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第111节

  “开仓放粮,是救灾的首选,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至于为何不向关中供粮,这个其实更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关中缺粮的问题,是打压粮价造成的,只要南阳这边作出示范,关中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那敢问太子,为何要提高粮价?”

  这是邓戎最百思不得其解的。

  明明现在的百姓就因为粮价过高,买不起粮食了,还提高粮价,这不是将百姓们往绝路上逼吗?

  然而,李承乾却不以为然:“关中的情况你也看到了,打压粮价,最终的结果会导致外地粮商不愿供给关中粮食,没有粮食进来,再低的价格又有什么用?百姓的日子只会更苦!”

  “这”

  邓戎语塞,不禁陷入沉思。

  原本以关中的耕地,是不需要太多粮食供给的,但因为灾民的流入,导致关中自给自足的粮食也不够吃了。

  再加上粮商恶意抬价,导致许多百姓吃不上饭,李二陛下才打压粮商的价格,希望百姓能买得起粮食。

  没想到,结果却适得其反。

  但是,南阳的情况又与关中不同。

  南阳的粮食价格,并没有遭到打压,依旧没有粮商往南阳运粮,这是为什么?

  难道提高价格,就有粮商运粮来吗?

  想到这里,邓戎便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疑惑道:“南阳的粮价已经涨到了120文每斗,正常年份的粮价在50文到80文,这么高的价格,为何没有粮商蜂拥运粮过来?”

  “那是因为还不够高!”

  “啊?这还不够高?”

  “暴利才是驱使商人追逐的动力,如果你将粮价提高到180文,我敢保证,周边的粮食会争先恐后的进来!”

  “什么!?”

  邓戎大吃一惊。

  就连李渊也被李承乾这话惊到了。

  180文每斗的粮食,有多少百姓能吃得起?

  这真的会有效果吗?

  似乎是看穿了他们的疑惑,李承乾又耐着性子解释道:

  “如果不以这种高价的方式,尽快吸引周边的粮食进入南阳,一旦南阳的粮食吃完,本地坐拥大批粮食的富户,就会挟持百姓的性命,待价而沽,结果将是更多的百姓被活活饿死!”

  “啊!这这这”

  邓戎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同时额头冷汗直冒。

  他怎么也没想到,情况会这么严重。

  却听李承乾接着道: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官府提高粮价,吸引外地的粮食进入市场,与本地富户手中的粮食对冲价格,届时,粮食总量上来了,再由官府调控粮价到一个正常的价格就行了。”

  “嘶”

  邓戎与李渊闻言,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天才!

  真是天才啊!

  先设高价,让粮食进来,再用这些粮食去平价,一环扣一环,妙不可言!

  “厉害!太厉害了!”

  那些本地粮商此时屯粮是为了什么,有的甚至还在高价收粮,不就是等着百姓手中的粮食吃完,外面又没有粮食进来的时候,待价而沽吗?

  这时候,官府提高粮食价格,吸引大批粮食入场,那他们手中的粮食,就成了竞品。

  同样高的价格,为什么要买你的呢?

  如果这时候,大家都卖不出去,那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争相降价!

  如此一来,渔翁得利的反而是百姓!

  就算他们想要将粮食运出去,也是不可能的了。

  因为官府绝对不会坐视到手的粮食再流出去.

  真特么绝了!

  一系列的算计,简直令人毛发皆立!

  他算计的不仅仅是某一家粮商,而是把整个粮食市场都算计进去了。

  话说回来,这招真够狠的。

  就这一两下子,那些外地粮商和本地粮商哪个不吐血,又有多少高价收粮的人会倾家荡产?

  “呼”

  李渊与邓戎消化了好一会儿,却依然觉得脑瓜子嗡嗡的。

  心中的震惊,犹如滔滔江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细细品味之后,更加猛烈了。

  李承乾提高粮价这一招,堪称神来之笔也不为过。

  赈灾粮,这个困扰整个大唐百官的难题,如今在李承乾这里也不过如此。

  哈哈哈,我孙儿可比肩三皇五帝!

  现在最开心的莫过于李渊了。

  虽然他早就知道,李承乾有解决灾情的办法,但听到李承乾亲口说出来,还是震撼的无以复加。

  “利用朝廷最近召回寺庙的僧人,鼓励地方富商举办竞赛娱乐活动,又是为何?”

  想通了提高粮价的目的,邓戎对李承乾已经刮目相看,连忙再次追问其他办法的目的。

  毕竟,只有知晓李承乾的目的,他才能更好的执行李承乾的命令。

  却听李承乾淡淡道:“竞渡比赛需要雇佣人力,佛事活动有慈善义举,可以解决部分饥民的工作和吃饭问题。”

  “哦,原来如此。”

  邓戎恍然点头,继续道:“那在南阳大兴土木呢?”

  “跟上一条办法的目的是一样的,你可以劝说周边寺庙,道观的住持,观主,称灾荒年的劳动力成本最低,正是拿出庙产,观产来雇工修建寺院,道观的好时机!”

  “另外,你自己的刺史府,其他衙门的官舍,库房,宿舍,也可以趁此机会修建一番,为灾民提供各种工作岗位。”

  “如此一来,民心安定,也不至于将灾民变乱民。”

  听到这里,邓戎双目圆睁,对李承乾佩服得五体投地。

  什么是以小见大,方显真英雄?

  这就是!

  “请太子殿下,受臣一拜!”

  邓戎心服口服的朝李承乾恭恭敬敬行了一礼。

  而李承乾则面带微笑的受了这一礼,全当他刚才对自己无礼的补偿。

  至于李渊,则满怀欣慰的看着这一幕。

  颇有种,孙儿在手,天下我有的感觉。

第95章 告诉二郎,再犯蠢!回去干他!

  反应过来是一场误会。

  又有了解决灾情的办法。

  邓戎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于是,开始在李承乾身上打起了心思。

  却听他讪笑道:“太子殿下,能否在南阳多留几日,臣也好尽尽地主之谊?”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哪里不明白他的心思,委婉拒绝道:“不是我不愿在南阳多留几日,而是陛下的命令不可违,他让我去江陵受封,我就必须得去。”

  听到这话,李渊气就不打一处来,顿时冷哼道:“我们才刚出长安多久?他又犯蠢了,早知如此,那晚就该废了他!立我孙儿!”

  “呃,”

  邓戎鬓角的冷汗,瞬间就渗了出来,心说这也是我能听的?!

  你们在长安都干了什么啊!

  还废了李二陛下,我滴个乖乖,你们该不会是政变失败,被李二陛下赶出长安的吧?

  想到这个可能,邓戎又为自己刚才的担忧,捏了一把冷汗。

  幸亏自己没有反抗,否则这对政变失败的爷孙,还真有可能杀了自己泄愤!

  我的天呐,李二陛下居然还让他们去江陵!

  这不是放虎归山吗?!

  似乎是察觉到了邓戎脸色的变化,李渊的眼睛微微眯起,直勾勾地盯着他:“南阳这边的情况,你应该会上奏二郎吧?”

  “这”

  邓戎迟疑了一下,有些为难地道:“臣来驿馆的事,瞒不住人的,请太上皇体谅臣的苦衷”

  “谁说要你瞒着二郎了?”

  还没等邓戎把话说完,李渊就厉声打断了他:“朕的意思是,让你将今天的事,详详细细的记录下来,一并上奏给二郎,告诉他,再犯蠢,朕回去再收拾他!”

  “啊?”

  邓戎满脸懵逼。

  意思是,太上皇已经收拾过陛下了?!

  另一边。

  长安皇宫,丽正殿。

  李世民在殿内来回踱步,眉头紧锁,一副烦躁得不能再烦躁的样子。

首节 上一节 111/3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