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616节

  高淮转身入内,自去呈报皇帝去了。

  乾清宫深处传来昆曲《玉簪记·佛门风月》咿咿呀呀的唱词,细听却是:

  “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咫尺桃源洞,偏那老秃驴,铁门三重锁…”

  朱寅听了很是无语。你当皇帝的,大白天的不理朝政,就躲在宫里听这种淫词艳曲,合适吗?

  当皇帝怎么能这么清闲?你是真能败家啊。难怪你在位时搞出来一个狗屁后金。祖宗江山在你这种人的手里,真是老鼠吃大麦。

  他知道万历喜欢看戏。历史上曾经因为痴迷看戏被朝臣劝谏,但还是我行我素。

  更可恨的是,万历自己爱看戏听曲,却不让宫人们私下传唱。他曾经因为宫中传唱《牡丹亭》,杖毙十几人,罚数十人。

  朱寅站在宫门的月台上等,足足等到申时四刻,眼见太阳西斜,都站得腿脚麻木了,皇帝还没有召他入殿。

  就连乾清门下的侍卫,看向朱寅的目光也有点不落忍。他们也没想到,稚虎先生在高丽剿灭倭寇二十万,立功之大开国以来所未有,却被皇上如此冷落。

  朱寅站在月台上,抬头看着紫禁城,眸子追着着一队飞掠宫殿的鸽子。

  鸽子带着哨子,发出一阵哨音,没入朱红色的宫墙。

  朱寅只能一边暗骂拜金帝,一边在门下来回走动,有点无聊的看着用来灭火的铜水缸。

  铜水缸中的水映照着一张眉眼如画的青葱脸庞。水影中的少年风神秀彻,身姿卓然,一身大红官袍红的耀眼。

  灭火水缸中那耀眼的官服,在太阳的照耀下,就像一团火焰在水影中燃烧。

  朱寅忽然想起,历史上好像就是几年之后,紫禁城就频发爆发火灾,造成宫殿大面积焚毁。万历朝用来火灾后修复宫殿的银子,就多达上千万两白银。

  可以说,拜金帝在位近五十年,搜刮的银子五分之一都用在了火灾后修复宫殿上。

  纵观整个历史,明清时期的北京紫禁城,是爆发火灾最频繁、规模最大的宫殿。五百年间,发生有记载的严重火灾八十多次,平均六年一次。用来灾后重修宫殿的银子,足够修建十个紫禁城!

  为何紫禁城建成之后频繁发生火灾?风水的说法是北京东,东乃木也,最忌雷火。同时雷也属东,所以雷电必多。如此一来,就会经常发生火灾。

  这些火灾,还不包括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后的纵火案。

  而且,北京在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之时,就频繁发生火灾,并非明、清两朝才多。

  华夏历史上的各地皇宫火灾,北京的皇宫就占了大半。说起来的确有些吊诡。

  但在朱寅看来,其实也能科学解释,也的确算是“风水”。

  因为北京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雷暴日的次数超过全国平均值很多,比长安、洛阳等地多了近一倍。频繁的雷暴日,让紫禁城的落雷密度居高不下。

  第二,因为蒙古高原的高压干旱气流,以及燕山和太行山的焚风效应,造成北京地区空气干燥。湿度比关中地区还要低的多,比洛阳和南京就更低了。

  第三就是,紫禁城占地不到一平方公里,狭小逼仄的空间导致建筑密集度高,宫殿的内部空间也小,一旦某处失火很容易蔓延成一片。

  一言以蔽之,此地实在不宜为都。

  都说天子守国门。可是北京这地方,和蒙古隔着大山,和辽东隔着辽泽,去一趟看似很近的辽东,陆路不如山西方便,海路不如山东方便。

  敌军不管是南征、北伐还是东征,都能很轻易杀到北京。要从海上入侵,三天就能兵临城下。

  哪怕是驴车战神宋太宗,也只用八天就从太原杀到辽南京。

  秦灭燕、唐灭伪燕、后唐灭刘守光、金灭辽、蒙古灭金、明灭元、顺灭明、清灭顺、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征清,北京都是一鼓而下,燕地从来没有易守难攻过。

  而且建都燕地的元、明、清三个大王朝,都有共同的弊病:严重依赖南北运河,军事上很难控制西北、西南,思想上封闭保守,文化上南北对立严重,经济上东西失衡,政治上吏治极其腐败。

  因为北京偏于一隅,对全国其他地区鞭长莫及,这在封建农业时代弊端很大,导致治理成本高昂,朝廷辐射效力递减,必然造成基层治理难,腐败严重,资源浪费,动员力差。

  将来若能重振大明,一定要迁都。迁到无论到西南、西北、东北、东南都差不多距离的地方,这样才能兼顾四方。

  朱寅正想到这里,高淮终于出来了,皮笑肉不笑的说道:“爷爷看完了戏,召你入见。”

  “谢高公公。”朱寅淡淡说道,看不出丝毫火气。

  心中却将拜金帝一顿臭骂。

  妈蛋,老子是高丽抗倭的大功臣,你打压、淡化我的军功也就算了,今日召见老子还故意晾了老子半个时辰!

  朱寅进入乾清宫,忽然蹀躞着趋步上前,动作熟练的跪倒下拜:“臣朱寅,叩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的神色肃穆而又恭敬,士人的书卷气中带着一丝君前的诚惶诚恐,显得很是忠纯清正。

  万历坐在软榻上,头戴网巾,身穿明黄色交领曳撒,手持白玉烟枪。

  他用烟枪在御案上敲击一下,一双狭长微翘的眼眸俯视着朱寅,看上去有点冷漠。

  他打量了一会儿朱寅的神情,忽然打个哈欠,说道:“平身吧,站着回话。”

  “谢陛下。”朱寅站起来,束手而立。

  万历下巴一努,随即一个内侍就搬来一个小杌子。

  “赐座。”

  “谢陛下!”

  等到朱寅毕恭毕敬、小心翼翼的坐下,万历终于说道:“报功的奏疏朕也看到了,郑国望之前推荐你去高丽统兵,可算推荐对了。你在高丽打的很好,比朕预料的要好,替朝廷省了不少银子,省了不少功夫。这一仗算是大明开国以来少有的大捷,你功不可没。”

  朱寅立刻垂头拱手道:“臣安敢居功?此战虽然胜的酣畅淋漓,可实在是陛下洪福齐天,将士感召用命。说到底也不是臣有多大能耐,而是优势在我大明。”

  万历摆摆手,吐出一口烟雾,脸色有点潮红,“此话虽然在理,但你也不必谦虚。你的功劳,朕心中有数,本待重重赏赐,可惜——”

  说到可惜二字,皇帝的语气陡然严厉起来,“可惜你终究福气差了!你知不知道,庆王世子朱帅锌在西域干了什么?他可是你和戚继光大意放走的,你们去年西北平叛,留下了天大的祸患!”

  说完拿起御案上的一本奏报,“啪”的一声扔到朱寅面前,“你自己看吧!如此罪责,朕应该如何处置?”

  朱寅赶紧跪下,身子微微颤抖的拾起地上的奏本,打开一看顿时脸色苍白。

  “陛下,这,这…”朱寅神色惶然的说道,声音都在发颤。

  “你不信?”万历冷笑不已,“朕也不愿意相信,可真是锦衣卫千真万确的奏报,绝不会有假。朱帅锌已经在西域称帝大半年了,朕要是再不知道,他怕是会打到关中。”

  “臣有罪!”朱寅再次下拜,“臣不敢当西北大功,请陛下革除臣西北之功…”

  万历冷冷说道:“你当然有罪。就凭朱帅锌在西域如此胆大妄为,治你一个纵虎归山、养虎为患的罪名,也绝不冤枉你。就算西北之事功过相抵,你也是功不抵罪。”

  “是!”朱寅深深叩首,“请陛下治罪!臣无颜再享侯爵之位,请陛下削臣江宁侯爵位。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臣不敢稍有怨言!”

  万历眯着眼睛,没有在朱寅脸上看到怨愤之色,只看到惶恐无措,这才幽幽说道:

  “罢了,看在你高丽之功的份上,爵位就暂时保留。可若不议你的罪,那便是赏罚不明。你知不知道,高丽王李昖和巡按御史钱世祯,都已弹劾你?”

  “你在高丽,专横跋扈,欺凌高丽王,逼他给他下跪,可是有的?你虽然是大明钦差,可他终究是一国之主,除了宣旨之外,你岂能逼他跪拜?”

  朱寅道:“陛下明鉴,高丽王是主动下拜,臣并未…”

  “好个主动下拜!”万历怒道,“说的轻巧!他是高丽之主,若是你没有欺压于他,他怎会对你跪拜?他难道是故意污蔑你?你一味独断专行,军务大事都不和高丽王商议,惹的高丽君臣敢怒不敢言,这也是诬蔑你不成?”

  “是,是!”朱寅只能承认,因为叫不醒故意装睡的人,“是臣的错,请陛下责罚。”

  万历冷哼一声,“若只是高丽王弹劾你,朕还未必相信。可是连钱世祯也弹劾你!说你专横跋扈,一意孤行,虐杀残害战俘数千,开膛破肚,凿脑取髓,试验新药,种种手段令人发指,惹得俘虏惶惶不可终日!这种大干天和之举,这也是冤枉你?你是朝廷官员,大明钦差,一言一行代表朝廷,仁义二字最为紧要,可你所作所为,仁字何在?传扬出去,天朝颜面何存?俘虏也是人!你虐杀俘虏数千,敢说无罪?”

  实际上,杀俘虽然是罪过,但可小可大,就看皇帝较不较真。不较真,屁事没有。若是较真,那就不同了。

  万历根本不关心俘虏的死活,他关心的是打压朱寅的借口。

  朱寅面如土色,“臣不敢辩白,唯请陛下治罪!”

  万历感觉敲打的差不多了,这才好整以暇的说道:“本来,有人奏请将你削爵罢官,永不录用。但朕念你年少冲动,念你屡有功劳,还是保留了你的爵位。”

  朱寅戏精附体,额头见汗的稽首道:“臣惶恐万分,谢陛下隆恩!”

  万历对朱寅的态度还算满意,说道:“京中你不能呆了。廷议通过了对你的处置,你就去重庆彭水县,暂时当一个知县吧。”

  一边说一边观察朱寅的反应。只要朱寅露出怨愤之色,他打算连知县的官位都不会给,而是直接罢官,一撸到底。

  可是朱寅却露出如释重负之色,一脸感激的说道:“臣愿意去当彭水知县,为陛下治理一县,勤劳王事于偏远。”

  万历点点头,“好,那你回去之后,就上一道请罪疏,然后就去西南吧。朱寅啊,你是个难得的人才,可惜还是太年轻,需要磨砺历练,即便是绝世美玉,也是不琢不成器啊。”

  “朕是爱惜你的,望你汲取教训,戒骄戒躁,不要自暴自弃。等在州县熬了几年,朕再调你回京。三日之后,你就离京南下吧。不要在京中久待。不然,必然还有人弹劾你。”

  “臣,遵旨!”朱寅全无怨气,“谢陛下给臣将功折罪的机会。”

  万历看到朱寅如此乖巧,这才熄了将朱寅罢官削爵的念头。

  朱寅既然识相,还有忠孝敬畏之心,那就给他一点希望。

  可是万历自己知道,朱寅是没有希望再回到朝中身居高位了。

  若干年后,就算朱寅回朝,他也会让朱寅坐冷板凳。这种连中三元的神童少年,年纪轻轻就誉满天下、功高震主,必须要压着他,否则将来就是权臣。

  将朱寅赶出朝廷,等于是折了常洛的一杆大旗,也更有利于立常洵为太子。

  朱寅忽然泪目道:“陛下,臣此去西南,不知何时才能回京,或许难以生还也未可知,惟愿陛下爱惜龙体,千秋万岁。只是,臣临行之前,想见一见信王殿下,臣想劝信王殿下顺应天命。”

  万历本待不允,但听到朱寅说劝信王“顺应天命”,决定还是答应朱寅。

  就让他见见常洛吧,只当是个补偿。

  “可。”万历漠然点头,“今日你就去见他,只给你半个时辰。”

  “臣谢陛下恩典!”

第408章 “父皇,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万历当即下了口谕,着信王朱常洛,在皇极门右厢房和朱寅相见。

  朱寅谢皇帝“隆恩”,然后拜谢而出。

  等到朱寅出了乾清宫,御前太监高寀就冷幽幽的说道:“爷爷真是仁慈之君,还是没有将朱寅下狱治罪。若是将他下狱治罪…”

  张鲸则是说道:“爷爷当然仁慈,可朱寅也绝不能下狱治罪。人家在高丽刚刚打了大大的胜仗,收复了高丽。歼灭倭寇二十万之众,回京献俘七万人,倭寇大将被俘数人。从太祖开国起,未有此次之大胜。”

  “虽然司礼监故意淡化高丽大捷,简化献俘礼,降低了午门献捷的规格,连太庙告祭、外藩观礼都省了,可大胜就是大胜。之前为了鼓舞人心,几次大捷战报早就发了邸报露布,公告天下了。如今天下人尽皆知啊。”

  “这刚回京,就因为这些罪名下狱治罪,这不是损害爷爷的圣名?”

  宗钦也说道:“之前因为海瑞之事,朝野已经议论纷纷,士人多有怨言。若是再将朱寅下狱治罪,宫外那起子小人就要风言风语的嚼舌根了,怕是很多人都要诽谤朝政了。”

  万历点点头,眯着眼睛说道:“朱寅虽然有罪过,可功劳更大,百官都看着。要是将他下狱治罪,会有很多人骂朕刻薄寡恩、卸磨杀驴。”

  高寀深知皇帝心思,讪讪笑道:“爷爷圣明。奴婢倒是还有一条建议,光让重庆府看着朱寅还不够,最好让邱乘云也看着他。刚好邱乘云的驻地,就在重庆。”

  邱乘云是新派的四川税监,也就是“钦差督理四川等处税务兼管矿务太监”。

  按照皇帝的圣旨,四川税监不仅总管四川财税、矿务、织造等大事,还监察川蜀军政,也是厂卫设在川蜀的特务头子,还奉旨招募三千税兵。财税、政务、军事、监察都要管。职权范围西到成都、东到重庆、北到保宁、南到叙州。

  名为税监,权势其实凌驾三法司之上,比四川巡抚更加强势。这个四川税监,和后来的四川总督的权限已经很接近了。

  万历闻言点头,“高寀,邱乘云是你推荐的人吧?”

首节 上一节 616/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