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67节

  其部将李重荣更是杀了延州良民曹孟孝近两百人,闹得当地知县王道行“哭告于按察使李天经”。

  要不是朝廷看他还要提督山陕军务,围剿贼兵,杜文焕早就被下狱彻查了。

  杨鹤看着跪地请命的杜文焕,一脸厌恶,有这等武人,边事焉能不坏?

  他沉默不语,冷眼看着杜文焕,场面一时间冷了下来。

  就在此时,洪承畴站了出来,拱手道:

  “总督大人,依我看,单靠招抚或单靠剿灭,都非上策。”

  “不如抚剿并用,先重拳出击,把那几个势力最大的首领打服,再行招抚之事。”

  “如此,既能打压他们的嚣张气焰,又可以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何乐而不为?”

  杨鹤闻言,捋须沉思。

  洪承畴这话不无道理,眼下陕北匪寇遍地,若是一味的招抚,怕是只能助长贼势;

  先打过一场,让他们知道朝廷的厉害,否则后面贼人恐怕会降而复叛。

  权衡再三,杨鹤也终于点头,同意了洪承畴的提议:

  “就依洪巡抚所言,先剿后抚,打掉他们的锐气,再谈招安之事。”

  “现在延安府的巨贼有三,分别是西路保安县神一魁,中路延安府江瀚,东路米脂县不沾泥。”

  “洪巡抚,你看该如何剿灭他们?”

  洪承畴沉吟片刻,提议道:

  “依下官所见,咱们最好尽快出发,趁着剿匪大军还在榆林,三路大军齐发,直扑贼人老巢!”

  杨鹤听罢,有些迟疑:

  “可是,军中粮草已经消耗过半,要是三路大军齐发,恐怕没有这么多粮食。”

  “到时候军中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恐怕会有怨言。”

  洪承畴摇摇头:

  “大人过虑了,那帮贼人在陕北四处劫掠,肯定收获颇丰。”

  “到时候咱们破了敌寨,不就有粮食了吗,就连军饷也能发下去,将士们不会有怨言的”

  “咱们可以就粮于敌,实在不行就和当地百姓“借”一点粮食,先来他们会体谅朝廷的。”

  杨鹤思索良久,终于下定了决心。

  主意既定,杨鹤当即拍案而起,沉声道:

  “传我将令,五日之后,三路大军齐发,直扑贼寇老巢!”

  他目光如炬,扫过堂下诸将,

  “左路大军,由总兵杜文焕领军,副总兵张应昌为副将,率精兵八千,沿边墙直下,杀奔保安县!”

  “右路大军,由延绥巡抚洪承畴挂帅,榆林参政张福臻为策应,领精兵五千,直扑米脂!”

  “中路大军,由临洮总兵王承恩统领,宁夏总兵贺虎臣为辅,率大军一万,兵发延安府,围剿江瀚所部,断其根基!”

  “各部切记,扫荡沿途贼寇,务使陕北烽烟尽熄!”

  12点上架了,准备存稿中。

第77章 上架感言

  如题,这本书也马上要上架了。

  非常感谢各位看官大人的支持,感谢各位的追读,评论,推荐票以及月票。

  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我才能坚持写下去,也能顺利走完四轮推荐。

  可惜没能上三江和强推。

  不过没关系,毕竟我也只是个刚入行的新手,琢磨了好久才签约,有这个成绩我也很满意了。

  本书将于4月7号00:00点正式上架。

  上架后我尽量做到每天三更6K字,如果空闲时间多或者是灵感爆发可能会加更。

  另外上架加更十章。

  4月7号五章,4月8号五章。

  分两次发。

  老弟码字实在很慢,清明节三天就只写了十章出来,各位见谅。

  我知道很多读者的阅读渠道多,但我也能理解。

  我以前也是读者,学生时代没能力的时候也会去其他地方看。

  但拜托各位义父来个首订吧!有能力的也请支持支持正版!

  毕竟你们的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希望大家能支持我一路写下去,跟随主角一路推翻大明,屠灭满清!

  我不装了,我就是皇汉!

  忠诚!

第78章 整训部队

  正当陕北官军精锐尽出,分三路大军南下之时,江瀚正在忙着整编军队。

  这段时间他可没闲着,送走了各路义军头领后,江瀚便继续忙着整编队伍和操练兵马。

  他记得很清楚,王嘉胤是守不住府谷的,他必然会带着高迎祥、张献忠等人渡河逃往山西。

  而他们这帮留在陕西的义军,将会成为朝廷接下来的重点打击对象。

  所以江瀚这几个月一直在拼命提升部队实力,收集各种军备物资,以应对接下来官军的围追堵截。

  江瀚没有收编那些小头领的队伍,他实在是看不上那帮匪寇,战斗力太弱,一时半会根本教不出来。

  经过延安府一战,江瀚手下兵马已扩充至三千五百余人。

  而原先的五个哨,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部队编制了。

  江瀚按照边军的规制,将麾下的五个哨都改成了司。

  而董二柱他们五个哨长也摇身一变成了把总,每人统领一司,下辖六百精兵。

  每个司再增设三位哨长,每哨二百人,同时增设四名队长,如此一来,层次分明,指挥更灵便。

  其余五百人则被江瀚抽调出来,单独编为预备队,留作后手,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兵多了,麻烦也来了。

  江瀚细细一盘点,发现几个司的兵力配置极不均衡。

  弓手大多都集中在邵勇麾下,炮兵和铳手基本在柱子手底下,而李老歪这边则是领着骑兵和步兵,

  黑子手底下就比较惨了,清一水儿的步兵。

  正常边军编制下,除了炮营能单独成军之外,一个司至少应该配有十几门小炮,以及不下百人的铳手,甚至军费充足时,要做到每人手里都有一杆铳。

  当然了,这指的是军费充足的时候,大明朝后期哪有军费充足的时候。

  而江瀚也没这么多人手和时间来打制火铳。

  好在火炮还算够用。

  江瀚清点过炮营,现在他手上总共有大小火炮共计八十门,形制五花八门。

  小的有虎蹲炮,涌珠炮,神枢炮,轻便灵活;

  大的有单管灭虏炮,威远炮等等,威力惊人。

  但其中最好的当属四门西洋重炮,这是他从延安府的城墙上拆下来的,又称红夷炮。

  这玩意儿是朝廷仿荷兰红夷大炮打造的缩小版,虽不及原版威猛,但仍然不可小觑。

  自从后金入关后,江南也有不少士绅凑钱打造红夷炮,用来捐给朝廷,以显示他们的拳拳报国之心。

  这红夷炮长约三尺四寸,重四百多斤,炮身铁箍加固,火门带活盖,准星照门一应俱全,能防阴雨侵蚀,绝对是稀罕货。

  董二柱一见这四门红夷炮,眼睛都直了,对待这四门炮比亲娘还好。

  他特意找工匠订制了四辆炮车,专门来放他的宝贝,而且每辆炮车还配了两头骡子,两个辅兵。

  一个辅兵负责日常保养,战时清理炮管,另一个辅兵负责填装弹药,冷却炮身。

  董二柱专门给这炮起了名,还编了号,分别叫天字第一、二、三、四号。

  随后他又挑选了炮营中经验最老道的几个炮兵,专门操持这四门宝贝,给他们配了三斤六两的大铅弹。

  有了这四门重炮,董二柱对那些小炮便看不上眼了。

  而江瀚也正好把一些轻便的小炮从炮营中调出来,下发到了每个司,炮营只留下射程远,威力大的重炮。

  这样一番调整下来,军中的火力分配总算是平均了一些,既有轻便小炮开路,又有重炮压阵,远近兼顾。

  军械方面,江瀚也一直在催促军器局的工匠们,让他们抓紧时间赶制。

  这帮工匠们卯足了劲儿,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干活,修甲制械,忙得脚不沾地。

  没办法,江瀚给的实在太多了。

  李立远这厮,从延安府的一帮乡绅身上刮了不少好东西,光是银子就有数万两,更别提什么粮食,布料之类的物资了。

  江瀚得了这笔钱就立马花了出去,为了赶工期,他许诺这帮工匠,直接按件计费:

  修一件布面甲给五钱,打一件新的赏一两。

  这帮工匠哪见过这阵仗,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不到俩月就把两千多件甲胄整得焕然一新。

  江瀚趁热打铁,又让他们赶制一批长杆鸟铳和重弓,准备练一只狙击小队出来。

  邵勇曾提议过,从全军中专门挑出那些眼神好、瞄得准的精兵,给他们配上鸟铳和重弓,专门盯着敌人的基层军官打。

  任何一个时代打仗,都非常依赖底下的基层军官。

首节 上一节 67/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