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290节
朱寅搞出来的铁,不是最好的东西,却是成本上最有性价比的东西,可以普及使用。
明朝的好铁,需要生铁出炉之后,经过长达五次的反复锻打,十斤生铁打到只剩下三斤才算好铁,称为“五火熟铁”。
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人工、时间、铁料、燃料,价格是刚出炉的生铁的二十倍!每斤成本高达0.17两白银!
可是这种五次淬炼的“五火熟铁”只算合格的军用铁,还不能用来做盔甲。
如果要做盔甲,需要再锻打两次,达到“七火”,成本升到每斤铁0.2两白银。
要能做合格的火枪枪管,就需要十次锻打,这就是所谓的十炼钢了。成本飙升到每斤0.27两。
所以朝廷造炮,宁愿用铜也不愿意用“十炼钢”,因为这种十次回炉锻打的铁,比铜更贵!
可是朱寅造出来的铁,不需要锻打,一出炉就相当于“五火熟铁”,能省多少成本和人工?
成本节省了七八倍!
这就是厉害之处了。
戚继光抚须笑道:“比西域镔铁还是要差些,可比佛郎机人的铁好。咱们造炮,就不需要用铜了。”
西域镔铁之所以好,倒不是炼铁技术有多强大,而是铁的原料天生就好,出炉的铁不需要锻打就是好铁,锻打几次就是钢了。
丁火根提醒道:“大帅,节帅,我们的铁矿不够了,接下来如果在吕宋开矿,需要花费很多时日。若是要省时,那就只能在大陆去买了。”
“买吧。”朱寅毫不犹豫的说道,“去佛山直接买生铁,省工省事,就是比买矿石贵。”
他知道吕宋是缺铁矿的,而且铁矿质量也不好。
菲国的铜矿和金矿储量倒是很丰富,世界排名都很靠前。可惜都是深矿带,古代开采难度太大。
对朱寅而言,吕宋最多的价值还是农林资源、人口资源、战略位置。
离开了炼铁厂,朱寅又去了军械厂。
有了合格的好铁,军械厂根据朱寅的改进之法,终于造出了当今最先进的加农炮。
如今已经铸造了四门,每门重达四千多斤,发射四十斤的弹丸。上面还有早期的瞄准装置。
大炮的造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红衣大炮,而且还是成熟期的红衣大炮。
张袷说道:“炮都试过了,能打三里远,威力之大比洋夷的大炮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刻钟的工夫,熟练的炮手能打六炮。”
朱寅一算,大概两分半钟发射一炮。这个速度对于前装大炮而言,已经很快了。
这种大炮太过沉重,陆地野战肯定是不行的。但是装在战船上,就是大杀器了。
接着,朱寅终于看到了新造的燧发式火铳,和他之前画的图纸几乎一模一样,上面还能装刺刀。
枪管是朱寅改进的钻孔机钻出来的。铁本来就是好铁,又是用的钻孔枪管,可见质量如何。
用了钻孔机,每个熟练工匠每月能钻出三根枪管,效率比之前提升了三倍。
燧发装置的弹簧片,也用锁匠的办法造出来了。
如今,军械厂每个月可以制造两百支燧发枪,眼下总共造出了上千支。
用的弹药,也是朱寅设计的定装弹药。
燧发枪其实早就发明了。只是因为燧发装置不成熟,可靠性差,所以没有取代火绳枪。
直到五十年后,燧发装置成熟了,西方才普遍换装燧发枪。
朱寅使用了后世成熟的燧发装置,也就提前五十年造出了可靠性高的燧发枪。
朱寅拿起一支崭新的燧发火枪,一种踏实无比的安全感涌上心头。
因为优待工匠,又不惜成本,岱山造的燧发枪十分精良。虽然成本肯定不便宜,但非常值得。
丁火根一脸敬服的说道:“节帅真是天纵奇才啊,这燧发枪可比之前的火铳强多了。”
“以前的火铳,明军用的动辄炸膛,火铳手都不敢用。能用十次八次不炸膛,都是运气了。”
“就是洋夷造的火枪,虽然很难炸膛,但雨天就不能用,一刻钟最多打六枪,瞄准也难。”
“可是这燧发枪更难炸膛,雨不大也勉强能用,一刻钟能打九次,瞄的也更准,插上短刀,还能当矛用。”
“造价嘛,也就四两多银子,比明军火铳贵不了太多。”
戚继光说道:“好是好,但仍然不能替代刀枪弓箭。一刻钟发射九次,可是九分之一刻的工夫,甲兵能冲锋百丈远,骑兵能冲锋两里。”
“可是火枪二十丈外就不能破甲,五十丈外就无法伤敌。更别说百丈、两里了。”
“而且,一旦雨天就难以使用。对火药弹丸的消耗也很大,需要很多骡马运输弹药。”
朱寅闻言,顿时沉默不语。
义父说的对啊。即便他造出了燧发枪,可取得的优势也很有限。
火枪手发射一次的时间,最少需要一分钟,甚至两分钟。
而且五十米外就很难破甲。百米外杀伤力也很小了。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只有打一枪的机会。你一枪打完,敌人也冲到眼前了。
更别说对后勤的依赖有多大。
所谓的三段射击,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丁火根也点头道:“的确如此,但火枪手比弓箭手好训练的多啊。火枪手一个月就是熟手,补充也容易,弓箭手呢?起码三年。善于白刃搏杀的精锐,三年都难以训练出来。”
“就算一个拼一个,火枪手也能拼的起。一个农夫训练十天半月也能干掉一个精锐。或许,这才是火枪最大的优势?”
朱寅叹息一声。丁火根说的对,这的确是黑火药火枪的最大优势了。
至于可靠性,杀伤力和火力持续,并不能压制弓箭。
淘汰骑兵的是现代枪炮,不是燧发枪啊。
PS:我对技术、火器这些东西不太感兴趣,也缺乏太多了解,所以这一章写的很累,写的也很辛苦,但又不能省略,总要交代一下,抱歉,蟹蟹指正。晚安!
第182章 黑人士兵
朱寅将新造出来的燧发枪,命名为戊子式火枪。
除了四门四十斤弹重炮、上千杆戊子式火枪之外,军械厂还生产了长刀一千柄、长枪一千杆、藤甲盾一千面、重型绵甲三百领,轻甲一千领。
还有弓五百张,羽箭三万支。
就是水晶制作的单筒望远镜,也造出了五十多支。效果达到了数十年后的西方望远镜,戚继光等人都非常喜爱。
很多技术装备制造难度其实不大,就是一层窗户纸。说到底就是点子创意。
就说这望远镜,古人只要知道了关键,很快就能造出来。
所以为了防止敌人仿造,朱寅要求对望远镜进行最高保密,非高级军官不会配发。
接着,朱寅又去了马场,观看从朝鲜高价购买的五百匹战马。
这五百匹战马,是以每匹二十两的高价,分两批购买到的。
眼下正在训练的几百骑兵,只是会骑马而已。
检查验收完毕,朱寅等人才来到简陋的“节度使府”。
到了这里,就只有几个人了。
直到此时,戚继光才忍不住问道:“稚虎,你这次乡试,结果如何啊?”
宁采薇笑盈盈的说道:“告诉爹一个好消息,稚虎不但中举,还夺了解元呢。眼下,整个江南谁不知道朱寅?江左朱郎,大名鼎鼎啊。”
什么?解元?戚继光和徐文长等人都愣住了,不敢相信的看着朱寅。
这是真的?
戚继光一脸期待,长臂一伸就抓住朱寅的肩膀,将他硬生生扳过来,“稚虎,你真的考中解元了?南直隶的解元?”
朱寅苦着脸道:“爹你这手劲…爹快放手,孩儿真的中了解元,鹿鸣宴都办过了,怎能有假?”
戚继光放开朱寅,忍不住大笑道:“哈哈哈,解元!年仅十一岁的解元!稚虎啊稚虎,你这是千古佳话,大明祥瑞啊。”
“这是运数!”徐渭击掌说道,“元敬兄,这是运数啊,哪里是真靠八股文得来的?稚虎气数不凡啊。”
“呵呵,这是考官们想逼迫皇帝立长子为太子,却是成全了稚虎,不是气运是什么?”
朱寅不由看了徐渭一眼。
徐渭这个绍兴师爷的眼光真是太毒了,当年不愧是浙直总督的首席谋士,一下子就洞悉了自己获得解元的背后逻辑。
鬼才啊。难怪他的弟子李如松也是名将。
这种人考不中举人,或许也是朝廷的幸运吧。
丁火根、张袷等人听到朱寅真是解元,更是佩服的无以复加,都纷纷开口祝贺。
谁都知道十一岁的解元意味着什么,分量有多重。
至于朱寅为何会成为解元,他们就没有徐渭那么透彻了。
戚继光听到徐渭的话,顿时也明白了其中奥妙,不禁有点担心,担心朱寅这个解元会让皇帝讨厌。
徐渭却是知道戚继光的担忧,话中有话的安慰道:
“稚虎气数在这,别说一个解元了,就是更大的福运也当得起。元敬兄何必担忧?”
说到‘更大的福运’几字,格外加重了语气。
戚继光心中微动,看着徐渭意味深长的目光,欲言又止。
他转移话题道:“先不说解元的事,稚虎既然来了,那就主持军议吧。”
朱寅道:“是。”
遂下令节度使府各将领、八旗各旗长、三大厂各厂长等人,一起来军帐议事。
一直等到秀山岛、衢山岛驻守的营长、营副都到了,大帐的鼓声才咚咚敲响。
军议终于开始了。节度府的一百牙兵里三层、外三层的戒严,一个个挺胸凸肚、披坚执锐。
宁清尘立刻被丁红缨带出大帐,但宁采薇却是有资格参加军议。
大帐之内,坐在最上首的是戚继光。
其次就是朱寅,宁采薇坐在他的左侧,徐渭坐在他的右侧,再下面又是丁火根、张袷。
两边雁行一般排列着八旗旗长、营长、厂长。三个营长都是旗长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