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24节
几个人轮番上阵,忙活了大半天,才终于修好了栈道,让大军继续通行。
况且,这一段路上,并没有太多的平坦地带,能让数千大军安营扎寨。
很多时候,士卒们只能白天赶路,晚上坐在栈道上席地而眠,忍受着林子里的蚊虫鼠蚁。
就这样,大军在山里一路走走停停,时而要披荆斩棘,时而要填补塌方。
原本一百六十里的路,竟足足走了将近十天,才疲惫不堪地抵达了凤县外的煎茶坪。
煎茶坪是清姜河河谷上的一个垭口,有一处平缓地带,可以供大军临时修整。
根据《凤翔府志》记载,此地乃汉高祖刘邦曾引兵驻马煎茶于此。
当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让他统领十万大军从汉中沿陈仓道袭取关中。
时值七月,酷暑难耐,汉军在秦岭山中行军数日,盘爬至山顶垭口,已是饥渴难忍,口舌生烟。
于是刘邦便命令军队在树荫下休息,侍卫们在近旁探得一眼深泉,清澈见底,水流涓涓向外溢出。
刘邦见水心喜,忙让士兵起火,取水煎茶,一解大军渴饮。
这就是煎茶坪的由来。
但江瀚此刻却没有取水煎茶的雅兴,他一面命麾下将士原地扎营,一面找来李自成等人,就着舆图,商议如何攻取凤县。
当夜,大军四面合围,猛攻凤县。
久不闻兵戈之声的秦岭腹地,终于被震天的喊杀声惊醒。
尽管凤县上下官员全力抵挡,但江瀚手底下可是有将近九千多锐士,根本不是一个小小凤县能挡得住的。
不到两个时辰,凤县便宣告被破,知县、县丞等人自刎殉国。
拿下凤县后,江瀚第一时间便派人安抚百姓,可他却发现,城中的人口并不算太多。
大部分都是往来汉中的商帮在此休整。
为了避免走漏风声,引得明军警觉,江瀚顺手就把这批人给劫了,并且把商队里的管事们都宰了。
拿下凤县后,江瀚便让麾下士卒好好休整了三天,放松放松,接下来还有几百里路要走呢。
三日后,大军继续南下,从草凉驿踏上了连云栈道。
所幸,这条道路经过朝廷多次整修,主体部分大多是土石结构的碥路,走起来比之前的木质栈道要舒服太多。
许多地方颇为宽阔,足以让大军从容通过,再也不需要将士们肩扛手挑的带着辎重翻山越岭了。
八月底,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顺势攻破了留坝,打开了虎头关、鸡头关,并一举占据了汉中府的北面门户——褒城。
至此,江瀚带兵从陈仓出发,前后花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成功进入了汉中府。
行军路上,因为酷暑、失足、以及强攻关隘而损失的兵力,足有六七百人。
并且,还有不少士卒因此生了一场大病。
而这,还仅仅是入蜀的第一段路。
想要从汉中真正进入四川腹地,还有更艰难的米仓道、金牛道,在等着江瀚的队伍。
第205章 兵分两路,偷渡阴平
随着褒城被占,汉中府的北大门洞开,消息传来,整个汉中府为之震动。
眼见贼兵来势汹汹,汉中知府王在台以及汉中卫指挥使李振武大惊失色。
他俩紧急调兵遣将,把汉中府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城门紧闭,吊桥高悬,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架势。
这府城不仅是汉中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而且更重要的是,城里还住着一位当今皇帝的叔父——瑞王朱常浩。
要是瑞王在他们任上出了什么岔子,他俩就算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然而,江瀚却根本没有攻打汉中的想法。
汉中府不仅城高墙厚,守备森严,更关键的是,知府王在台在得到褒城失陷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便下令全城戒严,根本不准任何百姓进出府城。
不仅如此,城内的衙役官差们,更是组成巡逻队,每晚都会抽查一个片区,挨家挨户地敲门查验户口,严防有内应混入城中。
在这种严防死守下,若是没有内应,想从正面攻破这座坚城,恐怕一两个月都打不下来。
到那个时候,洪承畴的大军估计早就赶到汉中,把自己给包了饺子。
江瀚最初的打算,只是在汉中府左近的州县,随便找一些不开眼的豪绅劣商,借点钱粮,补充军需。
随后便继续挥师南下,直入蜀地。
说实话,江瀚是挺想将汉中这块宝地牢牢占住的。
此地承北启南,是真正的战略要地。
可惜,他手上的兵力终究还是太少了,满打满算,也不到一万人。
想要凭这点人马守住偌大的汉中,既要防备北面洪承畴的边军,又要警惕南面川军的动向,实在是力有不逮。
即便是都防住了,那汉中本地的官员和将领呢?
所以,江瀚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一门心思的往四川走。
可就在部队四处打秋风的时候,江瀚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整个汉中府,无论是城乡,到处都修满了佛寺道观,其密度之高,令人咂舌。
仅仅一个褒城县,便有大大小小的佛寺八所,香火鼎盛,庙宇辉煌。
江瀚带人乔装打扮,亲自跑到了数十里外的一座法云禅寺查看,这里是附近最大的寺庙。
眼前的景象,让他皱紧了眉头。
只见那寺庙占地极广,朱红色的高墙绵延数里,院内的宝塔高耸入云,殿宇楼阁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金光,气派非凡。
庙门前车水马龙,前来上香的尽是些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
不少人跪在佛像前,嘴里念念有词。
江瀚凑近一听,这帮人无一例外,都是在祈祷朝廷赶紧派兵,剿灭盘踞在汉中的贼寇。
这可把江瀚给气笑了,他妈的,老子的大军就在几十里外,你们非但不躲,反而成群结队的跑到庙里来上香?
与禅寺内的金碧辉煌、恢弘大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寺外的场景。
就在那寺院的高墙下,蜷缩着大大小小的饥民百姓。
他们衣不蔽体,面黄肌瘦,许多孩子被饿得只剩下皮包骨头,只能用一双麻木的眼睛,呆呆地望着那些从华丽马车上走下来的官商贵人。
而这帮官商贵人们,却对墙外的一众饥民熟视无睹,他们提起丝绸衣摆,小心地绕过污秽的地面,一脸虔诚的往佛寺里钻。
最令人可气的,就是这帮饥民百姓,他们不知道念了哪本歪经,好似没了血性一般,根本不敢反抗。
反而认为自己这一世活该受穷挨饿,到了来世就能过上富足美满的日子。
江瀚经过多方打听,这才了解到,造成这个情况,主要都是拜瑞王朱常浩所赐。
说起这位瑞王,在明末一众藩王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个异类。
朱常浩是万历的第五子,性格十分特别。
他贪财,但不好色,并且对佛道之说极为痴迷,贪来的钱财,全都用来修寺庙上了。
朱常浩十一岁便封王,却直到二十五岁,还未选婚。
大臣们屡屡上奏,万历皇帝却置若罔闻。
这可急坏了朝中的大臣们。
按理说亲爹都不管,下面的大臣们急个什么?
因为大臣们都受不了朱常浩了。
这厮天天正事儿不干,就跑到户部衙门坐着,索要婚费。(日索部帑为婚费)
他以福王朱常洵的规格为标准,狮子大开口,先后拿了十八万两银藏在宫中,最后反咬一口,说这点钱买冠服都不够。
到了封地汉中后,这位笃信神佛的瑞王更是变本加厉,大兴土木,在封地内修建了无数金碧辉煌的庙宇。
他本人好佛而不近女色,以至于和王妃成婚数十年,竟无子嗣。
(王性好佛,不近女色,妃亦赋性贞洁,居王宫数十年处子。)
虽然人丁稀少,但朱常浩王府的排场却一点也不小,他豢养着一大帮宫女、太监以及各种名目的属官。
像什么左右长史、典簿、审理正等等,大大小小算起来,也有将近四五百人了。
这样一个庞大的吸血鬼,自然全靠盘剥汉中百姓的财力来供养。
一时间,汉中府各地可谓是苦不堪言。
为了不让这帮底层百姓们揭竿而起,朱常浩还创造性的利用佛寺给他们念歪经,洗脑。
教导这群百姓,现在受苦是应该的,只有现在受苦,来世才能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而这群高僧大德们,却凭借着瑞王府的势力,大肆侵占百姓的良田,并且还背地里做着放高利贷的勾当。
无数百姓因一笔小小的借贷,利滚利之下,最终家破人亡,田产被收,自己反倒成了寺庙的佃户,世代为奴。
江瀚之前在法云禅寺外看到的饥民们,就是这么来的。
高僧真道们一个个吃得满肚肠肥,却苦了汉中府的百姓们。
了解清楚这个情况后,江瀚也忍不了了,这他妈是什么,这汉中怎么还搞起了农奴制度?
他当即便派出手下将士和掌令们,深入乡野,以“清算妖僧,还田于民”为口号,发动那些被寺庙压迫的百姓揭竿而起。
“佛祖吃的是金身,穿的是香火,可你们吃的是什么?是树皮草根!”
“你们把最后一粒米都捐给了佛祖神仙,可他们能保佑你们不被饿死吗?”
“乡亲们,跟我一起砸了这假慈悲的庙宇,杀光这帮佛道高人,烧了你们的借据!”
在江瀚士卒的煽动下,终究还是有不少没被洗脑的百姓们站了出来。
他们扛着锄头,担着粪桶,愤怒的冲向了金碧辉煌的寺庙。
原本号称清净之地的寺庙瞬间被冲破,愤怒的百姓们提着粪水,一勺一勺的就往神像身上泼。
最开始,江瀚还不清楚百姓们为什么要对着神像泼粪水。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他才知道,这是个秘方,据说能够破了神仙的金身,这样神仙就不会降下惩罚了。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