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291节

  但见旗长们的盔甲,虽然款式一样,颜色却是不同了。

  帐中众人都是正坐(跪坐),却又都用了支踵。

  朱寅肃然席地而坐,看到众人的坐姿,心中很是满意。

  如今的大明朝仍然有正坐。并非像后世误以为那样,明朝就完全没有正坐了。

  正坐完全被废弃的时期是清朝。到了清朝,就是民间祠堂、皇宫太庙这种庄严场合,都坐椅子了。

  但明朝用正坐的场合已经很少,主要是贵族在祠堂家庙、巡游田猎、丧葬婚礼等场合保留,绝大多数时间都坐椅子。

  所以,支踵虽然如今仍有,却是很少见了。

  朱寅恢复了正坐礼仪,支踵也就造了很多。

  有了支踵,正坐也很轻松,却又比坐椅子庄重肃正。

  可笑倭人学了正坐,却没有使用支踵,造成千年罗圈腿。

  此时鼓声一歇,众人一起席地下拜行礼道:“拜见大帅!拜见节帅!”

  朱寅回拜毕,挺直腰杆道:“八旗旗长,先汇报各旗人口、出生和死亡数目。”

  朱寅第一项议题就是人口,可见对人口的重视,就像后来的虏酋黄台吉一样。

  没办法,人口数量太少了。

  宁采薇听到八旗,嘴角就努力崩住。

  虽然她也知道八旗制度的确很适合人口稀少的靖海军体系,但更知道小老虎采用八旗制度是一种恶趣味,满满都是戏弄满清的心思。

  正黑旗旗长林沛首先站起来,禀报道:“正黑旗有人口两千九百六十余口,今年出生两百二十余口,死亡两百五十余口。”

  正红旗旗长曹信禀报道:“正白旗人口两千九百四十余口,今年出生两百三十余口,死亡两百七十余口。”

  王怀真等六旗旗长也依次禀报各旗人口变化,听的朱寅眉头直皱。

  “怎么回事?”朱寅的小脸有点不悦了,“之前统计,八旗人口两万三千,这才不到一年,就少了三百多人,下降到两万两千七百?”

  “我们对百姓如此优待,他们有吃有穿,又没有当牛做马,岛上又没有瘟疫、灾祸,也没有外敌攻打,怎么人口变少了?”

  主管政务的节帅府判官张袷说道:

  “节帅有所不知,八旗之中大半都是从吕宋来的汉人。他们拖家带口从福建、两广去吕宋,已经有年头了。当年冒险出海的青壮,很多都是垂垂老矣。”

  “属下统计过,八旗虽然青壮男女占大半,可这些早年闯南洋的老人,仍然有三千多人啊。”

  “他们漂洋过海来到岱山岛,突然换了地方,加上年老体衰,也就更易因水土不服而病死。今年人口减少,主要就是这些老人病逝的多,占了所有死者的大半。”

  “加上其他病死的、夭折的人,人口就减少了。属下预计,明年和后年,人口还会继续减少,但最多也就减少千儿八百。”

  朱寅忍不住叹息道:“八旗户口,不如大明穷乡僻壤一小县啊。男女老幼两万来人,要守住这万里海疆,谈何容易。”

  “诸位都说说,如何增加人口呢?鼓励生育已经在办,就不要再说了。”

  “还有,我要的是华夏人,汉人、僮人、黎人、畲人等都成,但不要南洋土著和倭寇。”

  “节帅!”曹信说道,“干脆上岸去抢!打宁波、泉州、松江、广州,这些地方人口密集,随便抢一次都能搞到几千上万…”

  “住嘴!”丁火根喝道,“忘记大帅的话了?咱们不能上岸掠夺!那和倭寇海盗何异?”

  曹信道:“大帅息怒,将军息怒,且听属下说完。咱们可是善待百姓的,就是抢到岛上,又不会虐待他们,他们的日子甚至更好过一些,这是害他们么?开始当然怨恨,但日子一长肯定就会庆幸了。”

  张袷摇头,“你这不是扯淡么?谁愿意背井离乡来海岛过日子?嗯?但凡他们能勉强度日,就不愿出海当岛民!你问问岛上的百姓,谁不是没办法才出海?”

  “咱们又不是真正的海盗,抢人口还会触怒朝廷,招来朝廷的围剿,咱们这点人,禁得起和朝廷消耗么?”

  朱寅摆摆手,“上岸掠夺人口绝不可行!此事不可再提!就算咱们不得已上岸示威,也不能掠夺人口,这是底线!”

  林沛道:“吕宋还有不少汉人,可我们要占吕宋,也需要人口镇守。我之前听海商说,缅甸之前多次攻入云南,掠夺了很多大明百姓为奴,若是攻打缅甸,救回沦为奴隶的汉人…”

  丁火根摇头道:“打缅甸太难了,海上要绕上万里。要是从陆地上打,就要借道安南,或绕道云南,怎么打?海上咱们实力不弱,可是一旦上岸,咱们这点兵马又能干什么?”

  朱寅也觉得时机不太成熟。此时要打缅甸,若是走海路,还需要绕过马六甲海峡,太远了。

  若是在安南登陆,海路是近了很多,却又要借道安南、南掌(老挝)两国,那就要在打缅甸之前,先打安南和南掌,再攻入缅甸。这点兵力,现实么?

  他想了想说道:“海上打缅甸,倒也不是不可以。我们今年先拿下吕宋,就能以吕宋为基地,明年打下洋夷占据的满剌加,再恢复大明旧港宣慰司。”

  “然后,我们就能扼守满剌加海峡(马六甲),以旧港宣慰司为基地,后年就能征讨缅甸了。”

  戚继光点头道:“这个法子最为稳妥。那么最迟两年,就能对缅甸用兵,为大明报一箭之仇。”

  徐渭却是笑道:“你们的法子稳妥归稳妥,先打吕宋,后打满剌加和旧港,再打缅甸,一年推一年,有些慢了。”

  “咱说,缅甸能和大明厮杀多年,还能多次攻入大明烧杀抢掠,听说那缅甸号称霸主,有几十万大军啊。”

  “咱们即便两年之后,撑死了也就出动七八千兵马,又能把缅甸如何?即便咱们打赢了,损失又有多大?那是给朝廷、暹罗国、南掌国做嫁衣。缅甸有几百万人,完全耗得起。我们死得起人么?”

  朱寅眉头一挑,忽然发现自己太自信了,灯下黑般的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古代的缅甸很强,绝非后世的缅甸。

  他是穿越者,下意识的以为缅甸军力弱小。却忽略了如今的缅甸是中南半岛的霸主。

  凭什么自己出动几千人,就能打败缅军?以为是英法联军打满清么?

  戚继光也觉得,即便两年后打缅甸,也是托大了。

  这个方案,并不可行!

  徐渭继续说道:“在下倒是有一计,不但能提前一年对缅甸用兵,还能代价最小,把握最大。”

  朱寅眼睛一亮,也想到了一个法子。

  戚继光目光闪动,他也想到了。

  徐渭笑道:“我的法子,戚帅和节帅也应该想到了。那就请节帅说说,在下想的是什么法子。”

  朱寅斟酌着说道:“利用缅甸和暹罗、南掌两国的世仇,挑动两国联合对缅甸出兵报仇。我们就能以雇佣兵之名,协助两国攻缅。”

  “如此一来,既能借助两国大军,又能借道攻缅,还能得到一笔雇佣费,一箭三雕啊。”

  戚继光闻言,点头微笑。

  徐渭抚掌大笑道:“主公果然是神童,这么快就想到了。不错,这就是借刀杀人、以夷攻夷之计。”

  “如此一来,我军就能以区区数千人深入缅国,解救沦入敌国的数万汉家百姓啊。”

  “听说缅国和暹罗、南掌仇怨很深,一直被缅甸欺凌。若是大明皇帝的圣旨到了,命令暹罗和南掌联合出兵攻缅,此计就成了。”

  “先生真乃毒士也。”朱寅点头,“此计之关键,就在于朝廷下旨给暹罗和南掌。”

  朱寅说到这里,也感到一种历史的遗憾。

  明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外交手段越到后期越是愚蠢短视。

  就说明缅之战,断断续续打了很多年,损耗巨大,两国完全成敌国了,可明朝就是不利用中南半岛的矛盾连横。

  好像忽略了缅甸和暹罗、南掌之间的仇恨,具有战略价值。

  大臣们无人奏请,好像不知道。皇帝也不主动提及,同样好像不知道。

  君臣们的眼睛,全部盯着国内。

  或者说,他们不认为堂堂天朝,还需要下诏让属国出兵征缅。

  对于安南也是如此。安南分裂为几块相互征战,这么好的机会,明朝居然作壁上观,完全没有作为。

  外交方面的能力退化到不如春秋。

  同样,对于西域、倭国、蒙古、女真的外交政策,无不充斥着愚蠢短视四字。

  朱寅继续道:“等我中了进士,我会联合一批官员上书皇帝,下诏给暹罗、南掌征讨缅甸。再加上沈师、海青天、田太监的奏请,皇帝应该会下诏。”

  “就说海青天,若是知道好几万汉人在缅甸做牛做马,他一定会听从我的意见,上书给皇帝。这是君子欺之以方。”

  戚继光叹息道:“咱们这么做,是在利用朝廷,有欺君之嫌,用心…”

  徐渭笑道:“缅甸是大明的敌国,这些年朝廷战死多少士卒,消耗多少钱粮,被掠夺杀死多少百姓?这是报一箭之仇,怎么是利用朝廷?欺君就更说不上了。”

  “主公已经是解元,不出意外明天春闱必中。等到官职到手,又有重臣相助,推动朝议下诏给两国出兵,又有何难?”

  戚继光道:“缅甸号称几十万大军,就算两国联合出兵报仇,也未必能讨好。除非大明也从云南出兵,收复失地。”

  “如此三国联兵,再加我们这路‘海盗’,缅甸必败。”

  戚继光很期待朝廷主动出兵攻缅。

  朱寅却是冷笑道:“爹可能要失望了,朝廷应该不会主动出兵攻缅。这些年来,哪一次不是等缅兵攻入国境,再派兵抵抗?有一次主动攻入缅国么?一次都没有啊。”

  朱寅说到这里就来气。

  连绵多年的明缅战争,几乎都是在明朝控制区打的,杀来杀去就在大明的地盘上。最后呢,三宣六慰全部丢了,云南腹地多次被缅军长驱直入,杀戮惨重。

  可是明军在西南、两广拥兵数十万,却没有一次主动南征,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战略上十分被动消极。

  万历或许会下诏让两国出兵,却很难下诏征缅。

  定下了这个计策,朱寅终于说起再征吕宋的大事。

  自从吕宋的消息传来,众人都知道必须要立即出兵吕宋了。

  不然若是迟了,马尼拉周围的两万多汉人移民,很可能被卷土重来的洋夷,迁怒之下屠杀。

  朱寅说道:“八旗三丁抽一,每旗出六百披甲,三个营头的兵力全部补充。”

  “一千人守家,三千八百人出征。会稽号也要出征,就当试航了。”

  “舰长、营副以上全部配发望远镜。新大炮全部上船带走,新火枪带走八百杆。”

  “三天后,大军南征!马尼拉的洋夷加起来不到三千兵。优势在我!”

  众人都是点头。统共两万多人口,这次征召了四五千兵马,已经是极限了。

  毕竟三大厂、渔场、农场都需要人啊,女人都要当男人用了。

  ………

  万历十六年十月初八,一支巨大的舰队,浩浩荡荡出现在吕宋马尼拉湾。

  驻守马尼拉湾的西洋人,顿时如临大敌。

  负责守卫西城的指挥官,是来自热那亚的古特上尉。

  这个鞋匠的儿子,去年因为报信之功,被吕宋总督破格提升为中尉,一下子成为了尊贵的军官。

  但,古特中尉在马尼拉被攻陷之前逃出了马尼拉,逃到了葡印当局的果阿。

  他带来了惊人的消息,在果阿的总督府,诉说敌人的可怕,以及自己的顽强。

首节 上一节 291/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