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319节
此时的卢象升才二十三岁。
按礼法,卢象升需要为祖父披麻戴孝,守丧两年。
可就是在这两年中,卢象升脱离了高高在上的深宅大院,走向了田间地头。
在这两年里,他见识了太多底层百姓的悲欢离合。
卖炭翁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眼前,卖儿鬻女的惨剧不断上演,卢象升的心态也渐渐成熟了起来。
底层的百姓和矛盾的现实深深地教育了他,这使得卢象升深刻体会到了为生民立命的真正含义。
想当年太祖爷起义,奋战十几年,牺牲了百万人,终于推翻腐朽的元廷;
但时至今日,老朱家又摇身一变,成为了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蛀虫。
可怜无数英雄血,换来今朝旧乾坤。
卢象升觉得自己不能再一蹶不振了,他必须做点什么,改变现状,改变大明。
可屁股决定脑袋,卢象升的家庭出身和阶级,让他不可能选择重开大统。
他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改革,学清流,学能臣。
像海瑞一样直谏,像张居正一样改革。
就这样,卢象升带着对底层百姓的怜悯,踏出了困守他两年的陵园。
果不其然,在之后的主政生涯里,卢象升对于治下百姓都充满了恻隐之心。
天启四年,为了躲开朝中党争,卢象升自请外放临清,治理当地的漕运和耕作。
在临清三年,他谨守清、慎、勤,让当地百姓吃饱穿暖的原则,真正做到了以工代赈,官民两便。
他主政时期,“积羡数千,清逋三万一千,有奇业”,连续在考课中获最上等,令木匠皇帝十分满意,甚至亲自下旨表彰。
之后他因功升迁大名知府,更是把自己爱民的理念推行全府。
当时的大名府,吏治腐败,豪强勾结官吏兼并土地、转嫁赋税,百姓无立锥之地,而赋役倍于往昔。
卢象升上任后,亲自核查户籍与田册,将豪强隐瞒的土地重新登记,按“亩均赋役”原则分摊,同时严惩贪腐官吏。
而他自己则“布衣素食,衙内无私财”,为下属树立标杆。
整顿吏治后,他又兴修水利,赈灾救荒,崇祯四年大旱,他除了申请朝廷赈灾外,还带头捐出俸禄,设立粥厂。
他规定“凡老弱妇孺,每日一粥,不得间断”,据《大名府志》记载,此举“活民数万”。
除此之外,他又训练乡勇,兼顾防务,练出了一批可战之兵,挡住了当初后金入寇的劫掠。
卢象升在大名府治行卓异,百姓称其“卢青天”。
据《卢忠肃公年谱》记载,他离任时,“大名百姓沿街跪送,哭声数十里不绝,有老者捧麦饭送行,曰:‘公去,谁复念我等疾苦?’”
当地士民后来为他立“生祠”,碑文中写道:
“公来则田不荒、赋不重、夜不闭户;公去则民思之,如饥渴待饮”。
再之后,卢象升接替了倒霉蛋蒋允仪,上任勋阳巡抚。
卢象升接手时的郧阳可谓是残破无比。
由于当时五省总督陈奇瑜组织的大会剿,各路流寇和官军在郧阳府共襄盛举,来来回回刮了不知道多少层地皮。
因战乱和灾荒,各地流民不下百万,而且多依附起义军求生。
面对如此情形,卢象升提出抚先于剿的政策,他划定荒田为屯垦区,给流民发放种子、耕牛,并规定垦荒三年不征税。
而且他还亲自带人到流民聚集的山谷,劝告各路百姓重归朝廷治下,仅半年便招抚流民十余万。
在卢象升的种种举措下,郧阳府终于重新焕发出了一点生机。
他离任时,郧阳一带百姓自发建祠,香火不绝。
有民谣传唱:“卢公来,流民归;卢公去,谁护衣?”
甚至连曾参与起义的流民也感叹:“若早有卢公,我辈何至于此!”
当然了,卢象升不光下马能理政,上马他还能冲锋。
面对高迎祥和张献忠等人的数十万农民起义军,卢象升没有丝毫的畏惧。
不久前,他亲率麾下不足万人的明军,日夜兼程,在河南汝州一带,成功截住了高迎祥的数万主力。
卢象升亲自披甲执锐,冲锋在全军的最前方。
据史料记载,他作战时,常常“自被二矢,麾下士卒,无不一以当百”。
卢象升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让那些早已习惯了与明军将领作战的流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有人试图上前阻拦,合力将卢象升打落下马。
可下马后的卢象升依旧死战不退,硬生生地顶着数百人的围攻,挥舞着手中关刀,大开杀戒。
眼见拿不下他,其余的流寇只能狼狈逃窜。
此战,卢象升大获全胜。
他不仅成功击溃了高迎祥的主力,更是斩首三千余级,俘获贼首十余人,缴获了大量的骡马和物资。
经此一役,卢象升威名大震,流寇军中,开始流传着一个对他又敬又怕的绰号,“卢阎王”。
之后,卢象升并未给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任何喘息之机。
他率领麾下各路明军,对仓皇逃窜的流寇,展开了长达数月的、千里大追击。
他从河南,一路追入湖广境内,先后在光州、信阳州、德安府等地,与流寇,爆发了十余次大规模的战斗。
其中,在蕲州、黄州一带,他再次大破张献忠所部,斩首数千,溺死于长江者,不计其数。
在追击的过程中,卢象升大军一度深入湖广西部的山区,粮草不济。
当时军中断粮三日,卢象升便也跟着三日不食,只是每日喝水,与麾下的士兵同甘共苦。
全军上下,无一人有怨言,更无一人逃亡。
这种强大的凝聚力,是当时任何一支明军,都无法比拟的。
经过他一年多的不懈努力,高迎祥和张献忠已经从中原腹地被驱赶到了西边的崇山峻岭之中。
眼看就能全歼这股贼寇,可偏偏皇帝的圣旨又送到了他的手上。
卢象升对于此次入川进剿,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
他曾多次上书据理力争,言明最好先剿灭外围流寇,然后再围剿四川匪寇。
反正这帮匪寇已经生了根,就算跑也跑不出四川盆地。
可崇祯是个不听劝的,只要他认定的事情,哪怕八匹大马也拉不回来。
几次上书都被驳回后,卢象升也认清现实,开始全力准备入川剿匪一事。
经过长达数天的思索,他最终制定了水路并进的剿匪计划。
首先是水路,眼下夔州还未失陷,卢象升打算从溯长江三峡而上,进入四川。
湖广明军主力应在荆州完成集结,此地是长江中游重要枢纽,水陆畅通,便于调动湖广各地兵力及物资。
随后水师舰队从荆州启航,逆流西进。
此战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贼兵反应过来之前,提前占据三峡天险。
所以,卢象升特意找了一支精干的小队,准备从施州卫陆路,悄悄潜入四川。
施州卫地处武陵山区,其西向陆路在明初由傅友德开辟,专为军事行动设计。
该路线从施州卫经建始、巴东,翻越齐岳山进入重庆石柱,再沿龙河河谷直抵忠州,能成功够避开三峡天险。
如果汉中的洪督师能牵扯住部分贼兵的精力,那卢象升就多几分把握能提前占据夔州。
感冒是真难受啊,淦
第261章 洪督师大掠汉中
崇祯七年冬,洪承畴率领四万秦兵精锐,风尘仆仆地开往了汉中。
这四万人马,是他从陕西三边精挑细选出来的劲旅,可即便如此,想要突破蜀道天险,人数仍显单薄。
而且为了防备蒙古人趁虚扣边和各地流寇作乱,他还不得不分出一万兵力留给陕西巡抚李乔,拱卫陕西。
只余下三万余人随他南下汉中,准备入川平叛。
汉中府衙内,洪承畴端坐正堂,面色冷峻,目光如刀。
他的案前摊开一幅川陕地形图,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三条入川栈道上的关隘位置标注得一清二楚。
堂下诸将肃立,气氛凝重。
艾万年、左光先、白广恩、贺人龙,张应昌一个个都是在陕西、山西战场上,与流寇、鞑子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悍将。
其中还有不少是江瀚的老熟人。(曹变蛟因病回乡修养)
他们个个神情肃穆,腰杆挺得笔直,但眼神之中,却都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与茫然。
而阶下的另外三位将领,则显得更为局促。
几人都是负责镇守汉中栈道的朝廷将领,分别是:
汾西参将邓阳率两千人,驻守阳平关,守卫金牛道;
阶州参将方国安率两千人、驻守巴峪关,守卫米仓道;
兴安参将焦博率一千五百人、驻守饶峰关、守卫荔枝道。
“诸位,”
洪承畴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整个大堂,
“蜀王告急,川省糜烂,贼酋江瀚已成心腹大患。”
“陛下震怒,严旨我等克期荡平贼寇!”
他目光扫过众人,尤其在邓阳、方国安、焦博三人脸上停留片刻:
“朝廷严令,我等需与湖广卢象升部互相配合,南北齐发,进入蜀地!”
“我军的任务是吸引贼寇主力,为卢总理溯江而上、直捣夔门创造战机。”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