们温火慢炖,不着急。
反正马谡年轻,有的是大把青春熬。
反正大汉现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还没有急迫到需要马谡这样的年轻一代,提早出来挑大梁的的地步。
“朕明白了,再好的宝刀,尚需磨砺方能削铁如泥。”
上一篇:我的餐馆通古代
下一篇: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