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从手搓CPU开始横扫宇宙

从手搓CPU开始横扫宇宙 第352节

  这便也解释了暗物质总是汇聚在显物质周边的现象。

  暗能量是空间的固有属性,暗物质是暗力子。两者结合,塑造出了空间与物质之间各种神奇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家们并不认为常规意义下的空间扭曲、大质量星体周边的空间弯曲等,是由暗力子所导致。他们仍旧认为那是因为引力子所导致。

  暗力子所主导的空间与物质之间的力,是更高维度的,是“脱离”了当前宇宙的。

  那么,摆在人类科学家们面前的问题,便变成了,如何确认这种力真的存在?

  只要准确测量了这种力,证实了暗力子的存在,便基本可以确认之前理论体系之中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猜测是正确的,并可以研究它们的性质,最终将其统一起来。

  在理论推导之中,人们认为,超距通讯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对于暗力子的利用。只不过在五级文明之前,人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已。

  而暗力子具备一种十分奇特的性质,它永远以超光速运行,其速度永远不可能降低到光速以下。由此,想要真正探测到暗力子不具备理论可行性。

  不过,通过一些间接手段来探测到暗力子还是具备可行性的。

  在科学家的猜想之中,暗力子的传递路程越远,其速度便越快,传递路程越近,其速度便越慢,最慢甚至可以达到等于光速。

  当传递路程为0的时候,暗力子的速度等于光速。传递路程为负数的时候,暗力子的速度小于光速。

  但很显然,传递路程不可能为0,且不可能为负数,所以暗力子的速度永远无法慢到与光速等同,或者比光速更慢,就像是常规物质粒子的运动速度也不可能达到光速或者超光速一样。

  在这种模式之下,分别位于宇宙两端进行超距通讯——不考虑暗物质分布影响——所需要的时间,和紧挨着的两台超距通讯仪器之间所进行的超距通讯,耗时一样,都在普朗克时间之下。

  而比普朗克时间更短的时间,不具备物理意义。

  这就带来了又一个问题:不具备物理意义的时间如何探测?不能探测的话,如何确认暗力子是否存在?

  无数名优秀且杰出的人类科学家,在韩阳的帮助之下,最终找到了一种可能性。

  在空间被引力扭曲的环境之下,应该会存在超距通讯所需时间大于普朗克时间的现象。

  简单来说便是,就像是一张中间放了重物的蹦床,重物两侧直线距离为一米,沿着蹦床篷布的曲面计算的话,两侧的距离却能达到1.5米。

  暗力子的传递速度由路程决定。因为直线距离为一米的缘故,暗力子的传递速度便是路程为一米的速度。

  但因为空间被扭曲了,实际上暗力子所需要传递的路程,却是1.5米。

  如此,速度慢了,路程却延长了,便能将超距通讯的传递时间延长到普朗克时间之上,令其具备被观测到的可能性。

  此刻,人类科学家们所设计的实验,便基于这种原理。

  中子星周边的空间,就类似于篷布。中子星本身便是那个重物。

  人们便打算在中子星两侧,真正的进行一次超距通讯实验,并借助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程度的时钟,来确认超距通讯究竟是否存在具备物理意义的延时。

  这种实验,只能在中子星周边进行。因为黑洞引力太过强大,可以类比于蹦床的“篷布”被直接撕裂了,无法获取到有意义的试验数据。

  而如果不在中子星周边,实验距离太大的话,又会因为暗力子传递速度太快,导致观测难度直线上升,直接超出人类的观测极限。

  实验原理虽然简单,但真正要进行起来,却并不容易。

  中子星的强大辐射暂且不说,关键是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影响之下,仍旧确保精度足够高,还需要时刻掌握空间被引力所扭曲的数据,进行加权计算,才能确保数据不被污染。

  前期准备工作,人们进行了足足数年时间。终于等到一切条件成熟,在韩阳的亲自关注之下,位于中子星一侧的超距通讯设备庄重的向另一台设备发送了一段简短的信息。

  在发送信息的同时,超高精度时钟记录下了此刻的精准时间。

  下一刻,这信息来到了另一台超距通讯设备之中。在接收到信息的同一时间,另一台超高精度时钟也记录下了此刻的时间。

  相关数据立刻传送到了位于数亿公里之外的大本营。这一刻,通过放置在中子星周边的数万台探测设备所提供的数据,超级计算机对两个时间进行了空间扭曲修正,将最终的结果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最终的结果,让人们失望了。

  就算精度如此之高的时钟,都没能观测到信息发送与信息接收之间的延时。

  要知道,此刻这两台时钟的探测精度,已经达到了阿秒级。

  一阿秒约为一百亿亿分之一秒。

  这实在是已经达到了人类文明的技术极限。

  可是……精度如此之高的时钟,都仍旧探测不到延时的存在么?

  在韩阳的指示之下,第二次实验随之开始。

  人们必须要尽可能排除误差的影响。说不定第一次实验无法探测到延时,只是因为某些未知误差的存在呢?

  说不定多次试验之后,就能得到有价值的数据。

  但,一连进行了上百次试验,耗去了三年多的时间,最终结果仍旧让人们失望了。

  上百次试验,全部未能探测到延时存在。仅有的一次探测到的约为2阿秒的延时,经过进一步检查之后也最终确认,是因为某一台设备接口接触不良的缘故,并不是真的延时。

  实验进行到这一步,科学家们束手无策。

  再度提升时钟精度,不太可行。

  或许通过某种工程上的优化,耗费巨大资源和人力,能再度将时钟的精度向上提一提,但提升个1%差不多就是极限。而1%的精度提升,根本没有意义。

  想办法提升理论之中暗力子传递所需要的时间?

  也不可能做到。扩大两座实验基地直线距离的话,基于现有理论,距离远了,暗力子的传递速度会更快。缩短距离的话,稳定性和精度在中子星那狂暴的辐射之下又无法保证。

  综合测算,各自距离中子星一千万公里是最佳的距离。

  位于中子星周边的一线科学家们束手无策,位于一千多光年之外人类主舰队之中的庞大科学家团队,便开始在现有试验数据之下,进一步修正理论体系,并寻找其余的验证暗力子的可能性。

  在这其中,韩阳做了许多许多的工作。甚至于可以说,向暗力理论发起冲锋的过程之中,高达四分之三的工作都是由韩阳独立完成的。

  但同时,韩阳也清楚的看到,除了常规性的,人力性的工作,也即没什么技术含量,随便交给一群博士生都能完成,主要考验一个文明组织力和科学基础的工作是大多数由自己完成的之外,最关键的创造性的工作,自己完成的却只占比约10%左右。

  高达90%的创造性工作由人类科学家完成。甚至于,此刻有关暗力子的猜测,相关数学论述和模型搭建等,最初也是由人类科学家提出。

  这让韩阳不得不再次感叹,单单依靠自己,想要让人类文明提升到五级文明层次,恐怕还真的不行。

  便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名人类科学家再度提出了一个有些惊人的猜测。

  暗力子的传递速度或许不仅会受到空间弯曲的影响,也会受到物质密度的影响!

第436章 无法逾越的困难

  这个猜测的提出,在人类科学界之中可谓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个猜测暗示了一种可能性:暗力子的传递速度,是有可能降低到真空光速以下的!

  在前期理论推演和研究之中,“暗力子传递速度不可能降低到光速以下,就像是常规物资的运动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一样”几乎已经成为了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

  而现在,这个猜测,就向这一真理发起了挑战。

  其猜测具体内容为,暗力子在不同介质之中传递的速度并不一样。不可逾越的,仅仅是真空光速而已。

  也即,暗力子在真空之中的传递速度不可能降低到真空光速以下。但在另外的介质之中,降低到真空光速之下并不是不可能。

  而,暗力子其实也是一类统称,暗力子也存在许多种。其中存在一种被称之为“暗力子α”的粒子,其运动速度被认为是最慢的,在真空之中不存在比它更慢的暗力子。

  但在某些介质之中,其余种类的暗力子的速度却有可能比暗力子α更慢,就像是在纯水之中,中微子的速度也有可能超过光子在纯水之中的速度一样!

  前者会导致一种名为“契伦科夫辐射”的现象,而后者,当其余暗力子的速度降低到暗力子α之下时,同样会导致某种类似于契伦科夫辐射的现象。

  如果能观测到这种辐射,那就毫无疑问可以证明暗力子的存在,并证明己方有关于暗力子性质的猜测都是正确的。

  一时间,这个猜测在人类科学界之中引发了众多讨论,在一段时间之内引领了科学界的思潮。

  提出这一猜测的团队所撰写的论文,接受了最为严格的审视。在足足讨论、研究、完善了数年之后,科学界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

  虽然无法确定这篇论文究竟是否正确,但至少,在数学模型和物理推导方面,它很优美。

  这就有了进行进一步验证的价值。

  在最终得出这个结论之后,韩阳心中油然发出了感叹。

  看似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猜测而已,但在科学界之中,所谓的猜测,其实并不仅仅只是脑洞大开,一拍脑袋就提出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么简单。

  这些猜测,必须要有严谨且完备的数学推导来证明,必须要能与其余的物理理论自洽——如果不能自洽,与其余的理论相违背了,那么提出方就必须要证明其余理论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完备的。

  否则,提出的猜测就仅仅只是一个猜测而已,不具备任何探究的价值。

  而能完成这些工作,最终将猜测提出来的人或者团队,必定接受过极为严谨且复杂的科学训练,自身也要具备极为杰出的素质才行。

  而韩阳同时也看到,在前期研究遭遇困难,人类科学界寻找新路线的过程之中,众多科学团队提出的猜测远远不止这一个。

  事实上,同一时间,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模型总数高达一万个以上。而每一个猜测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或者多个极为优秀杰出的研究团队。

  但那些猜测全都在后续的审视和评议之中,被否决掉了,根本进入不到后续验证的阶段。

  而,能完成了前期工作,最终将猜测提出来的团队,就已经是万中无一了。

  统计下来,平均要8000个以上的研究团队,才能最终有一个团队提出猜测来进行后续评议和审视。

  那么,想要进入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研究团队,一个甚至连己方猜测都无法提出来的研究团队,对于一名普通人类来说,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

  答案是,在中学阶段,他就必须要拿到保送全文明top1000高校的资格。进入top1000高校学习之后,他必须要再度拔尖,拿到保送硕博连读资格。

  最终博士毕业之后,跟随导师学习数年时间,最终自己组建团队,独立完成几个小项目,证明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之后,才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进入到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研究团队之中。

  而,全文明top1000高校的普通毕业生,在社会之中就能找到相当不错的工作,获得相对优渥的待遇。

  “这便是一个文明的科研底蕴所在。

  任何天才般的想法,突破性的理论的提出,看似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提出的,但如果没有众多默默无闻的同行,真正的突破就不可能实现。

  对于一座万丈高楼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塔尖,而是沉默无言,无人注目的地基。

  就像是我之前所预料的那样,只要我能将这个地基打好,文明科学界内就必定会有人攀登到高楼之巅,摘取到最为灿烂的成果。”

  现在,人类科学家们将这一灿烂的成果呈现到了韩阳面前。

  在韩阳的命令之下,位于那颗中子星周边的一线科学家团队立刻开始筹备第二轮实验。

  就算这一猜测,这一套理论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那便是,这种辐射的强度据预测极为微弱。而中子星的辐射程度极为猛烈。

  那么,如何在众多干扰之下,准确将这种辐射找出来?

  一线科学家团队将有关中子星的详细数据不断回传到人类主舰队之中。位于主舰队的研究团队,尤其是实验物理学家立刻开始着手设计具备相应能力的实验器材。

  在这过程之中,一线科学家团队筹备了一轮极大规模的中子星碰撞试验。

  中子星引力太大,辐射太强,几乎不可靠近。而要设计出契合中子星实际的观测设备,又必须要对中子星展开极为详尽的观察,搞清楚它内部的详细结构及运动模式,尽可能掌握它的每一个参数。

  既然如此,操纵物体直接撞击中子星,通过人工制造中子星星震的方式来获取有关于中子星的详细数据,就成为了惟一选择。

  因为在碰撞之中,整颗中子星都会发生相对应的改变。这改变虽然细微,却能透露出中子星隐藏最深的秘密。

  这一进程持续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三年之后,实验物理学家们分成了两派,分别走向了两个方向,拿出了遵循两种不同思路的实验观测装置。

  其中一种走提高观测精度的路线。不管那种辐射多么微弱,只要我的观测精度足够高,同时排除干扰的能力足够强,就一定能将这种辐射找出来。

首节 上一节 352/3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通关了现实日常游戏

下一篇:恐怖末世,开局我有11万万亿冥币

推荐阅读