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423节

  “所以臣建议定价两文,如此一来,百姓买得起,其他商人也有利可图,自然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

  两文吗?

  朱慈烺沉思片刻,脑海中权衡着各种利弊,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说道:

  “既如此,那便定价两文钱吧。”

  一文五的成本价,卖两文钱,应该也算是比较合理的价格了。

  要知道如今市面上的最普通的煤炭,一斤的售价也是高达十文钱,而且蜂窝煤一块就有一斤多。

  算下来的话,这蜂窝煤的价格比煤炭可是便宜了足足五倍!

  想必百姓们肯定会欣然接受!

  听到朱慈烺认可自己的定价,夏德武心中也是松了口气,然后连忙点头应道:

  “殿下圣明!”

  “臣可以保证,此物一出,百姓定会争先抢购。”

  紧接着,夏德武又让人抬上来了两个蜂窝煤炉子。

  只见一种外面有金属包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硬而又耀眼的光泽。

  另一种无金属包裹,外层用的是水泥,外观看起来较为简易朴素,却透着实用的气息。

  夏德武继续介绍道:

  “殿下,这外面有金属包裹的炉子,坚固耐用,且造型美观大方,成本价两百三十文,售价的话臣建议三百文。”

  “另一种无金属包裹的,较为简易实用,成本价一百五十文,臣建议售价两百文。”

  朱慈烺上下打量着这两种炉子,眼神中流露出满意的神色,然后看向夏德武说道:

  “你做的很好,既如此,此事便交由大明国营商店负责销售。”

  “至于生产方面,全部交由工部,到时候工部会和你对接的。”

  夏德武赶忙拱手道:

  “臣遵旨!”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里,工部的一座工坊内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工匠们日夜轮班赶工,有的在仔细搅拌着煤炭碎末与黏土的混合物,有的在熟练地操作模具制作蜂窝煤,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不过尽管如此,每日产量仍然仅有十万块左右。

  看似数量不少,可对比京城一百二十万的庞大人口基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不过也没关系,因为这里是刚开始工匠们还没有那么熟练,等到熟练之后在扩大规模,产量一定会提升上去。

  而且别忘了,制造蜂窝煤的可不只有工部,那些大大小小的煤矿几乎都已经得到了蜂窝煤的制造配方。

  若是加上他们的话,每天的产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几天之后,当工部的蜂窝煤数量达到三十万块的时候,夏德武就知道是时候售卖蜂窝煤了。

  这一天早上,大明皇家商会依旧正常营业。

  刚一开门,商店内的伙计们便手脚麻利得如同敏捷的猿猴,迅速在门口支起了数个炉子。

  熊熊燃烧的蜂窝煤宛如燃烧的红宝石,让周边的空气更加燥热。

  炉子上面烧着几壶热水,咕隆隆的冒着热气。

  尽管夏日酷热让人苦不堪言,但眼前这新奇独特的景象,还是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的目光,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纷纷驻足观望,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探究。

  毕竟这大夏天的突然有人在门口架了几台火炉,炉子上面还烧着热水,这确实让人感到十分惊讶。

  眼看着门口围的人越来越多了,当下便有伙计扯着嗓子大声喊道:

  “各位乡亲们,都来看一看瞧一瞧啦!这是工部最新研制出来的煤炭,名为蜂窝煤!”

  “这蜂窝煤啊,便宜又好用!一块才两文钱,足足有一斤多重,一斤就两文钱呐!比那煤炭便宜了五倍不止!”

  围拢过来的百姓们听到这话瞬间炸开了锅,一时间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但是他们的脸上满是疑惑之色,一双双眼睛里犹如藏着无数个问号,纷纷投来怀疑的目光。

  不是他们不相信,而是这也太夸张了。

  如今市面上已经最便宜的煤炭也要十文钱一斤,而这个叫什么蜂窝煤的却只要两文钱一斤,足足差了五倍之多,这东西真的能好用吗?

  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带着几分怀疑与谨慎向前迈了一步,开口问道:

  “这东西真有你说的那么好?烧起来到底咋样啊?”

  旁边的一个伙计听到这话,赶忙快步走上前说道:

  “大爷,您瞧好了!”

  说罢,他动作娴熟一把拎起了热水壶,随即又拿起一旁的夹子,稳稳地从里面夹出了一块正在燃烧的蜂窝煤放在了地上。

  那动作简直堪称一气呵成。

  正在燃烧的蜂窝煤被放在地上之后,依旧以缓慢的速度燃烧着,虽然也会飘出一些细烟,但基本上可以无视,而且也没什么太大的味道。

  伙计继续向之前开口的那个老人说道:

  “大爷,您看这火怎么样?而且我跟您说啊,这蜂窝煤极为耐烧,一块能顶好几块普通煤块呢。”

  “用来做饭、取暖,那都是一等一的好!”

  “要是正常只用来做饭的话,一天三块也就顶天了,如果冬天用来取暖的话,大概也就是六七块左右。”

  “不过关键是这东西便宜啊,价钱只有煤炭的五分之一。”

  “你家以前做一天的饭至少也需要三斤煤炭吧,算下来的话就是三十文钱,可要是换了这蜂窝煤,那么一天只需要六文钱,足足省了二十四文钱!”

  “还有这炉子,您也看到了,分两种,有金属包裹的,结实又好看,才三百文,没金属包裹的才两百文,价格公道得很呐!”

  百姓们听完了伙计的解释之后,纷纷发出惊叹之声。

  很明显他们真的被震惊到了。

  因为这东西居然可以为他们省下四倍左右的燃料开支。

  拿一些普通的人家来算,一天省二十四文,一年的话那可就是八两银子了!

  谁能不心动呢?

  突然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个中年汉子挤到了最前面,扯着嗓子大声喊道:

  “先给我来一个三百文的炉子和一百块蜂窝煤,我拿回去试试,要是好的话,我家以后就专门用这蜂窝煤了!”

  伴随着这中年汉子一开口,其他的百姓也纷纷迫不及待的开口了。

  “我也要我也要,给我那个二百文的炉子就可以了,先来五十块蜂窝煤!”

  “我要那个三百文的炉子,再加两百快蜂窝煤。”

  一时间,百姓们纷纷解囊购买,蜂窝煤和炉子瞬间供不应求。

  不过考虑到这些东西太占地方、又不方便运输,所以国营商店这里只是售卖一张张类似于提货单的票据,百姓们交了钱拿到票据之后,需要去指定的仓库自取。

  这要是换成其他店铺,百姓们肯定会有所怀疑,不敢轻易交钱。

  但要是国营商店的话,百姓们可就没有什么怀疑的了,因为他们早就知道这国营商店可是朝廷开的,据说背后的老板还是朝廷的六品官员。

  有了这些,他没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不多时,那些交了钱拿到票据的百姓便迫不及待回家拉上板车,打算去仓库提货了

  与此同时,张世泽那边也没闲着。

  他凭借着自己的人脉,迅速联系了几个家中有煤矿的勋贵。

  然后把朱慈烺交代的事情告诉了他们,当听到有利可图、并且还是太子爷交代的事情之后,这些勋贵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加入。

  只不过他们的速度比起朝廷来慢了一拍,所以暂时还没有正式销售。

  不过这也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又过了两天,在《大明日报》的加持下,京城之中蜂窝煤的生意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这新奇事物带来的热闹气息。

  一些专门售卖煤炭的店铺内,蜂窝煤堆积如山,巅峰内的伙计们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彼此起伏。

  有的店铺为了争抢生意,甚至还推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

  别看这蜂窝煤似乎赚不到什么钱,但是胜在量大啊!那些百姓一买就是几百块,这么算下来,利润也算是颇为可观了。

  总的来说,朱慈烺还是很满意眼下的情况的。

  这天早上,朱慈烺刚用过早膳,突然马宝急匆匆的跑了进来。

  “太子爷,兵部尚书李邦华李大人在门外求见,看起来似乎有什么要事!”

  朱慈烺听到这话,多少有些好奇,但还是说道:

  “带李大人去本宫的书房!”

  随后,朱慈烺便来到了书房,没过多久,李邦华便到了。

  “臣李邦华,参见太子殿下。”

  见到朱慈烺,李邦华赶忙拱手道。

  朱慈烺点了点头,随后示意马宝搬了一张椅子让他坐下,然后这才问道:

  “李大人,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啊?”

  李邦华抬起头,神色认真严肃的说道:

  “殿下,臣听闻了蜂窝煤之事,臣觉得这确实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大好事!”

  “所以臣斗胆请求殿下,能否将这蜂窝煤运到辽东那边去?”

  “辽东地区苦寒无比,将士和百姓过冬艰难困苦,而这蜂窝煤价钱便宜,比煤炭可是省钱多了,定能解将士和百姓燃眉之急。”

  不得不说,李邦华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以前从京城往辽东运送煤炭,运费消耗加上各种成本,一斤煤炭的最终成本有可能会高达五十文一斤!

  可要是运蜂窝煤的话,最终成本最多也就是十文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似乎确实可以向辽东运送大量的蜂窝煤用来保证辽东的将士和百姓过冬。

首节 上一节 423/4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