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577节
祖大寿听到这话,却是毫不在意地笑了笑,然后说道:
“说是这么说,但咱们做臣子的,怎么能不送点好东西?要是真送个几两银子的玩意儿,岂不让人笑话?”
“不过大人放心,末将心里有数!”
洪承畴听到这话,也就不好再说些什么了。
在明朝,皇帝过寿的时候,一般都是文臣送贺表,武将送贺礼,这已经是不成文的规矩了。
而且送的礼物只要不是太离谱,也没有人会把它往贪污上面扯。
毕竟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大家都图个吉利和开心,没人会找不自在。
第332章 李自成也就是运气好,没遇到我们,不然早就玩完了!
就在这时,洪承畴又继续问道:
“对了,必须要尽快将此事通告给建奴那边,让建奴派遣使臣为陛下祝寿,这件事情你觉得派人去比较合适?”
祖大寿想了想,觉得这事儿派谁其实都一样,毕竟只是过去和建奴打个招呼而已,没有什么危险性。
毕竟这个时候建奴的处境其实很难,压根就不敢再招惹大明了。
首先,明军之前打了大胜仗,并且和建奴重新划分了国界,那国界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将建奴的活动范围大大限制。
再加上明军士气大振,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建奴根本就不敢有所造次。
其次就是朝廷又在东江镇一带部署了水师部队,这些人身处于建奴的大后方,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时时刻刻地骚扰着他们。
建奴又要分出一部分的兵力针对他们,根本就无法再在边境上做手脚,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整个辽东地区十分安稳。
思绪回转,祖大寿突然猛地想起了一个人,然后笑着说道:
“不如派那个新来的小子去一趟吧。”
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狡黠的笑容,仿佛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洪承畴听到这话,先是微微一愣,然后有些不确定的问道:
“你说的是李定国?”
祖大寿点头道:
“就是他。”
然而得到确认之后,洪承畴却有些犹豫了起来。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其实李定国来到辽东的时候,朱慈烺也给洪承畴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希望他可以好好培养一下李定国,说不定将来又是一名大将之才。
说实话,这确实有点出乎洪承畴的意料之外,毕竟在他看来李定国只是一个农民军的小首领,没想到却能让太子爷如此看重。
在洪承畴的印象中,农民军大多是一些乌合之众,缺乏正规的训练和纪律,很难成大器。
不过既然是太子爷发话,洪承畴自然也不敢耽搁。
所以他破例给了李定国一个游击将军的职位,然后让他在祖大弼手下效命。
而李定国自从来到辽东之后,也总是在建奴和大明的边境附近晃荡,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洪承畴接着想了想,既然太子爷这么看重李定国,那么让他去一趟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说不定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想到这里,洪承畴点了点头:
“既如此,就按你说的办吧。”
随即两人又聊了其他一些事情之后,祖大寿这才转身告辞了,顺便还带走了那两份诏令。
只不过给皇太极的诏令上面用火漆封了,所以无论是洪承畴还是祖大寿都没擅自查看。
等到祖大寿离开之后,洪承畴闲来无事,然后坐到桌前开始想着该怎么写这份贺表。
他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神专注而深邃,脑海中思索着崇祯的生平事迹和功绩。
关于这位崇祯皇帝,洪承畴对他的印象其实并没有多好,如果非要形容的话,大概也就只有“生性多疑、刻薄寡恩”这八个字了。
毕竟在这之前,这位皇帝对待臣子确实不怎么好,有好几位大臣因为他的猜忌都死于非命。
甚至就连曾经他最忠实的“狗腿子”,内阁首辅薛国观,都差点因为一场诬告而死于崇祯的手下。
这让洪承畴对崇祯既有敬畏,又有一丝不满。
因为他也害怕自己将来有一日会步入薛国观的后尘!
然而谁又能想到呢?
这件事情突然就莫名其妙地发生了转机,薛国观并没有死,甚至重新成为了大明内阁首辅。
而这一切,恐怕都是那位太子爷的功劳了!
想到朱慈烺,洪承畴的眼神顿时又有了些许变化。
因为他突然想起了之前朱慈烺承诺过他的事情,那就是等辽东这边的事情忙完之后,朱慈烺就会让他回京城,然后让他入阁。
要知道入阁对于一个文臣来说,那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和追求。
意味着可以参与到国家的核心决策中,若是能再进一步成为内阁首辅,那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了!
只不过这件事情可能还要等一些时间,因为伴随着大量的灾民开始涌入辽东,安置他们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哪怕到现在这件事情还没有处理完毕。
所以回京城的事情也只能再等一段时间了。
但洪承畴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好事多磨,只要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等待也是值得的。
想到这里,洪承畴顿时又是一阵欣慰。
屋外的大雪依旧下着,那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如同一朵朵轻盈的棉花,轻轻地覆盖着大地。
整个辽东大地一片苍茫,目之所及之处,全部都被大雪覆盖,最深的地方足有一人多深。
如果不是有专门的将士清理大雪的话,恐怕连路都走不了了。
哪怕是此刻,也有不少将士们不畏严寒,挥舞着手中的工具,努力地清理着道路上的积雪,为众人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位于大明和建奴国界相交之处,一座宛如长龙的城墙拔地而起,这赫然便是松锦大战之后辽东将士们新建造起来的城墙。
那城墙高大而坚固,就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守护着大明的边疆。
不过因为地处偏僻,再加上材料有限、时间又紧急,所以这道新建的城墙普遍不高,大概只有四五米而已,比起锦州城动不动就十来米的高度差远了。
但这已经是他们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了。
在这里,明军布置了大概三万兵力,他们日夜坚守在岗位上,警惕地注视着建奴的一举一动。
最高将领是祖大寿的哥哥祖大弼,也就是之前带领大军去蒙古烧荒的那位。
他英勇善战,经验丰富,是明军中的一员猛将。
此时此刻,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鹅毛般的大雪,如无数利刃般肆意地切割着天地间的每一寸空间,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混沌的白色之中。
城墙上,祖大弼身姿挺拔如松,傲然地站立在城垛之上,他的眼神深邃而锐利,犹如两把寒光闪闪的利刃,正仔细地打量着不远处那被大雪模糊了轮廓的场景。
透过望远镜,他能够清晰地看到在不远处那片被大雪覆盖的土地上,对面的建奴兵马正如一群黑色的幽灵,在雪幕中隐隐约约地活动着。
原来,并非只有明军在这边境之地布置了重兵把守,就连建奴也是如此。
不过细看之下便能发现建奴那边的兵马数量明显少了许多,大约只有两万左右。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此前的松锦之战中建奴一下子就损失了多达十一万的精锐兵力。
而且,如今他们还要时刻提防着东江镇那边的大明水师,东江镇的大明水师犹如一条蛰伏在海洋中的巨龙,随时都可能给建奴致命的一击,所以建奴不得不分散一部分兵力去应对这潜在的威胁。
如此一来,建奴能够拿得出手、用于此地与明军对峙的兵力自然就少之又少了。
祖大弼静静地观察了许久,将对面建奴兵马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心中默默地盘算着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可能的局势发展。
观察完毕之后,他突然缓缓地转过头,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年轻人身上,然后开口问道:
“怎么样?你来到这边也有一段时间了,对辽东这边的状况有什么看法?”
紧接着,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便清晰地出现在了祖大弼的视线之中。
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李定国。
起初,祖大弼其实并不怎么喜欢李定国。
因为在他看来,李定国出身于农民军,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缺乏纪律性和战斗素养。
所以,一开始祖大弼就打心底里认为李定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甚至对于他能得到游击将军这个职位也有些耿耿于怀,觉得他根本不配拥有这样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大弼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在日常的相处和战斗中,他发现这个年轻人确实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李定国不仅有着过人的勇气和胆识,而且还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战况,提出一些独到而有效的作战方案。
渐渐地,祖大弼对李定国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并且将他当作自己的亲信来培养。
与此同时,听到祖大弼的问话,李定国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不远处那隐隐约约的建奴营地。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沉思和感慨,沉默了片刻之后,缓缓地开口说道:
“说实话,若是不来这一趟辽东,我还不知道这天地如此之大。”
李定国说的是真心话,自从来了辽东之后,他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世界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回忆起之前和张献忠在西北一带的种种经历,如今看来那些所谓的战斗和征程也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
虽然他们也曾遭遇过陕西、榆林、甘肃一带的边军,并且与之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和战斗。
但是,当他亲眼见识了辽东边军的实力之后,才深刻地意识到那些边军的实力和辽东边军以及建奴的实力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当时他们遇到的是辽东边军或者是建奴八旗这样的军队,恐怕他们早就全军覆没了。
祖大弼听到这话,自然也明白李定国话中的含义。
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自信而又略带调侃的笑容,然后拍了拍李定国的肩膀说道:
“李自成、张献忠也就是运气好,没遇到我们,要是遇到我们的话,他们早就玩完了!”
“就陕西、甘肃那些边军,怎么能和辽东的边军比?这里的士兵从小就生长在这苦寒之地,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砺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壮的体魄。”
“他们性格豪爽,勇猛好斗,骨子里就流淌着一股不服输的血液,也就是我们要一直提防建奴,没时间去对付农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