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11节

  这是江瀚特意为这群天潢贵胄们准备的绞刑架。

  随着江瀚用力一推行刑杆,朱倬纮脚下的活板轰然洞开,他整个人猛地坠落,绳索瞬间绷紧勒住朱倬纮的脖颈。

  “嗬嗬.”

  朱倬纮瞳孔骤缩,眼球几乎爆出,嘴里胡乱的发出几声响动,拼命地挣扎着想要呼吸,脚尖疯狂勾踢着空气。

  他的脖颈被勒得青筋暴起,脸迅速涨成猪肝色,双腿在空中胡乱蹬踏几秒钟后,便软软的垂了下去,再无半点响动。

  看着被吊死在绞刑架上的庆王,校场内先是沉默了一阵,随即爆发出了山崩海啸般的吼声。

  “好!!”

  “杀得好!!”

  压抑了数代人的怨气与仇恨,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释放。

  校场里的一众百姓,相拥而泣,对着审判台上的江瀚,纳头便拜。

  这场别开生面的公审大会,一直持续了好几天。

  江瀚在亲手处死了庆王之后,便将后续的审判,全权交给了赵胜负责。

  城里的其他郡王、将军、以及那些作恶多端的官绅们,被一个个拉上审判台。

  在无数百姓的控诉下,他们的罪行被一一揭露,随即,便被拉到一旁,验明正身,当众处决。

  江瀚专门指定,必须由新加入的宁夏降卒来负责行刑。

  这是他们必须要交的投名状。

  城内的数千降卒被带到校场,看着那些曾经作威作福的官将老爷们,心情无比复杂。

  不少人还是退缩了,这些大多都是拖家带口的,如今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动手杀官,他们实在不敢。

  对此,江瀚也不勉强。

  他早有承诺,只要你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手刃这帮贪官污吏,以后便是他江瀚的兄弟,可以正式编入他的队伍,吃饱饭,领饷银。

  而那些有顾虑,不愿动手的,江瀚也不为难,只是让他们各自回籍罢了。

  现在军中人数暴涨,江瀚必须用这种手段,保证自己队伍的纯洁性。

  最终,根据统计,愿意动手的,有一千三百余人。

  但问题来了,城中没有这么多贪官污吏可杀,于是赵胜灵机一动,让他们十来个人一组,闭着眼一人来一刀,共同处死一名官吏。

  而对于朱行等几个在起义中表现积极的宗室子弟,江瀚也毫不吝啬,把他们编入了军中。

  但人数不多,也就四五个而已。

  江瀚还是不放心,让太多的朱姓宗室加入队伍,只把几个领头的招进来,做个千金买马骨的姿态就行。

  朱行等几名宗室子弟都是识文断字的,放在赵胜手下,帮着处理一些军务文书就行,军事上的事情,就别跟着掺和了。

  其他的底层宗室,江瀚则是分了些粮食田地出去,让他们自给自足。

  能够有幸被吊死的,都是城里的王爷和高官们。

  江瀚还专门下令,把这群人全都挂到了南熏门的城楼之上,一字排开。

  这里人流往来最大,他要让所有进出银川的百姓好好瞻仰一番。

  公审完后,赵胜马不停蹄便在城中搜集工匠,他要替新入伙的士卒们打制甲胄军械。

  而江瀚则忙着整编军队,调整编制。

  经过这场大清洗,江瀚的麾下,现在已经聚集了足足八千多人。

  八千战兵,已经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军镇的所有机动兵力了。

  如此庞大的队伍,要是再像以前一样,由江瀚一个人直接指挥,就有些吃力了。

  他必须把自己的嫡系都提拔上来,牢牢掌控住麾下军队。

  按照边军的传统编制,江瀚把八千人,正式分成了前、中、左、右四个营。

  邵勇、李老歪,董二柱三人,被同时提拔为参将,各领一营。

  每营两千人,下设千总两名,把总四名,哨长若干。

  之前立功的曹二、洪明等人,都被提拔到了千总的职位上,成为了各营的中坚力量。

  中军两千人,则是由江瀚亲自统领,参照总兵标营。

  调整完编制后,江瀚打算在银川修养一段时间,他现在不仅需要补充军械甲胄,而且还要操练士卒。

  甘肃镇和宁夏镇的降兵,以前大多都是墩军出身。

  这帮人生活条件艰苦,常常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虽然他们的战斗意志很不错,但是论身体素质和战斗力,比起营兵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各镇总兵麾下的营兵,都是各处遴选出来的精锐,战斗力不容小觑。

  要是朝廷的营兵个个都能吃饱喝足,恐怕江瀚早就被剿灭在陕北某个不知名的山沟里了。

  银川城内缴获的粮草肉食不算少,江瀚打算把这帮降兵好好养一养,然后紧急训练一阵。

  江瀚很清楚,自己打下银川,覆灭庆藩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出去。

  如今他开设公堂,将城里的王爷和官绅们一一悬首示众,意味着他彻底站到了擂台前,成为了天字第一号的反贼。

  整个大明朝,上到皇帝藩王,下到官绅地主,都会视他为大敌。

  他们将会动用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来剿灭自己这个胆敢挑战整个统治阶级的逆贼。

  江瀚接下来将会迎来朝廷的重兵围剿,以及各地官绅的最大恶意。

  当然了,大明两京十三省,也有他江瀚能够团结的对象。

  以阶级论事,江瀚不仅能够团结底层百姓,他也能团结广大的中小地主。

  这帮人,是构成这个时代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与其称他们为“地主”,倒不如称他们为富农。

  与那些动辄数百顷良田的官绅、藩王们相比,他们只是些勉强能活下去的上户罢了。

  这些人的田地,最多不过百亩,都是祖辈数代人,辛辛苦苦,一滴汗一滴血积攒下来的家业。

  平日里,他们生活看似体面。

  但实际上,到了农忙时节,这帮人也得光着膀子,卷起裤腿,亲自下地干活。

  因此,他们对于天灾的抵御能力,非常脆弱。

  一场旱灾,一场蝗灾,就足以让他们一整年的辛劳,毁于一旦。

  更要命的是人祸,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朝廷为了平叛,必然还会连年催科,加征赋税。

  那些真正的地主豪绅们,有的是办法逃避赋税,而这些沉重的负担,则会转嫁到无权无势的中小地主身上。

  可以说,在明末的社会结构中,这帮人就是被上层和底层,双重挤压的群体。

  一方面,他们要受到朝廷和大地主的盘剥,另一方面,他们因为没有庄园堡垒,还会被各路流寇视作肥羊,大肆劫掠。

  这群人需要一个代言人,一个能够保护他们性命和财产的代言人。

  而这,正是江瀚给自己的定位。

  他要做的,就是打倒高高在上的藩王与大地主,将他们的土地分配给底层百姓。

  同时,他还要团结和保护广大的中小地主。

  这帮人识文断字,将来经营根据地,少不了他们的参与。

  江瀚需要制定律法,废除苛捐杂税,以一个更低的、更合理的税率,让这帮中小地主,成为自己治下,新的社会基石。

第197章 水淹银川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银川城,都变成了一座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江瀚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在处理着军中大小事宜。

  他派赵胜利用城中现成的杂造局和兵车厂,招募了数千名工匠,紧锣密鼓地打制军械甲胄。

  一时间,银川城内炉火冲天,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昼夜不绝。

  另一方面,几个屯军的校场里,也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练兵。

  江瀚把新降的宁夏和甘肃墩兵都集中起来,分成十组,每天操练九组,轮流放假一组。

  实行的也是“五日一校射,十日一操兵。”

  具体来说就是每五日,各兵于空处习射,将官亲自看射,中者有赏,不中者责打。

  另外每十日,全营操演,先演队形,次演交锋。

  如遇‘敌至’,听号炮分奇正兵,正兵列阵迎敌,奇兵从旁抄击,务使步伐齐整,金鼓相闻。

  训练虽然很辛苦,但这帮新降的墩军们也丝毫没有退缩。

  毕竟他们当年在墩堡里,可吃不上三顿饱饭和肉食。

  而就在江瀚埋头积蓄力量之时,银川被破,庆藩失陷的消息,也已经传遍了大明上下。

  紫禁城内,当洪承畴的塘报摆在崇祯的御案上时,这位年轻的天子,气得浑身发抖。

  他随手抓起一旁的笔洗,狠狠地摔在了金砖之上:

  “废物!通通都是废物!”

  皇帝的怒吼,在乾清宫内回荡,

  “藩王被戮,镇城失陷!此乃国朝二百余年来,未有之奇耻大辱!”

  朱由检气急败坏,甚至一度扬言,要将所有相关的无能将官,统统押解进京,换自己御驾亲征。

  后来在阁臣和近侍的好说歹说下,才终于让他消停了下来。

  不是他不想问责,实在是找不到人来问责了。

  镇守宁夏的总兵和巡抚都殉国了,负责节制三边军务的洪承畴,此前一直在山西、河南一带剿匪,分身乏术。

  曹文诏等人,则在关中平叛,同样鞭长莫及。

首节 上一节 211/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