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07节
百官此时无人阻止一个给事中,也无法阻止他当廷面参。只能一起看向孙羽侯。
王锡爵、沈一贯等重臣都是神色阴郁。
孙羽侯奉迎取宠,揣摩皇帝心思弹劾戚继光,实在是利令智昏!
这是大朝,外藩使臣和蒙古、女真使者都在场,你却弹劾国朝名将,不是让外人看笑话?他们巴不得朝廷杀了戚继光!
孙某当真毫无格局!
孙羽侯顿时成为众人的焦点,他心中不禁有些激动,绷着脸神色肃然的展开劾状,当众宣读道:
“戚继光本是罪臣,数年前停俸罚薪,其人向来崇尚奢华,一掷千金,以至于遣散家仆,典当田庄,挥霍殆尽。听闻其家早就亏空,债台高筑,人戏言曰赖账大帅。此事登州无人不知,断非虚言。”
“然而,戚继光复蓟镇帅位后,居然能豢养家丁三千人,饷银厚于营兵多矣,每年耗费只怕不下六七万两!戚氏之财,从何而来?”
“若非贪墨军饷、收受贿赂,安能豢养家丁三千!可见贪墨数额之巨,令人发指!”
“另,国朝将领虽多蓄养家丁,然多则一两千人,少则数百人,此乃度也,无可厚非。”
“而戚氏豢养家丁竟有三千之巨。这与阴养私兵何异?当年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阴养死士也是三千人。这难道只是巧合吗?戚氏曾是张氏党羽,或有不平之意哉?如此肺腑,当真骇人听闻!”
孙羽侯又看向戚继光,“戚少保,皇上启用你戴罪之臣,你不思报效君恩,却私心自用,贪墨军饷,居心不轨,胸怀怨望。下官今日当廷面参,绝非你我有何私怨,只为众目睽睽,天下昭昭!”
说完上前,叫弹劾状送到通政使田蕙手中,“还请大纳言呈递御前!是非功罪,自有圣裁!”
百官听了孙羽侯的话,都是神色惊愕。
孙羽侯没有明说戚继光谋反,只是说戚继光贪墨、豢养太多家丁,可是他的意思,就是说戚继光想谋逆!想为张居正复仇!
这是三字成狱的意思!
他是想让戚继光死啊。
难道戚继光真有谋逆之心?就算没有,只怕贪墨军饷也是板上钉钉。
可是国朝将领,有几个不吃空饷、喝兵血?有几个不贪墨军饷?说起来根本不算事。
水至清则无鱼啊。
可凡事就怕认真。只要查你,就能定罪!
戚继光心中怒极,可他神色却很平静,仍然一言不发。他年过六旬,身经百战,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不急着自辩,他倒想看看,还有谁跳出来,锻炼三字狱!
朱寅深吸一口气,也垂下眼帘。然后不经意的看了一眼身后的大理寺少卿江东之,以及监察御史綦才,目光大有深意。
江东之和綦才接触到朱寅如有实质的目光,都是心中有数。
江东之贵为正四品大理寺少卿,却早就被朱寅暗中拉拢,成为朱寅一党,也是朱党之中地位最高的几人之一。
监察御史綦才,也是朱党中的中坚人物。
虽然朱党很隐蔽,势力还不大,可在朱寅情报、金银、私谊的综合作用下,成为朝中凝聚力最强的暗党。
江东之和綦才很快反应过来,孙羽侯这是逢君之恶!因为皇上讨厌戚继光。
皇上认为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党羽,曾想武力支持张居正谋逆,该杀。
后来因为没有确凿证据,朝中又有人谏言,说戚继光居功至伟,国家长城,皇帝才没有杀他。
前几年起复戚继光,也是因为形势所迫,并非皇帝认为冤枉了戚继光。
否则,这次岂有不封爵的道理?
可是戚继光本就军功极大,这次在西北又立大功,却仍然不能封爵,传出去皇上也会受天下非议。
如果此时,恰恰有人弹劾戚继光的罪状,那皇帝刚好有借口惩治、打压戚继光,不封爵也就有了理由。
皇帝需要这种人,那么这种人自然就会自己跳出来。
这不是逢君之恶是什么?孙羽侯就是这种人。
可绝不仅仅是孙羽侯一人这么“聪明”。
果然,孙羽侯话刚落音,刑科给事中黄运泰就出列说道:“臣,刑科给事中黄运泰附议!”
他的手中也是一道弹劾状,“戚继光恃功而骄,居功自傲!他之前过通州,不经地方有司,擅开仓库取用粮秣!跋扈至此,地方官敢怒不敢言!”
“戚继光在蓟州任上,冤杀游击将军王泰,诬陷王泰克扣军饷,却查无实据!还有,戚继光征讨蒙古、女真,得其精壮,并未向朝廷献俘,而是私养军中,以为家丁,这是要干什么?是不是养寇自重?”
“方才孙羽侯面参戚氏贪墨军饷,超额豢养家丁,下官以为似可定论!若不贪墨军饷,戚氏拿什么豢养三千家丁?戚家早就亏空,他哪来的钱粮?”
黄云泰说完,又看向通政使司通政使田蕙,“大纳言,下官所奏绝非虚言,还请大纳言收了下官劾状,呈送御前,伏请陛下圣裁!”
百官面面相觑,神色都是精彩之极。可一时之间,谁也没有出头为戚继光说话。
戚继光身份很是敏感,他是军中深孚众望的老将、名将,又是张居正的亲信,陛下心中的一根刺。
就是几位阁老,明知道戚继光冤枉,心中也在掂量。
御史队列中,郑国望忽然转头看向郝运来,给了郝运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郝运来心思剔透,立刻明白了。
此内阁大臣沈一贯眉头紧皱,正要示意党羽说话,忽然通政使田蕙说道:
“戚少保,你可要当廷自辩?若无自辩,本官就直接进呈两份劾状了。”
戚继光刚要开口,忽然监察御史郝运来出列道:
“真是岂有此理!孙羽侯,黄运泰,你们捕风捉影,诬蔑本朝大将,究竟是何居心?”
PS:大家没想到,首先被针对的是戚继光吧?为何郑国望和郝运来要为戚继光说话?今天不舒服,先到这了。郁闷,自闭。
第259章 廷推
朱寅见到郝运来竟然站出来为义父辩解,立刻心中雪亮。
郑氏集团是想拉拢义父,看重了义父在军中的威望!
郝运来暗中是郑氏的党羽,可明面上不是。郝运来借此机会交好义父,将来就能替郑氏拉拢义父。
郝运来暗中有郑氏撑腰,当然不怕得罪皇帝影响仕途。就算他为戚继光辩解让皇帝不喜,郑贵妃也会在皇帝耳边说好话,挽回皇帝对他的印象。
换其他没有郑氏撑腰的臣子,就不会轻易冒险为戚继光这个武将说话。
而且郝运来此时出头,还能博得同情戚继光的朝臣们的好感,一箭双雕的美事。
可郑氏想拉拢义父做什么?不会存着谋反的心思吧?
历史已经因为穿越者而改变了,鬼知道郑氏将来会做什么。
却听郝运来义正辞严的说道: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孙羽侯!黄运泰,尔等为一己之私,构陷国朝大将,编制罪名,哗众取宠,意欲三字成狱,其心可诛!”
作为当过巡按御史的牛人,郝运来的气势和口才,要比一般科道官员厉害的多,他神色凛然的继续说道:
“秦桧以莫须有三字杀岳武穆,难道尔等也要效法秦桧,以莫须有三字杀戚少保么?可惜我大明众正盈朝,不是弱宋!皇上圣明英睿,也绝非宋高宗!神目之下,忠奸善恶纤毫毕现!尔之奸计,必不可售!”
郝运来也就二十三四岁年纪,身材挺拔,气宇轩昂,此时看上去很有一番气势,没人敢小看这个七品御史。
深知郝某底细的朱寅,却不禁心中暗笑。
这个郝运来,真有大奸臣的潜质,太能装逼表演了。仗着暗中有郑氏支持,借着今日大朝,这人设立的十分讨巧。
孙羽侯和黄运泰本来以为,皇帝讨厌戚继光,偏偏戚继光又立了大功。此时出来弹劾戚继光,就能借此简在帝心,到时圣旨中随便赞许一句,就能少熬几年资历。
这也是为君父分忧啊。
可谁知蹦出来一个郝运来,直接就给自己扣了帽子。
却听郝运来指着戚继光说道:
“诸位相公!请看看这位老将,为国征战四十年,已经苍然白发啊。民间古言云,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如此悲凉之事,岂能发生在我皇明天下?”
“听闻当年戚少保第一次离开蓟镇任上时,蓟州百姓自发罢市,围聚在蓟州道路两侧,泪流满面为他送别,有诗云:辕门遗爱满幽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试问,若是他嚣张跋扈,贪墨军饷,焉能至此?即便吃了一些空饷,那也是为了养家丁,还是替朝廷打仗。哪个将领不养家丁?这也是罪名?若这是罪,那我大明的武将,谁没有罪?”
“至于超额豢养家丁,更是信口雌黄的无知之言。前任辽东总兵李成梁,家丁最少五千人。现任辽东总兵杨韶勋,家丁也有三千,宣镇总兵马芳等人,也有三千家丁。孙羽侯,你是无知呢,还是故意装糊涂?”
“朝廷什么时候规定,将领家丁不超过三千?”
“当年戚少保在浙江练的戚家军,其实也是家丁。难道没有三千?”
“世人皆知,戚继光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多年前,张鼎思弹劾戚继光,可就是张鼎思自己后来也说,戚少保功大于过。皇上也是深以为然。若皇上真的不信任戚继光,为何会把几万大军交到他手里?”
“之前下官随同戚大将军西征,只知道戚少保军纪严明,号令森严,爱兵如子,秋毫无犯。虽是百战常胜之名将,却平易近人,光明磊落,实在是精忠报国之典范,坚韧不拔之干城。都说国难思良将,难道如今天下太平,有人就不要良将了吗?”
“若是你们仍然坚持弹劾戚少保,那我就上书为戚少保辩解!就算闹到廷议、廷鞫、三司会审,也要还戚少保清白!还不得不弹劾你们诬陷之罪。我就不信,皇明昭昭,众正盈朝,还容纳不了一个战功卓著的老将!”
孙羽侯和黄运泰被郝运来义正辞严、理直气壮的一通批驳,不禁锐气尽失,哑口无言。但要让他们收回弹劾,他们又不甘心。
群臣见状,神色各异。朱寅却是松了口气。
戚继光虽然知道郝运来暗中是郑氏一党,也听稚虎说此人心术不正,可听到此人为自己说话,心里还是好受多了。
废其人不废其言!
孙羽侯正要反驳郝运来,受到朱寅示意的大理寺少卿江东之出列说道:
“孙羽侯,黄运泰,虽然科道风闻奏事,乃是国朝气象,可也不能草率行事。你们的弹章劾状,并无真凭实据,纯属夸大臆测。若是你们坚持弹劾,那大理寺一旦立案审查,你们自己也在勘察之列。”
他是大理寺少卿,他的发言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大理寺的态度。
而如果弹劾案进入廷议阶段,而被弹劾人又对弹劾不服,那么就会启动调查程序,必须时大理寺等三法司就能插手。
眼见孙羽侯,黄运泰脸色难看,江东之继续说道:
“戚继光昨日凯旋归朝,今日就遭你们弹劾,传扬出去必有非议…”
孙羽侯和黄运来没有想到,连大理寺少卿江东之,都站出来为戚继光说话。
两人顿时后悔起来。反对的人一多,弹劾也就没用了。
说白了,弹劾成不成功,很多时候不是看被弹劾者是不是真有问题,而是看哪一方声音大,支持多。
没有支持,没事也是有事。
支持多,有事也能没事。
监察御史綦才忽然站出来道:“臣山西道监察御史綦才,面参孙羽侯、黄运来,受人指使污蔑国家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