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615节
朱寅和戚继光早就知道,倒也罢了。李如松等将领闻之,都是心中惊讶。
皇上这是夺了经略使和大将军的兵权?
仗都打完了,军功也实打实的到手了,接下来只是战后事宜,皇上根本没有必要再派一位钦差来取代经略相公啊。
而且,圣旨中说“卿等”,而不是说“卿”,对经略相公本人的功劳提都不提,这是故意淡化经略的抗倭大功。
皇上这么做是不是过了?即便猜忌经略相公,也不用这么着急啊。
难道朝中还出了什么事?
一时间,别说是熊廷弼、毛文龙、曹文诏等将领,就是李如松、麻贵等人,也为朱寅感到不平。
冯梦龙、孙承宗、高攀龙这三个幕僚,都腹诽皇帝所作所为不厚道。
相反的是,高丽君臣却是心中舒爽,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原来,明国皇帝撤换了朱寅,改派这个宋相公为新的经略。
这道圣旨一下,朱寅就无权插手高丽大事了,只能灰溜溜的滚回去。
哈哈哈,好!太好了!
此时此刻,高丽君臣满心都是朱寅被撤的欣喜,浑然忘记了是朱寅率军数次大败倭寇,这才解高丽于倒悬。
他们只记得朱寅的“专横跋扈”、“颐指气使”、“油盐不进”,只记得朱寅对他们的“羞辱”、“欺压”。
至于朱寅对高丽的恩德,他们下意识的过滤掉了。
他们眼下只想讨新经略欢心。怎么巴结新经略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冷落前经略,巴结新经略了。
“臣领旨,谢恩!”朱寅的神色很是平静。
宋应昌将圣旨交到朱寅手中,扶起朱寅,有些愧疚的说道:“稚虎贤弟,我实在不愿来接替你啊,可也只能遵旨而来…”
他和朱寅关系不错,真不想当这个新的经略使。
仗都打完了,根本没有必要换帅。陛下对朱寅,实在是刻薄了。
宋应昌还知道,陛下已经决定贬谪朱寅为知县。他很为朱寅感到不平。
“思文兄来,总比其他人来好的太多。”朱寅无所谓的笑道,“接下来的高丽大事,就拜托思文兄了。”
宋应昌叹息一声,苦笑道:“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来高丽是摘桃子的。公道自在人心,稚虎贤弟不在意,不代表天下人心服啊。”
高丽王不知道宋应昌和朱寅私交很好,还以为两人只是逢场作戏,自作聪明的认为宋应昌说的是反话,立刻上前说道:
“经略相公远道而来,舟车劳顿,还请入席首座!”
柳成龙等一群高丽大臣,也争先恐后的口称“经略相公”,请宋应昌首位上座。
当着朱寅的面,这么快就称呼宋应昌为经略,还请宋应昌入席首座,实在是太过势利了。
因为宋应昌入首座,意味着之前坐在首座的朱寅要挪位置!
宋应昌不露声色的看了高丽王一眼,淡然说道:“不必了,本官随便坐吧,殿下不用麻烦。”
对于这个高丽王的肺腑,他已经心知肚明。
高丽君臣也不敢违拗,请宋应昌坐下来,又经略长、经略短,好一番奉承。
“经略相公到此,高丽如赤子得见父母,自从无忧矣。”
“我等盼经略相公,如久旱盼甘霖…”
“经略相公再上,我等敬相公一杯…”
高丽君臣谀词如潮,对宋应昌十分热情。而对朱寅,却是理都不理,只当作空气一般。而且恭维宋应昌的话语之中,还暗暗影射朱寅对高丽不好。
真就是…人未走,茶已凉。
这种见风使舵的炎凉之态,让李如松、努尔哈赤等人都难以接受。
高丽君臣自作聪明,以为新经略和朱寅肯定不对付,他们故意冷落朱寅,企图换取新经略的好感。殊不知不但没能讨好新经略,反而引起新经略的鄙视和反感。
但宋应昌何等样人?他当然不会当场发作,只是对朱寅使个眼色,彼此心中有数而已。
他自然能看出,稚虎对这些高丽君臣的势利毫不在意,完全不萦心怀。
高丽君臣一变卦,高丽贵女们对宁清尘也不再巴结了。
她们都懒得再和宁清尘说话,一个个变得冷漠起来。
这番作态,宁清尘也毫不在意。横竖棒子就是这副肤浅可笑的小丑德性,后世也是如此。
不这样才奇怪了。
……
五月十二,朱寅和戚继光等人离开高丽,启程北上。
离开汉城时,高丽君臣无一人相送,而且额手称庆,如送瘟神,真真令人心寒齿冷。
按照圣旨,明军会分批回国。最先回国的,就是土司兵、女真兵,还有两万汉军。
所以秦良玉和努尔哈赤等人,也一起北归。
五月二十一,朱寅等人渡过鸭绿江,终于进入辽东。
一进入建州地界,侥幸归来的建州战士,都是忍不住放声痛哭。
大多数的人都死在高丽,回来的只剩三分之一。
布寨等海西女真的首领也情绪低落,他们的损失同样惨重啊。
虽然灭了倭寇,保住了辽东,可是女真人却是元气大伤,不知道多少年才能恢复。
朱寅来到建州部的佛阿拉城,和努尔哈赤一起举行战后阵亡者大祭。
整个佛阿拉城,哭声震天。
建州最精锐的战士,大半都折损在高丽。建州部落已经被倭寇打残了。
可是那有什么办法呢?二十万倭寇大军都快杀到辽东了,不拼命也不行了啊。
朱寅参加完隆重的大祭,只在佛阿拉城待了两天,就离开建州回京。
回京之前,努尔哈赤抱出了历史上的“清太宗”,对朱寅说道:
“小老虎兄弟,这次一别,我们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啊。哥哥有个不合情理的请求,希望小老虎兄弟能带走红太极。你是他的义父,我希望他能跟着你长大。当然,如果不方便就不要勉强。”
“好,我答应你。”朱寅接过被他改名为红太极的皇太极,“野猪皮哥哥放心吧,他是我的古楚珠夷(义子),就是我的儿子,我绝不会亏待他。”
朱寅当然知道努尔哈赤心中所想。努尔哈赤将他的宝贵儿子交给自己,是为了将来打算。
努尔哈赤的确是这么想的。建州部损失极其惨重,已经被打残了,就算他完全统一建州部,也没有希望统一女真了,自保都难。
除了依靠大明,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起码未来数十来甚至更久,建州部只能老老实实的依附大明。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个儿子,让小老虎兄弟带到中原养大,成为一个汉人。
这就是家族的一个退路。万一建州部难以存在,家族还能去投奔中原的儿子。
除了小老虎兄弟,还有谁能让他放心的托付红太极?
“小老虎兄弟,哥哥就不谢了,咱们不是外人。”努尔哈赤说道,“从今以后,红太极就是你的儿子!”
…
朱寅辞别努尔哈赤,宁清尘辞别吉兰妈妈,在建州人的送别下离开建州,迤逦西归。
到了山海关时,兵部驿卒立刻飞报北京,大军凯旋。
六月初五大早,朱寅等人终于押送一批俘虏回到北京。
礼部举行盛大的郊迎大礼,然后朱寅和戚继光在万众瞩目和满城欢呼声中,进入北京城,在午门参加献俘礼。
皇帝照样没有出席。
朱寅再次大胜归京,整个京城都沸腾了。这么大的军功,想要威望不涨都难。
幸亏朱寅是文臣,若他是武将,此时就很危险了。
比如戚继光,入京之后就心中忐忑。他不是文臣,军功又如此耀眼,不担心怎么可能?
朱寅献上了俘虏名单和军功簿子,让兵部查验、叙功,又上了一道写满名字的请功奏本。然后交回关防印信和王命旗牌。
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至此,朱寅就不再是钦差了。
此时已经是下午未时三刻,朱寅忙了一上午,刚刚交接完印符,水米都没沾牙,一个内侍就来传达皇帝口谕:
“江宁侯,陛下召见!”
第407章 “臣想劝信王殿下顺应天命!”
这几年万历躲在深宫,很少召见大臣,可是却不止一次召见朱寅。
朱寅焚香更衣之后就入宫觐见,再次进入紫禁城,来到戒备森严的乾清宫。
因为他不是阁臣,又是一个人,万历都懒得在乾清门升坐,而是直接传入殿中觐见。
宫门口的高淮看到朱寅,顿时就乐了。
“呵呵,稚虎先生,咱们高丽一别不过数月,今日再次相会了。侯爷可好啊?”
“还好。高公公可好?”朱寅也敷衍着笑道。
他和高淮当然不对付。可是不对付的人,未必一见面就明着翻脸。
高淮比在高丽时气色更好,他捏着兰花指笑道:“承蒙稚虎先生记挂,北京可是比高丽舒服多了。上次离开高丽,稚虎先生调船相送,俺还要谢过呢。”
“哦,爷爷正在听戏,估计还要等两刻钟。先生就在此等候吧。”
朱寅很是郁闷。拜金帝召见自己准没好事,既然召见自己入宫觐见,却拜金帝又看戏听曲,让自己在宫门外等。
可他只能拱手道:“那下官就在此静候。等到陛下看完了戏,烦请高公公通报一声。”
高淮笑道:“好说,好说。你的礼单呢?”
朱寅心中暗骂,幸好早有准备,从袖子里取出礼单,“这是给皇上的一份孝心,请高公公呈现给皇上。”
礼单上非常粗暴,直接就是黄金三千两。看起来比较大方,其实是朱寅懒得对皇帝用心,给黄金省事。
作为喜欢收礼的皇帝,万历的脸皮很厚,不比乾隆强多少。
高淮看了礼单,呵呵一笑。这礼单当然不如他给皇上的多。可朱寅是文臣,并非爷爷家奴,能孝敬三千两黄金肯定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