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28节

  大军休整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才终于精神抖擞地重新出发。

  很快,李自成便兵临江油关下。

  江油关,背靠蜀中,前临涪江,江上只有一条孤零零的铁索桥,作为唯一的通道。

  李自成没敢大摇大摆的上前,而是静静地藏在不远处的林子里,等待天黑。

  当夜三更,李自成便领兵越过铁索桥,对江油关发起了突袭。

  而此时,江油关的守将成明,还在被窝里睡得正香呢。

  直到震天的喊杀声传来,才将他从梦中惊醒。

  成明连忙命人组织抵挡,可此时为时已晚。

  江油关久不闻兵戈之声,防御本就空虚,兵员严重不足。

  再加上是夜间被偷袭,原本那点士卒,没等交战,便已吓得跑散了大半。

  无奈之下,成明只得开关请降。

  李自成打破江油关后,几乎没有片刻停留,便立刻挥师北上。

  根据成明和一些降兵指出的道路,他一路沿着大剑山北上,成功绕开了剑州,直奔剑门关的后方而去。

  剑门关坐落于大剑山山脉中断处,而剑州则位于剑门关南侧的河谷盆地,是关隘的后方依托。

  《蜀中广记》有记载“剑州北四十里至剑门关,两山壁立,中为通道,即金牛道也”

  明代军防布局中,剑门关为前沿阵地,剑州为后勤中枢:关城驻兵防守天险,州城储存粮草、驻扎预备队。

  李自成一路轻装简行,根本没带火炮,几乎不可能打下剑州。

  所以他只能选择绕开州城,从剑州和剑门关中间横插进去。

  此时,镇守在剑门关的利州卫指挥使李昌铭,还不知道贼兵已经从阴平小道偷渡过来。

  他正站在北面的关楼上,看着山脚下止步不前的贼兵,沾沾自喜呢。

  “一帮蠢贼,能打又怎样?”

  “碰见了这剑门天险,一样叫你铩羽而归,望关兴叹!”

  可就在他巡视关防时,一阵突如其来的喊杀声,竟然从关城的南面,传了过来!

  这正是李自成的部队,他已经抵达了剑门关脚下。

  本来,李自成还想伪装成从川中前来增援的官军,骗开关门。

  可在关外值守的兵将们,看见李自成这帮人,一个个穿得破破烂烂,灰头土脸,如同乞丐一般,当即就起了疑心,死活不让他们进城。

  这可把李自成给急坏了。

  妈的,老子麾下的军容有什么问题?

  这不是眼下大明军队的标配吗?

  要是真来一支盔明甲亮、威风凛凛的部队,你们才真该怀疑是不是冒牌货。

  无奈之下,李自成也懒得再装了,直接下令,杀了守卫,随即从南面对剑门关发起了强攻。

  李昌铭接到警报,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有想到,贼兵竟然绕到了他的身后。

  他连忙率领守军,调转方向,开始抵挡南面的贼兵。

  李自成所部,一路跋山涉水,吃尽了苦头,肚子里早就憋足了火气。

  如今剑门关就在眼前,这帮士卒们打起来更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

  李昌铭带着守军苦苦抵挡,眼看着就要支撑不住了,就在这时,北面也陡然传来了山呼海啸般的喊杀声。

  江瀚虽然最近停止了对剑门关的进攻,但他一直在剑门关外留有探哨,就是为了策应李自成的部队。

  探哨一听见关城南面传来的动静,立刻飞奔下山回报了江瀚。

  江瀚估摸着时间,知道应该是李自成率兵赶到了。

  他二话没说,当即点起兵马,朝着剑门关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李昌铭本来面对南面的贼兵就已经捉襟见肘,而现在北面也被同时进攻,他再也抵挡不住。

  他领着亲卫想做殊死一搏,可还没等他发起冲锋,便被一箭射死在了剑门关下。

  主将既死,面对着贼兵的南北夹击,这座号称“蜀地第一雄关”的剑门关,再也支撑不住,轰然告破。

  江瀚也正式打开了通往天府之国的大门。

  根据事后统计,江瀚麾下的部队,从关中开始,直到成功入川,前后耗时共计三个半月。

  他麾下的兵将,光是行军路上,减员就足有五六百人。

  其中,以李自成所部伤亡最多,他偷渡阴平,光是死在路上的,就足有四百多人。

  而战死的却并不多,攻打沿途关隘,死伤仅仅只有三百多人。

  就这样,在付出了近千名将士的宝贵性命之后,江瀚所部,终于成功踏入了四川地界,

  接下来,就要找个地方过冬,正式开始经营根据地了。

  先发一章,后面还有,正在加班加点码字中

第208章 龙安三约

  踏入了四川地界,基本就意味着江瀚的大军,短时间内终于可以摆脱那又窄又险的蜀道了。

  陕西一带的边军,由于地域限制,暂时也不会来围剿他。

  接下来,便是为自己找一个真正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帅帐内,江瀚站在舆图前,目光如炬。

  经过对降卒的审问,他发现,此刻的川北一带,简直就像一个脱光了衣服,毫不设防的美人。

  由于云南的沙普之乱,川北乃至川中各地的精锐,几乎都被抽调一空。

  他现在,就跟在酒楼里点菜一样,舆图上的州府,看中哪个,基本就能拿下哪个。

  当然了,成都府和保宁府这两个地方他暂时还不会去动,强攻这些镇城,耗费的时间估计不小。

  当务之急是找个地方默默发育,把民政的框架搭起来。

  挑来拣去,江瀚最终还是选中了龙安府。

  这里靠近松潘草地和甘肃,位于四川行省的西北角,再往上便是高原羁縻之地以及蜀中群山。

  在这里发展,江瀚可以不用担心四面受敌。

  龙安府,此地最初是番邦土司所在。

  直到嘉靖四十五年,朝廷平定了龙州宣抚使薛兆乾的叛乱后,才改土归流,将龙州宣抚司升格为龙安府,取“龙州安辑”之意。

  此府下辖平武、江油、石泉、青川四县,其中平武县为府治所在,青川县则是青川守御千户所的驻地。

  其疆域南北跨度约四百余里,东西约三百里,总面积近三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四川行省十分之一的大小。

  龙安府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涪江、白龙江两大水系贯穿境内。

  其主要的产粮区有两个:

  一是位于涪江中游的江油平原,乃是冲积形成,约有土地六万亩左右,土壤肥沃,主产水稻、小麦,是龙安府最主要的粮食基地,平均可产粮五到八万石左右;

  另一个,则是靠近平武县的平武河谷,位于涪江上游,地势较高,大约只有一万五千亩左右的土地。

  除此之外,便是青川守御千户所,尚有部分屯田。

  剩下的,都是些在山陵丘壑上开垦的民田。

  虽然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除了成都平原这一块宝地之外,中间大部分地区都是些浅丘地形。

  这些浅丘,只是将土地分割得比较破碎,但丘与丘之间的平地,当地人称之为“沟”或“湾”,却是极佳的水稻田;

  而浅丘上那些相对平缓的地带,称之为“坪”,则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

  再加上四川水网密布,河流两侧有许多冲积形成的“坝”,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粮食产量也很高。

  江瀚经过实地考察,还发现了有农民零星种植玉米,当地人又叫苞谷,红薯他倒是没见着。

  根据记载,这两种高产作物早在嘉靖万历年间就传入了大明。

  但最主要的还是在沿海等地普遍种植,四川这种内陆省份,并没有大规模的种植记录。

  按理说,这两种作物都具有耐旱且高产的特性,本应该在粮食匮乏的明末大放异彩,但实则到了清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官府推广缺位,民间传播实在有限。

  民间传播的主力,主要是官商士绅,并不是真正种地农民,农民们一辈子就没走出过府县之地,所以最多也就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

  而在官商士绅们眼中,此时的玉米和红薯就是杂粮,口感粗粝,不如麦、稻,而且红薯食用后还会胀气,反酸。

  所以玉米和红薯,基本不受士绅阶层待见。

  大明的老爷们吃的都是上等的精米,这些个粗粮,在他们眼里就是用来喂牲口的,哪是人吃的东西?

  一旦士绅阶层缺乏了传播的动力,那玉米和红薯在大明也就推广不开了。

  所以,想靠玉米和红薯度过漫长的小冰期,那首先就需要一个高效的官府。

  总的来说,明末系统性的崩溃,已经关闭了高产作物救荒的时间窗口。

  而后来的清朝,则是在人口压力与制度调整下,才实现了这些作物的价值转化

  正如马铃薯在欧洲蛰伏百年才被接纳,高产作物的命运始终与社会、时代的命运紧密交织。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并不是单纯靠着高产作物,就能挽救即将崩溃的大明朝的。

  总的来说,龙安府的整体地形还是以山地居多,耕地面积并不算太大。

  但对于现在的江瀚来说,这里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他现在手上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八千之数。

  这点人马,要是占据一块四通八达的平原州府,看似风光,实则四面漏风,处处都要分兵防守,压力巨大。

  而龙安府,因其山地地形,险要关隘众多,还是有险可守的。

  占据江油县,便可扼守水路要冲,既能防止成都平原的明军北上,又能堵死官军从阴平小道偷渡的可能;

首节 上一节 228/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