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527节

就像自家的房子被恶霸强占,然后请来一群恶霸主持公道。那一群恶霸说,这个房子不是谁专有的,应该拿出来给大家共享。

此报告书一经发布,立即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同时也遭到日本关东军的强烈反对。

两国的情况比较微妙,中国和日本政府都倾向于接受国联的裁定。但中国政府碍于民意沸腾,不敢公开表示支持,而日本内阁则受制于军部,表现得反反复复、唯唯诺诺。

再过半年,日本内阁就要屈服于军部的威胁,公开宣布退出国联,《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因此成为废纸。

当然,国内也不是没有好消息,比如南京政府宣布推行义务教育政策,并颁布《第一期实施义务教育办法大纲》和《短期义务教育实施办法》。

《大纲》规定:1932年8月到1935年7月为“第一期”,要求各地在此期间设立“义务教育试验区”,并对学龄儿童采取强迫制——不读书属于违法。《办法》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补充:为了救济年长的失学儿童,可推行短期义务教育,并设立“短期小学”用以扫盲。

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努力办事的恐怕就数教育部了。不管蔡元培、李石曾的派系斗争多激烈,他们的目标和理想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救国”!

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目标,蔡元培、李石曾及其党羽,认真制定了各种教育法规。并根据中国糟糕的现状,想出了各种补救办法,比如大规模设立“短期小学”来扫盲,结果出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于是又连忙设立免收学费的简易师范学堂,专门培养小学教师。

1931年的时候,全国简易师范学堂的学生人数只有20875人,等到1932年大力推行开来,至1933年这个数据已经猛增到59006人。这批简易师范学堂里毕业的学生,很多都走上了小学教师岗位,为后来新中国的扫盲运动贡献了巨大力量。

从1929年到1936年期间,中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较稳定,不说中央政府,稍微脑子正常的地方军阀都会重视教育。

什么民国教育经费必须占财政收入的30%,这种话都是骗人的,只有脑子抽了的果粉才会相信。虽然没有30%,却有3.3%(《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数据,1991年版),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事业上,做得明显比北洋政府更好,即便发展缓慢,但至少也在发展。

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的教育状况才再次跌入低谷。大学和中学老师被拖欠工资属于常有的事,小学老师更是几乎领不到工资,许多小学教师只能一边打工糊口,一边用满腔热血来教书。像电影《驴得水》里的那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用毛驴来吃空饷?呵呵,休想!

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是头等大事,丝毫不亚于发展工业和军事。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能够飞速发展,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即便是普通的农民工,识字和不识字也有天壤之别,这是隐藏在中国民间的超级财富。

印度不是想超越中国吗?麻烦先把教育普及了再说。

轮船缓缓驶向上海码头,费雯丽站在甲板上眺望,颇为高兴地说:“中国比我想象中更加繁华,我还以为是又一个印度呢。”

周赫煊笑道:“你看到的,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阿瑟·亨德森和萧伯纳也走上了甲板,萧伯纳说:“我曾收到过中国读者的来信,还在信中讨论过中国戏剧,听说中国的京剧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你可以跟中国的梅兰芳先生交流,他是顶级的戏剧大师。”周赫煊道。

“呜~~~~”

汽笛声响起,轮船开始靠岸。

周赫煊发现码头上占满了人,大部分都是来迎接萧伯纳和阿瑟·亨德森的。一个是名满中国的英国戏剧泰斗,一个是英国前外交大臣,文化界和军政界人士肯定要蜂拥而至,迎接的盛况丝毫不亚于当初爱因斯坦访华。

额,写着写着就忘了大纲,前面说老周只写了一本科幻,搞得前后矛盾。我明天会修改前面的章节,抱歉。

第五百一十章 虚伪的老头儿

上海市长已经换人了,由国党元老吴铁城担任。前一任上海市长张群,因无法应付高涨的学生反日运动,只能被迫辞职,灰溜溜的荣升湖北省主席之职。

吴铁城比较倒霉,他刚当上市长,就遇到日寇进攻上海。

由于战乱的特殊原因,吴铁城被迅速委以重任,1月初兼任淞沪警备司令,1月底又任外交委员会委员,3月复任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反正上海局势就扔到了吴铁城手里,他暗中奉常凯申之令,以私人身份跟日军将领密谈。

谈些什么只有鬼知道,反正不外乎妥协求和。《淞沪停战协定》的软弱基调,很可能就是吴铁城定下的,而幕后决策者自然是常凯申。

吴铁城此人早年属于坚定的革命派,曾被袁世凯悬赏两万大洋捉拿,而且他的施政能力不俗,当县长时政绩斐然。但也仅限于此,吴铁城这时完全变成了政客,常凯申说啥,他就干啥,抗战期间甚至成为常凯申的“幕僚长”。

如果制作一款战争策略游戏,吴铁城的属性应该是“派系争斗—5”,他最大的能力就是平衡各派关系。

“亨德森先生,萧伯纳先生,鄙人上海市长吴铁城,欢迎两位携夫人前来中国考察!”吴铁城热情地走过去,说着流利的英语跟二人握手。

阿瑟·亨德森点头道:“吴先生,你好。”

萧伯纳开玩笑道:“吴先生的英语,比我的中文流利得多。”

“萧伯纳先生真幽默。”吴铁城乐呵呵道。

吴铁城又分别跟阿瑟·亨德森和萧伯纳的妻子握手问候,才终于找到周赫煊握手:“周先生,一路旅途劳顿,辛苦了。”

“有劳吴市长挂念。”周赫煊笑道。

吴铁城又疑惑地看向费雯丽,惊艳地问:“这位小姐是?”

周赫煊介绍道:“英国著名戏剧演员费雯丽小姐。”

费雯丽主动伸手说:“你好,我是周的女朋友,你可以叫我薇薇安,或者玛丽。”

吴铁城瞬间搞清楚状况,笑道:“玛丽小姐你好!”

随行的上海党政要员们,纷纷上前握手交流。林语堂等文化界名流,则只能站在旁边当背景板苦等,从始至终没有什么说话的机会。

就在此时,人群当中有位大佬喊道:“让开,让开,我要过去!”

负责维护秩序的警察如临大敌,连忙举枪阻拦,那位大佬怒道:“我是章士钊,谁敢杀我!”

警察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个警察低声说:“放行吧,章先生是杜老板(杜月笙)的门客。”

其他警察闻言,纷纷把手里的枪放下,恭敬地让出一条道来。可笑大名鼎鼎的章士钊,居然要借助杜月笙的威名,才能把上海的警察给吓退。

章士钊径直走到萧伯纳面前,热情地说:“萧伯纳先生,我是章士钊。”

萧伯纳有些不明白,周赫煊连忙介绍道:“章先生是中国极有名的学者,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律师。”

“哦。”萧伯纳这才点点头,跟章士钊握手道,“章先生,你好。”

吴铁城有些看章士钊不惯,打断说:“码头上风大,我们先回饭店吧,我已经摆好了宴席给诸位接风。”

章士钊脸皮很厚,自来熟地跟在萧伯纳身边一起走,说道:“先生,你在中国很出名,学生们非常喜欢排演你的戏。”

首节 上一节 527/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