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406节

  今日是朔日大朝,次于元旦、冬至等大朝,又比常朝等级高。按制度要穿公服。

  百官的官轿进了天街,经过了太庙和社稷坛,到了午门附近的端门,就全部停下来。

  到了此地,就只能步行,不能再乘轿,除非有殊荣恩旨。

  官员们依此在端门下轿,在端门下的侯班朝房等候午门开启。此时,端门“待漏”的朝臣已有二百余人了。

  除了朝臣,还有上千人的大汉将军、锦衣卫,打着仪仗准备站班。

  只等午门上的景阳钟一响,就要入内。

  按制,四品以上官员和科道官员,必须参加朔望大朝,叫朝参官。四品以下官员也可参加列班。

  虽然有些官员借故不出席,登记姓名但人不到场的“虚班”不少,可仍然有大半官员会来参加。到万历晚期,那就只有少数官员来敷衍了。

  朱寅是四品佥都御史,按道理应该在端门右侧的南楹朝房,可他之前三年都是翰林官,还是习惯性的去了专门的翰林直房。

  看见朱寅进来,众翰林一起寒暄问好,都是十分热情。要说朱寅在翰林院的人气和人缘,那是谁也比不上啊。

  翰林虽然清贵,可生活上却不宽阔。朱寅平时没少变着法子资助他们。

  见到朱寅的朝臣,大多都很是热情,但也有少数人神情冷漠,爱答不理。

  不少人都对朱寅投去提醒的善意眼神,让他担心今日的大朝。朱寅被人弹劾的事情,已经有人知道了。

  朔日大朝一般就是礼仪之会,很少商谈实事,可也不是不能议论政事,尤其是当众弹劾的好机会。

  众人说话间,就见一顶顶大轿前呼后拥的来到端门,正是九卿重臣,以及四位内阁大臣。

  朱寅还看到了武官值房的戚继光。

  几个御史看到朱寅,都是目光微冷。

  朱寅也是冷笑。

  此时,天色渐亮,晨雾初开,午门上的景阳钟,终于敲响了。

  “铛—铛—铛—”

  随着钟声的敲响,五凤楼下的左右两道掖门,也轰然打开。

  钟声一响,锦衣卫和大汉将军们打着仪仗率先出了端门,从午门右掖门进入紫禁城。

  等到军校们进入摆好了仪仗,百官们这才开始入内。

  戚继光等武官从右掖门进入,朱寅等文臣从左掖门进入。

  万历二十年九月初一的朔日大朝,终于开始!

  PS:蟹蟹,晚安!各种求!万历几十年不上朝,但每当大朝,大臣们还是会照常参加大朝,只是皇帝缺席而已。至于不隆重的常朝,万历十七年后几乎完全取消了。

第258章 “如此肺腑,当真骇人听闻!”

  群臣踏着景阳钟的钟声,鱼贯进入午门,进入者都要出示牙牌。之后在金水桥南的广场上列队等候,黑压压的一片。

  大片的乌鸦被钟声惊飞,“扑棱-扑棱”成群结队的飞越紫禁城,犹如疾风吹过。

  群臣一起举头望,群鸦一起低头看。

  钟响鸦飞,也算北京城的一道风景了。

  一片乌鸦的羽毛蹁跹落下,刚好落在朱寅的身上。

  朱寅拈着微带腥气的鸟羽,不禁无声的一笑。吉祥的解读,就是神鸦之羽,幸运降临。不吉利的解读,就是霉运当头。

  接着只听“啪”的一声静鞭一响,群臣又依次过了金水桥,来到皇极门前的丹墀之下,在御道两边列队,文左武右分为两班。

  奉天门前的广场上,密密麻麻的站了千余人。其中武官的数目要明显多过文官。

  因为武官中有大量的锦衣卫、都督府荫官、世袭官,以及外戚的恩官。他们可能不会骑马,不会射箭,看不懂兵书,但不影响他们武官的身份。

  偏偏这种所谓的武官,还是大明武官中的多数派。

  勋贵、驸马也站武班,而且在武班之前。

  如此一来,一品武官戚继光,却只能站在一群驸马的身后。

  文官最前面的是当今首辅王锡爵。身后依次是赵志皋、张位、沈一贯,再就是九卿了。

  朱寅虽然只是佥都御史,可位置不算靠后,甚至比很多侍郎更靠前。

  因为朱寅还是太子少保,真算起来是二品官。如果今天顺利,他就能靠西北军功升任兵部侍郎,加太子太保衔,正式成为朝廷重臣。

  可万一栽了,那休说兵部侍郎,可能连佥都御史的官职都保不住。

  鹿死谁手,就在今日!

  朱寅目光清冷,就像这中秋清晨的霜色。少年大臣老神在在的站在文官队列中,鹤立鸡群一般。

  除了文武两班,还有使臣使节班子,未列文官下首,有朝鲜、琉球等国使臣,也有女真、蒙古等使者,其中赫然有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身穿二品武官的公服,目光在文官队列中搜寻。借着周围的灯光,很快就找到了朱寅的身影。

  但见小老虎弟弟长身玉立,丰神俊朗,就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周郎一般,英姿勃勃,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和小老虎一比,周围的文臣一个个面目可憎,暮气沉沉。

  大明朝中要多几个小老虎弟弟这样的人物,那就真是天朝上国了。

  朱寅感受到一道目光,回头一搜寻,立刻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努尔哈赤!

  朱寅顿时作出欣喜之色,微微点头致意就若无其事的移开视线。努尔哈赤也微微点头示意。

  这种场合下,两人当然不能相认交谈。

  朱寅看努尔哈赤时,也看到了蒙古察哈尔部、女真叶赫部的使臣,发现这些使臣的神色有点不屑。

  朱寅转而一想就明白了。

  他们想必不止一次参加大朝,也知道皇帝不会驾临。他们因此对大明心生轻视。

  也是,一个皇帝懒政到长期不上朝的天朝,算什么天朝?

  实际上,万历不上朝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国内的。还影响到了外藩、胡人、土司对明朝的态度。

  甚至就连西方洋人,都因为万历长期不上朝,对明朝心生轻视。

  此时,负责维持礼仪的纠察御史,拿着册簿毛笔,前后左右的逡巡,准备记录仪态不整的行为。

  大汉将军们的仪仗早就全部设好,钟鼓司已经奏乐了,可就是没有皇帝的车驾卤簿来到。

  但见奉天门正上廊下的御座金台上,空空如也的照样没有皇帝的身影,只有打着伞盖的大汉将军。

  群臣都习惯了。

  实际上,如今早朝还有这么多人,也得益于张居正时期振作之气的遗风。

  张居正以前,朝臣们非常懒惰,无故不上朝者最多时超过千人,坊间戏言“早朝钟声一响,万余乌鸦飞起,可谓鸦朝。”

  我大明自有国情在此,可不仅仅是皇帝懒惰,百官也不遑多让。百年来也就张居正新政振作了一回。

  此时静鞭再一响,群臣一起舞蹈下拜,对着空荡荡的金台御座,行叩拜之礼。

  若是在以前,皇帝上朝时,就应该说平身,然后象征性的听群臣朝贺一翻,无非是海清河晏,天下太平等等,说几句场面话之后,就宣布散朝。

  可是如今没有皇帝,群臣也懒得再说这些奉承话。

  等到礼毕,众人一起平身,就只等散朝的静鞭声了。

  然而就在此时,忽然科道官中出来一个官员,手捧一道奏本,大声说道:

  “臣,兵科给事中孙羽侯,当廷弹劾光禄大夫、少保戚继光贪墨军饷、收受贿赂、超额豢养家丁事!还请通政司呈递御前!”

  群臣闻言皆惊,一起回头看着孙羽侯。

  在朔日大朝当廷弹劾?过分了吧?

  朔望大朝就是礼仪朝贺,并不议事,眼看就要散朝出宫了,你却突然来个当廷弹劾?

  国朝弹劾大臣,有面参,有状劾。面参就是当廷直接弹劾。状劾就是上奏本、题本了。

  面参比较少见了,如今弹劾大臣,一般都是上弹章状劾,书面为主,免得和被弹劾者面对面的对立,闹得太难堪。

  以前皇帝上朝议政时,当廷弹劾的面参并不鲜见,也不足为奇。

  然而皇帝几年不上朝,在朝会上当廷弹劾大臣的面参,就显得很令人侧目了。

  戚继光听到孙羽侯如此弹劾自己,还是众目睽睽之下的面参,顿时脸色铁青。

  朱寅的瞳孔一缩,神色也阴冷无比。

  当真意外!

  他收到了情报,有人在郑氏等反对派的的授意下弹劾自己,趁着这次大朝会发难。他已经有了布置和对策。

  可是他没有想到,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预料之中的人,被弹劾的也不是他自己,而是义父戚继光!

  这个突然跳出来兵科给事中孙羽侯,是受到郑氏的授意,还是和郑氏集团无关?

  此人并非虎牙的情报对象。朝中这么多官员,虎牙还不会在意一个小小的给事中。

  此人要么是受人指使,要么就是揣摩皇帝心意,或者真的认为义父有罪而履行职责,这才当廷面参。

  至于为何选择当廷面参的过激方式,当然是想借助大朝会,将事情影响闹大。

  朱寅想到这里,心中更加恚怒。

  孙羽侯,你这丧心病狂的混账东西,我义父立了这么多战功,还没有正式封赏,你就说他有罪?

  “孙羽侯!”兵科都给事中蔡汝贤忍不住喝道,“这是大朝会,只是朝贺礼仪!你为何不上奏!却要当廷面参!”

  他是兵科都给事中,正是孙羽侯的直接上司,在百官侧目的情况下,当然要表个态。

  孙羽侯手捧弹章,高声道:“朝会之上,本就能面参!难道如今面参少见,就忘了面参之责么?下官弹劾不法,何错之有?”

  蔡汝贤顿时哑口无言。实际上他也并非真的反对孙羽侯,只是做个姿态罢了。孙羽侯弹劾戚继光,他才不管!

  参的好!

  戚继光本就是张居正余孽,如今又在西北打了胜仗,必然心生骄横,得意洋洋。正统朝的石亨之后,还没有第二个武将有戚继光这等威望,是该杀一杀他的威风了。

  不要成为第二个石亨!武将威望太高,可是真会造反的。

  很多人看向戚继光的目光都带着冷意。不仅是文臣,就是不少武臣对戚继光也是如此。

  嫉妒之心,让他们根本不在乎戚继光也是武臣的一员,代表武臣的荣耀。

首节 上一节 406/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